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使用收入和支出方法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题目
问答题
使用收入和支出方法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考题
更多“使用收入和支出方法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相关问题
  • 第1题:

    问答题
    试述产权明晰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1)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界区。
    (2)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
    (3)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稳定交易者的收益预期。
    (4)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
    (5)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题:

    名词解释题
    平均要素成本

    正确答案: 厂商购买每单位生产要素平均支付的成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3题:

    问答题
    简述所得税的类型。

    正确答案: 所得课税是对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其主要有三种类型。
    (1)分类所得税。是对纳税人的各种应纳税所得,分为若干类别,不同类别(或来源)的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分别课征所得税。例如,把应税所得可分为薪酬所得、服务报酬所得、利息所得、财产出租所得、营利所得等,根据这些所得类别,分别规定高低不等的税率,分别依率计征。分类所得税一般采用比例税率,并以课源法征收。这种税制的优点是征收简便、税源易控,可有效防止逃税行为,但其缺点是不能按纳税能力原则课征。此税制首创于英国,但目前实行纯粹分类所得税的国家已不多见;
    (2)综合所得税。是对纳税人个人的各种应税所得(如工薪收入、利息、股息、财产所得等)综合征收。这种税制多采用累进税率,并以申报法征收。其优点是能够量能课税,公平税负。但这种税制需要纳税人纳税意识强、服从程度高、征收机关征管手段先进、工作效率高。综合所得税最先出现于德国,现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
    (3)分类综合所得税。是把分类所得税与综合所得税综合起来,采用并行征收制。先按分类所得税课征,然后再对个人全年总所得超过规定数额以上的部分进行综合加总,另按累进税率计税。这种税制既能量能课税,又使征收简便,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4题:

    问答题
    简述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应具备的条件。

    正确答案: 中央银行以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率的调整以及直接融资额度的调整等政策工具所能影响的是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数。通过这些货币变数的变动,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生产、就业、物价或国际收支等最后目标。因此,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数便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或政策目标。
    在货币政策的运用上,政策指标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必须能为货币当局加以控制。(2)政策指标与最后目标之间必须存在稳定的关系。
    (3)可测性,一是央行能及时获取有关指标的准确数据,二是有较明确的定义便于分析、观察和监测。
    (4)政策指标受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干扰程度较低。
    (5)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试论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手段选择。

    正确答案: 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具体包括:
    一,财政政策手段。财政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它包括:1.财政收入政策,或称税收政策;
    2.财政支出政策,即通过政府预算支出的增减及财政赤字的增减影响总需求;
    3.财政补贴政策。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它也有它的局限性。
    二,货币政策手段。货币政策的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货币政策比财政手段更富有机动性,对短期政策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作用。
    三,行政管制手段。它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行政管制具有强制性、纵向隶属性、强调经济利益一致性等特点,但它忽视微观主体的利益,从而会影响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把行政管制手段限制在必要的范围内。
    四,经济法制手段。它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法律手段一般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等特点。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来规范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非正当经济活动,使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五,制度约束。经济政策总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发挥作用的,制度的变更会直接影响政策目标的传导机制,甚至会影响政策目标的选择,因此,制度约束是实现长期化政策目标的手段。制度约束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税收制度、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999 年)

    正确答案: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社初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既有其量的规定,也有其质的规定。从量上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般体现在公有资产要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从质上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上。现阶段,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这里的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国家经济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对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要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总的原则是: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
    在社初,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
    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互相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国际借贷说的主要思想。

    正确答案: 国际借贷说,也称国际收支说,是在金币本位制度盛行时期流行的一种阐释外汇供求与汇率形成的理论。由于存在铸币平价,所以该学说专注于外汇供求。外汇供求状况取决于由国际 商品进出口和资本流动所引起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国际收支。当一国的流动债权,即外汇应收,多于流动负债,即外汇应付时,外汇的供给大于需求,因而外汇汇率下跌;反之,则外汇汇率上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信息不完全何以会造成市场失灵?

