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规定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的原则称为、A、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B、上请C、恤刑D、亲亲得相首匿

题目
汉代规定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的原则称为、

A、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B、上请
C、恤刑
D、亲亲得相首匿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
亲亲得相首匿是汉宣帝时确立的。来源于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理论,指卑幼亲属首匿尊长亲属的犯罪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长亲属首匿卑幼亲属,罪应当处死的,可上请皇帝宽贷。它反映出汉律的儒家化,并且一直影响后世封建立法。
更多“汉代规定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的原则称为、”相关问题
  • 第1题:

    王某醉酒之后犯罪,是否应当负刑事责任?

    A应当负刑事责任

    B经被害人同意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C要经医院鉴定之后决定

    D根据犯罪大小决定是否负刑事责任


    参考答案:A

  • 第2题:

    我国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

    A、不负刑事责任

    B、应当负刑事责任

    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

    D、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


    参考答案:B

  • 第3题:

    下列关于汉朝刑法适用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A.汉朝对于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相互容隐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B.汉朝首次确立了“诬告反坐”原则,以严惩诬告犯C.汉朝确立了上请原则。对于需要上请的官员,须由廷尉作最后裁决D.汉朝是唯一以身高确立刑事责任年龄的朝代


    正确答案:A
    汉宣帝时期确立了“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即对于一定范围的亲属犯罪,可以相互隐瞒而不负刑事责任。故A项表述正确。秦朝首次确立了“诬告反坐”原则,而不是汉朝。故B项错误。对于上请案件,须由廷尉最终上报皇帝裁决,廷尉没有最终决断权。故C项错误。秦朝是唯一以身高确认刑事责任年龄的朝代,汉朝则采取用年龄划分刑事责任。故D项错误。 

  • 第4题:

    下列关于两汉时期法律儒家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上请制度始于汉高祖刘邦,到东汉时期已成为官贵的一项普遍特权,但死刑不能适用该制度
    B、恤刑只针对老幼
    C、亲亲得相首匿原则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罪犯都应该不负刑事责任
    D、春秋决狱实行论心定罪的原则

    答案:D
    解析:
    (1)汉高祖刘邦七年下诏:“郎中有罪耐以上,请之。”即通过请示皇帝给有罪贵族官僚某些优待。其后,宣帝、平帝相继规定上请制度,凡百石以上官吏、公侯及子孙犯罪,均可以享受“上请”优待。东汉时“上请”适用面越来越宽,遂成为官贵的一项普遍特权,从徒刑二年到死刑都可以适用。因此,A项不正确。(2)汉代统治者以“为政以仁”相标榜,强调贯彻儒家矜老恤幼的恤刑思想。年80岁以上的老人,8岁以下的幼童,以及怀孕未产的妇女、老师、侏儒等,在有罪监禁期间,给予不戴刑具的优待,老人幼童及连坐妇女,除犯大逆不道诏书指明追捕的犯罪外,一律不再拘捕监禁。因此,B项不正确。(3)“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汉宣帝时期确立的。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来源于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理论,对卑幼亲属首匿尊长亲属的犯罪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长亲属首匿卑幼亲属,罪应处死的,可以上请皇帝宽待。C项表述用词太绝对,不够严谨,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的行为不是必然免除刑事责任的。(4)汉代中期以后,儒家正统思想已经确立,实行春秋决狱、“论心定罪”的原则,如犯罪人主观动机符合儒家“忠”、“孝”精神的,即使其行为造成社会危害的,也可以减免刑事处罚;相反,犯罪人的主观动机严重违背儒家倡导的精神,即使没有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也要给予严惩,故D项表述正确。

  • 第5题:

    唐律规定有同居相为隐原则,故亲属犯罪,互相容隐均不负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错误

  • 第6题:

    醉酒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错误

  • 第7题:

    醉酒的人犯罪,()刑事责任。

    • A、应当负
    • B、不负
    • C、应当减轻
    • D、可以减轻

    正确答案:A

  • 第8题: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可以()。

    • A、不负刑事责任
    • B、属于故意杀人等重大犯罪时负刑事责任
    • C、减轻刑事责任
    • D、已满十周岁时负部分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A

