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亚里士多德认为,合理的教育,就要遵循人的自然行程,首先给予身体的养育,确定其有强健的体魄,然后给予情感的训练,培养其良好的思想意识,然后是给予理性的教育,促进思维、理解能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7岁),主要是发展儿童的身体,引导儿童观察日后他所从事的活动;
第二阶段(7—14岁),主要进行德育,教育内容是体育和音乐,目的是“净化”非理性阴魂中的不良冲动和欲望;
第三阶段(14—21岁)主要是进行至于,目的是为了发展青年的理性阴魂,学习的内容有数学,文法,诗歌,修辞,伦理学和哲学等。
更多“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阶段论。”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答案:
    解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包括:第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第二,培养学生在德、智、体、关诸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首先,人的发展是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教育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通过德、智、体、美诸方面教育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其次,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内完成德、智、体、美诸方面教育的任务,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联系、共同促进的。
    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严峻挑战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各个国家都把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倡导并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 第2题:

    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按儿童年龄划分受教育阶段。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夸美纽斯

    D卢梭


    B

  • 第3题:

    简要叙述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及意义。


    正确答案: 1.理念作为事物的形式、实体或共相只能存在于具体事务之中,而不能在事物之外独立存在;
    2、人们用来论证理念存在的方法都站不住脚,它们或者是缺乏必要性的推论,或者是推出了一些没有之对应的东西或理念;
    3、“分有”只能是对“实体”的分有,因为只有“实体”才具有形式或理念,而柏拉图却让那些非实体性的东西也具有理念,如此,“分有”就成为一句空话,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诗意的比喻”而已;
    4、从现实的角度看,力量对于感性事物没有任何意义,它既不能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也不能帮人们更好的认识事物。
    意义: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判,体现的是二者不同的哲学基础与终极实在的差别,这些批判更是亚里士多德站在自己的哲学观上对理念论的一种的深入研究与阐发,建立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

  • 第4题: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名著是()

    • A、《政府论》
    • B、《君主论》
    • C、《政治学》
    • D、《共和六论》

    正确答案:C

  • 第5题:

    基础教育阶段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有()。

    • A、社会本位论
    • B、生活本位论
    • C、经济本位论
    • D、文化本位论
    • E、个人本位论

    正确答案:A,B,D,E

  • 第6题:

    再现论的最早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苏格拉底

  • 第7题:

    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中,最核心的范畴是()。


    正确答案:实体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正义论的法律观及法制观点的核心。

    正确答案: (一)、关于正义论的法律观:
    1、关于人、城邦的论述。“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城邦是正义的产物,是实现正义的手段;
    2、正义与善德。人应该有善、美德和正义这三种品质;
    3、关于什么是正义。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法律来源于正义、体现正义并以实现正义为根本目的,这是他法律思想核心的所在。他将正义分为“自然的政治正义”和“习惯的政治正义”,前者各个城邦都相同,后者则因国而异;正义更重要的是可以被分为普遍(守法)正义和个别正义,个别的正义又可分为分配的正义和矫正的(平均的)正义两种。以及中庸之道及其标准,就是“取其中”。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法律观就是正义的法律观,法律离不开正义,离不开美德,因为法律本身是从社会的政治正义演化而来的,正义的原则必须寓于法律之中。
    (二)关于法治观点的核心:
    1、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从法治的理论基础角度,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人性论的基础和认识论的基础。人性论的基础是人类普遍存在恶性,“法治优于一人之治”;认识论的基础是“众人智慧优于一人智慧”;
    2、关于法治的内涵。他认为法律应当是“制定的良好和普遍的服从”,法治还应该是良法与守法的结合。以上两种理论被称作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公式,对于西方法治未来发展的价值定向有深远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名著是()
    A

    《政府论》

    B

    《君主论》

    C

    《政治学》

    D

    《共和六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论学说。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基础教育阶段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有()。
    A

    社会本位论

    B

    生活本位论

    C

    经济本位论

    D

    文化本位论

    E

    个人本位论


    正确答案: D,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正确答案: 柏拉图的理念论有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四因说是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有“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由其目的的。
    如果允许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赋予现代含义的话,那么不难看出:“质料”相当于组成;“形式”相当于“结构”;“动力”相当于相互作用;“目的”相当于功能。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系统的存在及描述都离不开组成、结构、相互作用和功能这四个要素。从这个含义上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确实是一种最原始的、最朴素的系统哲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


    答案:
    解析: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和 《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都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个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两种成分。所以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这三个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在灵魂的三部分中,植物的灵魂与理性不相干,动物的灵 魂即感觉的,欲望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有理性的成分,但它天性中有某种反理性的倾向,与理性相对抗、相搏斗,但它又有可能有理性,特别是能自制的人更是如此。灵魂的三个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