    正确答案: 在不完全信息下,由于经济当事人只以平均水平判断交易对象的质量,因此交易的结果将使得那些高质量的产品被排除在市场之外。不完全信息导致市场失灵的例子有次品市场的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对此,政府可以采取的策略是保护信息劣势一方、促进信息的传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

    正确答案: 国际收支状况与一个经济体的总体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国际收支表的状况因此也反映着一个经济体的基本经济状况。
    (1)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国际可以从经济总体规模和顺差、逆差的角度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实力地位。在国际经济中,从国际交易的规模来看,一个经济体如果经济规模巨大,与外界经济交易、交流的数量巨大,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自然就会较高。因为较大的国际收支规模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资源的吸纳能力和输出能力,这有利于其使用外界的经济要素为自己所用,经济运行和发展会比较顺利;同时也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产出和吸纳能力,可以消费世界上有益的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自己的产品;从两个方面使得该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使得该经济体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与竞争的推动力。反之,一个经济规模有效的经济体,它在国际收支的流量较小,说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限,这样的经济体一旦对外经济出现困难,调整的余地较小,容易陷入困境。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处于较大顺差的情况,一般认为该经济体的经济状况较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较强。
    (2)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货币与汇率的变化方向。
    国际收支是不同经济体之间经济往来的全部记录,国际收支状况除了不存在外汇支付的交易外,大抵会因为经济体之间交易往来的倾斜程度而表现为一个经济体的外汇的基本供求状况。
    一般来说,当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逆差时,经济交易进出,对于外汇的需求供给,表现为供不应求,于是便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本币对外币汇率的下浮趋势。反之,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顺差时,经济交易出进,在国家金融市场上,会出现对于本币的追求,造成本币的供不应求,本币的外汇价会因此而出现上升的趋势。
    (3)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的融资能力和资信地位。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一个经济体的借贷能力往往是与它的偿还能力成正比的,经济体的偿还能力越强,则它的借款能力也就越强,能够借款的渠道也就越多,该经济体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的资信也就越强。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体的偿还能力往往取决于该经济体的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与金融帐户收支,以及官方储备的状况。如果一个经济体在这两个项目上有较大的盈余,该经济体在国际资本与资金市场上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借入更多的资金;如果该经济体的这两个项目的情况正好相反。
    (4)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一国经济结构的情况和变化。
    在今天的国际经济实践中,一个经济体的对外经济交易内容,既包括有形的经常产出(如商品),更包括着无形的经济产出(如金融、旅游、运输、专有权等)。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无形产出在整个国际经济交易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这反映着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往来关系的深化,经济结构中初级产品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制成品和无形产出所占有的比重会有较大的提高,该经济体的对外经济交易的内容也就会出现从以初级产品为主,过渡到以制成品为主,最终过渡到以有形、无形两种产出双向交流并重的局面,这表明经济的发展与成熟。
    (5)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影响着一国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在世界经济中,一个经济体产出的输出,往往会造成本国资源的流出,国内市场的供给也会因此而相应下降,经济产出输出收回来的外汇,往往又会增加国内的货币供给,有可能加大一个经济体内部的物价上涨的压力,经济体内部货币供给增加、物价上升,一般会刺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相反,一个经济体如果大量从外部输入经济产出,大抵会造成国内市场的供给增加,其经济结果与大量经济产出输出是相反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名词解释题
    经济法制手段

    正确答案: 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法律手段一般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等特点。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来规范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非正当经济活动,使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评述垄断竞争理论。

