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俞、梁门
下脘、梁门
太冲、肝俞
肾俞、太溪
关元、脾俞、胃俞
第1题:
患者胃脘疼痛隐隐,喜按喜暖,空腹痛甚,纳后痛减,兼见泛吐清水,便溏,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虚弱。在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的基础上,应加取
A、胃俞、梁门
B、下脘、梁门
C、太冲、肝俞
D、肾俞、太溪
E、关元、脾俞、胃俞
第2题:
某男,50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温喜按,舌淡苔薄,脉迟缓。治疗取穴()
A.中脘内关足三里神阙气海
B.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
C.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太冲
D.中脘内关足三里梁门天枢
E.中脘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患者男,60岁,因“胃痛”就诊。平素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兼见泛吐清水,纳差便溏,手足不温,舌苔薄白,脉迟缓。除主穴外,还应选择()
第6题:
某男,50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温喜按,舌淡苔薄,脉迟缓。治疗取穴()
第7题:
一患者长期胃部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口淡无味,泛吐清水,便溏纳差。神疲乏力,手足不温,舌淡白,苔薄白,脉迟弱,宜选().
第8题:
胃俞、梁门
下脘、梁门
太冲、肝俞
肾俞、太溪
关元、脾俞、胃俞
第9题:
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
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气海、关元
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
梁门、中脘、内关、足三里
膈俞、公孙、中脘、内关、足三里
第10题:
脾俞、肝俞、下脘
脾俞、胆俞、上脘
脾俞、胃俞、中脘
胃俞、肝俞、三阴交
胃俞、胆俞、上巨虚
第11题:
胃俞、梁门
下脘、梁门
太冲、肝俞
肾俞、太溪
关元、脾俞、胃俞
第12题:
胃俞、梁门
下脘、梁门
太冲、肝俞
关元、脾俞、胃俞
肾俞、太溪
第13题:
患者经常胃脘部隐痛,喜温喜按,时泛吐清水,纳差神疲,大便溏,舌淡苔薄,脉弱。治疗除取内关、足三里外,还应加
A.脾俞、肝俞、上脘、章门、三阴交
B.脾俞、胃俞、气海、关元、三阴交
C.脾俞、胆俞、下脘、章门、三阴交
D.胃俞、肝俞、章门、三阴交、公孙
E.胃俞、胆俞、上巨虚、章门、三阴交
第14题:
患者,男,56岁。胃脘隐痛2年余,喜按喜暖,兼见泛吐清水,便溏,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虚弱,在足三里、内关、中脘基础上,应加取( )。
A.胃俞、梁门
B.下脘、梁门
C.太冲、肝俞
D.肾俞、太溪
E.关元、脾俞、胃俞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治疗胃脘疼痛隐隐,喜按喜暖,兼见泛吐清水,便溏,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虚弱,在足三里、内关、中脘基础上,应加取( )
第18题:
某女,25岁。时感胃脘隐痛,喜按喜暖,纳后痛减,兼见泛吐清水,便溏,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弱。治疗应取()。
第19题:
胃俞、梁门
下脘、梁门
太冲、肝俞
肾俞、太溪
关元、脾俞、胃俞
第20题:
足三里、内关、中脘
胃俞、梁门、中脘
足三里、梁门、肝俞
肾俞、下脘、梁门
足三里、梁门、中脘
第21题:
梁门、下脘
期门、太冲
膈俞、三阴交
胃俞、三阴交
关元、脾俞、胃俞
第22题:
中脘内关足三里神阙气海
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
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太冲
中脘内关足三里梁门天枢
中脘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第23题:
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
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气海、关元
胃俞、中脘、内关、足三坐
梁门、中脘、内关、足三里
膈俞、公孙、中脘、内关、足三里
第24题:
梁门、下脘
期门、太冲
膈俞、三阴交
胃俞、三阴交、内庭
关元、脾俞、胃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