  • 第9题:

    单选题
    秦律规定,凡属未成年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这体现了秦律的什么原则()?
    A

    刑事责任时效的规定

    B

    共同犯罪加重处罚

    C

    刑事责任年龄规定

    D

    区分故意与过失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有关自然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有()。
    A

    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负刑事责任

    B

    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负刑事责任

    C

    已满75周岁的人犯罪,一律不负刑事责任

    D

    精神病人犯罪,一律不负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 C,D
    解析: (1)选项B: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选项C://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3)选项D://①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②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第11题:

    多选题
    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作了详细的规定,下列涉及刑事责任年龄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未满16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B

    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C

    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D

    已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E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强奸、投毒等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 D,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罪犯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醉酒的人犯罪:

    A、不负刑事责任

    B、可以负刑事责任

    C、减轻刑事责任

    D、应当负刑事责任


    参考答案:D

  • 第14题:

    根据《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


    正确答案:B
    《刑法》第18条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第15题:

    下列关于过失犯罪的说法,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有( )。

    A.过失犯罪可以成立未遂犯
    B.过失犯罪不能成立共同犯罪
    C.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D.不满16周岁的人对过失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答案:B,C,D
    解析:
    所谓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情况。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而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只能存在于直接故意中,过失犯罪不可能存在未完成形态,故A选项错误。另外,共同犯罪需要具备共同犯罪人都是故意犯罪这一条件,过失犯罪由于不具有犯罪的意图,无法和他人构成共同犯罪,故B项正确。且刑法明确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故C项正确。《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由于上述行为都是故意犯罪,因此D选项也正确。

  • 第16题:

    现代国际法惩治战争犯罪的原则之一是()。

    • A、不适用法庭时效
    • B、政治犯罪不引渡
    • C、国家元首不负刑事责任
    • D、年龄已高或伤病者不负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的人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时,可以()。

    • A、不负刑事责任
    • B、属于故意杀人等重大犯罪时负刑事责任
    • C、减轻刑事责任
    • D、已满10周岁时负部分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秦律规定,凡属未成年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这体现了秦律的什么原则()?

    • A、刑事责任时效的规定
    • B、共同犯罪加重处罚
    • C、刑事责任年龄规定
    • D、区分故意与过失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罪犯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0题:

    我国刑法对普通醉酒的人犯罪的规定()

    • A、应当负完全刑事责任
    • B、应当负部分刑事责任
    • C、不负刑事责任
    • D、根据不同个体具体分析
    • E、没有明确规定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单选题
    现代国际法惩治战争犯罪的原则之一是()。
    A

    不适用法庭时效

    B

    政治犯罪不引渡

    C

    国家元首不负刑事责任

    D

    年龄已高或伤病者不负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曰:“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亲亲得相首匿”正式成为中国封建法律原则和制度。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0年真题]
    A

    近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一般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B

    近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所有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C

    “亲亲得相首匿”的本意在于尊崇伦理亲情

    D

    “亲亲得相首匿”的法旨在于宽宥缘自亲情发生的隐匿犯罪亲属的行为


    正确答案: A
    解析:
    B项,“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即需要经过一定的奏闻程序上请皇帝宽贷,范围也是有限制的,即“罪殊死”。因此,并非近亲属之间相互首谋隐匿所有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ACD三项,汉律的儒家化包括上请与恤刑、“亲亲得相首匿”等方面。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汉宣帝时期确立的,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来源于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理论,对卑幼亲属首匿尊长亲属的犯罪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长亲属首匿卑幼亲属,罪应处死的,可上请皇帝宽贷。它反映出汉律的儒家化,并且一直影响后世封建立法。

  • 第23题:

    判断题
    唐律规定有同居相为隐原则,故亲属犯罪,互相容隐均不负刑事责任。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唐律同居相为隐原则规定,只有容隐犯罪的近亲属才不负刑事责任。若小功以下较疏远的亲属相隐,要负一定的刑事责任。若容隐犯谋反、谋大逆、谋叛等重罪的亲属,则必须负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