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否是辩证发展的问题
C.世界能否为人们所认识的问题
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马克思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世间万物结合起来无非两种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1.物质的概念和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对物质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这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物质统一原理: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在时间空间中进行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5.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基本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人类.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第二章 6.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7.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各种哲学派别再这个问题上的回答是不同的 在认识本质的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反映而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的东西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两者都坚持反映论,但又有本质上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作是消极地、被动的反应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反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其缺陷在于,离开了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以及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这种反映论是不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合理前提,同时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将辨证论应用于反映论,也克服了它的局限性,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 8.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不但具有客观内容的反应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再现 反映的特性就是摹写性,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 能动的反映具有创造性;人的认识活动中,摹写、反映的特性与能动、创造的特性二者不可分割,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的过程是在多方面反映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实现的;反应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 9.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第二次,从认识到实践。 10.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时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2.价值评价的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具有三个特点:第一,评价是以客观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第三章 13.存在与.意识 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从.意识决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存在 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对.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意识 .意识是.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存在的反映。根据主体不同,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根据层次不同,分为.心理和.意识形式 .存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存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存在。 .存在是.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意识是.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 映 .意识是人们进行.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存在的发展,.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产生变化和发展 .存在决定.意识,.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存在,这是.意识对.存在的依赖性,但.意识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在反映.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意识与.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并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意识对.存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 1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生产发展,进而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