A礼
B德
C刑
D政
第1题:
朱熹认为"()" 是法律制度和法律,即人们行为规范。
政
略
第2题:
吉利根认为,女性核心的道德两难是(),在道德问题上她们有“不同的声音”——“关怀道德”。
第3题:
对于“知”的看法,朱熹承认“格,来也”和“知,接也”的说法。
第4题:
朱熹和陆九渊同为南宋重要的哲学家,但二人的逻辑不同,陆九渊认为心即理,被称为理学;朱熹认为性即理,被称为心学。
第5题:
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人们追求探究的目标。
第6题:
科尔伯格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成熟是指()。
第7题:
朱熹认为人性中的天命之性体现天理,气质之性则有清有浊,清为天理,浊为人欲,教育的目的就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第8题:
第9题:
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方面
道德信念的形成
能运用道德原则进行是非判断
第10题: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第13题:
简述美育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途径。
(1)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
(2)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
(3)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略
第14题:
美育如何改变人的心理气质与精神面貌?
第15题:
朱熹认为:愤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第16题: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培养精通儒家的治术人才和懂得“三纲、五常”的被统治者。
第17题:
在教学中。面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当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18题:
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第19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发展观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处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并不相同,按时间顺序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起初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第二阶段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第三阶段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第四阶段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第五阶段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发展观的演变。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礼
德
刑
政
第23题: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