  • 第14题: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原因论。


    正确答案: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概括总结了以往哲学家们关于原因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质料”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形式”即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动力因”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目的因”即事物存在和生成所要达到的目标。在他看来,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合而为一,因为事物所是的东西是形式,所为的东西亦是形式,使事物运动的真正动力还是形式。所以,这三种原因可以合而统称为形式因,与质料因相对应。
    为了说明事物的生成和变化,亚里士多德用潜能和现实这一对概念来说明形式与质料之间的关系。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现实,质料一旦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实现出来,成了现实的存在。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与质料的学说是对希腊自然哲学的概括和总结。

  • 第15题: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正确答案: 柏拉图的理念论有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四因说是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有“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由其目的的。
    如果允许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赋予现代含义的话,那么不难看出:“质料”相当于组成;“形式”相当于“结构”;“动力”相当于相互作用;“目的”相当于功能。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系统的存在及描述都离不开组成、结构、相互作用和功能这四个要素。从这个含义上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确实是一种最原始的、最朴素的系统哲学。

  • 第16题: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国家起源理论是()。

    • A、自然生成论
    • B、暴力征服论
    • C、社会契约论
    • D、社会分工论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简述亚里士多德论学前教育三阶段。


    正确答案:1.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按儿童年龄划分受教育阶段。幼儿教育分三阶段。
    2.儿童出生前的胎教。如父母体格、孕妇保健。
    3.出生至5岁婴幼儿教育。身体发育为主,充足的活动,听故事。
    4.5-7岁儿童教育。良好习惯养成为主要任务。决定儿童道德品质构成3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智。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

    正确答案:
    (1)希腊早期哲学家的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
    ①希腊早期哲学家们对事物的原因作了考察,如泰利斯的水、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恩培多克勒的“四根”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都是对质料因的不同说明;
    ②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企图在质料因之外寻找动力因,分别把动力因说成是爱恨和心灵;
    ③柏拉图主张用形式因统摄质料因。
    (2)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
    ①内涵
    他的目的因是为了解释事物为什么运动,即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目的来说明它的运动。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作为第一实体的形式是目的因,而作为目的因的形式是现实性。目的因是亚里士多德的独创。
    ②自然是有目的的活动
    在物理学中,他主张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自然绝不会做无用或无目的之事,并用目的因说明自然物及其部分的产生和结构。
    ③事物具有实现自身本性的自然倾向
    他并不认为自然能像人那样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目的,更不认为自然必须满足人的目的,他所说的目的并不是有意识地去做出选择的目的,而是在事物之内事物所具有的要实现自身本性的自然倾向。这种倾向不一定会实现,会受到各种阻碍而不能实现,因而出现事物不能实现其目的的现象,有目的的自然倾向受到阻碍也是自发性和偶然巧合的原因。他还宣称上帝作为不动的动者,是世界的目的因。他的目的论对以后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国家起源理论是()。
    A

    自然生成论

    B

    暴力征服论

    C

    社会契约论

    D

    社会分工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原因论。

    正确答案: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概括总结了以往哲学家们关于原因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质料”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形式”即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动力因”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目的因”即事物存在和生成所要达到的目标。在他看来,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合而为一,因为事物所是的东西是形式,所为的东西亦是形式,使事物运动的真正动力还是形式。所以,这三种原因可以合而统称为形式因,与质料因相对应。
    为了说明事物的生成和变化,亚里士多德用潜能和现实这一对概念来说明形式与质料之间的关系。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现实,质料一旦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实现出来,成了现实的存在。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与质料的学说是对希腊自然哲学的概括和总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阶段论。

    正确答案: 亚里士多德认为,合理的教育,就要遵循人的自然行程,首先给予身体的养育,确定其有强健的体魄,然后给予情感的训练,培养其良好的思想意识,然后是给予理性的教育,促进思维、理解能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7岁),主要是发展儿童的身体,引导儿童观察日后他所从事的活动;
    第二阶段(7—14岁),主要进行德育,教育内容是体育和音乐,目的是“净化”非理性阴魂中的不良冲动和欲望;
    第三阶段(14—21岁)主要是进行至于,目的是为了发展青年的理性阴魂,学习的内容有数学,文法,诗歌,修辞,伦理学和哲学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亚里士多德论学前教育三阶段。

    正确答案: 1.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按儿童年龄划分受教育阶段。幼儿教育分三阶段。
    2.儿童出生前的胎教。如父母体格、孕妇保健。
    3.出生至5岁婴幼儿教育。身体发育为主,充足的活动,听故事。
    4.5-7岁儿童教育。良好习惯养成为主要任务。决定儿童道德品质构成3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智。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