    正确答案: 垄断竞争是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特点:(1)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和厂商。
    (2)厂商生产的产品具有差异性。
    (3)厂商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
    垄断竞争厂商有两条需求曲线。其一是行业中所有厂商都采取相同行动时,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即市场份额曲线。其二是单个厂商单独采取行动时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二者相比,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比市场份额曲线更加平缓,因为如果其他厂商保持不变,那么单个厂商变动价格对其需求量的影响会更大。垄断竞争厂商会依照上述收益曲线来决定最优的产量和价格。
    (1)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就像一个完全垄断者那样决定自身的产量和价格。略微不同的是,垄断竞争厂商行为要受到其他厂商行为的影响,导致单个厂商重新调整产量和价格。因此,只有当单个厂商最优产量对应的价格恰好位于它自己的需求曲线与市场份额曲线的交点时,厂商才不会变动原有的产量。此时垄断竞争厂商处于短期均衡。此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正常利润或亏损。
    (2)在长期中,厂商可以对短期内固定不变的要素进行调整,因此长期成本是其进行决策的基础。另一方面,厂商所面临的外部条件也会因为其他厂商的进入或退出而发生改变。超额利润的存在导致其他厂商进入,使得单个厂商的市场份额曲线降低。只有当单个厂商的均衡产量对应的价格恰好使厂商获得正常利润时,厂商及市场才不会进一步调整。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MR=LMC,AR=LAC。
    由于垄断竞争厂商的产量对价格有某种影响力,从而垄断竞争厂商没有明确的供给曲线。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理论分析是以产品差异和自由竞争为条件的。在理论分析中很少涉及到生产集中的后果,因此也就不能分析垄断现象的深刻基础和对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此外,把产品差异为特征的垄断与生产集中所导致的垄断混为一谈,使得垄断竞争分析并不具有一般性。不过也应该看到,垄断竞争对竞争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垄断的消极作用的分析是有意义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名词解释题
    竞争性国有企业

    正确答案: 是指那些国家投资建成的、基本不存在进入与退出障碍、同一产业部 门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 这些国有企业大部分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领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名词解释题
    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

    正确答案: 它来源于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意识形态,是与对现实契约关系的 正义或公平的判断相连的,它对于赋予宪法秩序和制度安排的合法性是至关重要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4题:

    问答题
    为什么实现产权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

    正确答案: 产权制度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按照著名的科斯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条件下,权利的初始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有关,即产权对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就必须明确产权关系,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
    第一,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界区;
    第二,产权明晰化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
    第三,产权明晰化有利于稳定交易者的收益预期;
    第四,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第五,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问答题
    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正确答案: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率或缺乏效率的。市场缺陷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的问题,这时就会形成自然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3)公共物品:由于公共物品不仅具有正外部效应,而且往往有免费搭车的现象,故市场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
    (4)信息不充分:竞争性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的条件下,信息构成商品生产、消费和营销的最敏感神经系统。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都不可能掌握必要的信息。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资源难以实现有效配置。
    (5)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市场机制即使是由效率的,但也不可能兼顾公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名词解释题
    混合所有制经济

    正确答案: 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随着以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 参股、持股,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名词解释题
    成本-效益分析法

    正确答案: 就是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 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阐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

    正确答案: 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公司。为了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实现产权关系的明晰化,我们主张选择国有资产的四层授权经营模式,以完成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使之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1.国有资产的第一层次授权经营:在政资分开的基础上实行政企分开。第一层授权经营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构造出政企分开的制度性条件,使国有企业所有权的主体行为资本化,即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为目标,并建立起能有效监控所有权的行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法人资产制度的建立创造出必要的条件。为此,需要分解政府职能,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并授权其代理国家履行所有者职能;同时规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并对其管理国有资产行为实行有效的监控。
    2.国有资产的第二层次授权经营:国有股股权分散化。第二层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批竞争性的控股公司,实现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相分离,为企业产权独立化创造必要的条件。为此,要组建控股公司并规定其主要职责,同时界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控股公司与股份公司之间的关系。
    3.国有资产的第三层次授权经营:公司产权独立化。公司产权独立化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从而可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创造出基本的条件。国有股的可转让性使股权分散化成为可能;持股主体多元化;国有股的可转让性是竞争性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具有不确定性;确立法人资产制度;控股公司以投入公司的资本额承担有限责任。
    4.国有资产的第四层授权经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高效化。第四层授权经营的目的在于,通过委托人为代理人设置最优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资产的营运效率。为此,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并规定其职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

    正确答案: 所谓制度一系列被指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制度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宪法秩序,宪法是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
    二是制度安排,这是在宪法秩序下约束特定行为模式和关系、界定交换条件的一系列具体的操作规则,它包括成文法、习惯法和自愿性契约;
    三是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来源于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意识形态,是与对现实契约关系的正义或公平的判断相连的,它对于赋予宪法秩序和制度安排的合法性是至关重要的。
    当把制度作为决定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变量时,则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的结果。具体来说,制度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影响经济增长的:
    1.产权。刺激经济增长的动力大小与一定的产权结构直接相关。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有效率的产权应是竞争性的或排他性的。这将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及避免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
    2.国家。有效率的交易需要明确地界定产权,但界定产权本身也是要花费成本的。由于国家拥有暴力潜能,由国家来界定和保护产权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因为国家决定产权结构,所以国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债。国家通过向社会提供保护和公正的服务来达到以下目标:一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从而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降低交易费用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从而增加国家税收。
    3.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由相互关联、包罗万象的世界观组成的。但凡成功的意识形态都必须解决不付费搭车问题,其基本目标在于给予各种集团以活力,使它们能对简单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成本和收益采取相反的行为,从而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名词解释题
    企业所有权

    正确答案: 作为企业治理结构客体的企业所有权首先表现为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 与控股权合称为企业所有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说明国际贸易中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

    正确答案: 1)概念: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例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生产过程的产品,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也就是大机器和高效化肥生产的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2)如果两种要素在行业间的替代弹性差异很大,以至于两种等产量曲线相交两次,那么,可能产生上产要素密集度逆转的现象。即一种产品在A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B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可能就无法根据H-O的模式预测贸易模式了。这样可能导致两个国际出口相同的产品;也会使得A国出口本国要素禀赋稀缺而密集使用的产品,因为如果B国的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商品相对价格低的话。这样,两国的要素价格同向发展,而不是要素价格均等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名词解释题
    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正确答案: 任意两个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即 RCSA1,2=RCSB1,2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分配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过程被分为微观收入分配和宏观收入调节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取得收入的多少,既取决于其单个产品生产上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也取决于该部门生产总量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资源配置过程与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人要参与收入分配都必须以提供生产过程需要的要素为前提,因此,通常情况下企业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得的收入要在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在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条件下,社会扣除和按劳分配要通过企业的分配来实现,也就是说企业按社会必要劳动标准获得的收入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才能在不同劳动者之间进行按劳分配。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劳动者取得的收入多少不仅取决于个人劳动的情况,而且取决于企业联合劳动效率的高低:企业联合劳动的效率越高,企业按社会必要劳动标准获得的收入越多,劳动者个人获得的收入相应就越多;反之,劳动者获得的个人收入就越少。
    宏观收入分配过程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在再分配过程。在微观收入分配基础上进行的宏观收入调节要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社会整体、长远发展需要,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微观收入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市场机制特有的功能有助于强化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有助于调动各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缺陷,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调节和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不能维护社会公平。
    宏观收入分配的调节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通过税收等形式把高收入的一部分转移到国家手里;另一方面,通过国家预算支出保障非生产领域发展的需要,利用转移性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为低收入者提供收入保障。
    为有效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应按均等化原则,提供公共服务(概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为什么人均 GDP 或人均 GNP 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正确答案: 人均GNP或GDP之所以不能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人均GNP或GDP没有充分反映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情况;
    第二,尽管一国总产出可能很快,但如果人口增长率相当于或大于产出增长率,那么人口的增长就会成为阻碍发展的重要变量;
    第三,由于官方汇率高估,统计资料不全,一些所谓非市场的产品和劳务没有计算在内,人均GNP或GDP可能缺乏国际可比性;
    第四,人均GNP或GDP不能及时反映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类型或从使用这些产品的劳务中得到的福利情况,也没有反映由于环境污染、都市化和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第五,人均GNP或GDP不能充分反映一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