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孟子的文论思想”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孟子的经济思想的价格与质量。


    参考答案:

    价格与价值。孟子认为价格之大小应该决定于商品本身的质量。他与子贡、范蠡等以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不同,从商品本身寻找商品价格不同的原因。孟子认识到不适当的价格会影响生产,“巨屦小屦同价,人岂为之哉”,必定导致“相率而为伪”。
    孟子首次提出“垄断”一词,孟子的“垄断”指小商小贩在市场上的投机活动。


  • 第2题:

    简述皎然文论思想。
    (1)诗情缘境发——诗境构成论。
    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诗情缘境发”的命题,明确指出诗的创造要缘境生情,这是对传统感物说的继承,强调物象境界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2)取境——诗境创造论。
    诗人取境的眼光要高远而不拘囿,只有宏阔的艺术眼光,才会造就堪称逸品的妙境。皎然认为诗歌的风格特征决定于诗人取境的特质,取何种境象就会产生何种风格,从而进一步阐明了取境的风格论意义。
    (3)文外之旨——诗境特征论。
    皎然认为成功的诗境创造会超越文字表层意蕴,由象到象外,由文到文外,引发读者的不尽联想,从而产生“文外之旨”。
    (4)辩体有一十九字——诗境风格论。
    皎然继承了陆机、刘勰、钟嵘的文学风格论,在诗境风格方面作出创造性思考。他用19个字标示诗境的19种风格,分类标准虽不统一,有些类型也不太精当,但却在诗歌领域开全面概括诗境风格之先河。皎然在具体概括诗境风格类型时,既看到诗人的人格、气质对风格的影响,又重视题材对风格的作用,还兼顾到形式因素特别是语言对于风格形成的作用。

  • 第3题:

    简述孟子及其思想。


    正确答案: 孟子,儒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传为孔子孙子子思门生,一生不曾做官,专以讲述为业。与弟子共同编有《孟子》。 “性善”和“良知”:思想核心。因为性善,所以人上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认为一个人所以不能成为善人,是因为他不去培养和扩充自己的善端。为此,孟子注重主观精神的修养,提出要“养浩然之气”,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
    义:孟子在“仁学”理论方面所做的补充。仁是发自内心之爱,义是所以为人之道。“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孔子“杀身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舍生取义”,使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观更加完备。
    仁政:政治思想。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他认为治道有王道和霸道两种方式。王道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来实现;霸道则依靠暴力和强迫来实现。孟子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提出“仁政”的观念,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并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把孔子的“内圣”之道推广到治国的方面,成为“外王”之道。

  • 第4题:

    简述孟子的“仁政”法律思想。


    正确答案: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德治思想,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制民之产”的“仁政”学说,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这些品质。孟子还提出了著名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痛斥暴君为民贼、独夫,认为像夏桀、商纣这样一些暴君,人人得而诛之。他十分注意民心向背。他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论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战国时期的“人治”与“法治”之争中,他坚持儒家的“人治”观点,主张“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惟仁者宜在高位”。

  • 第5题:

    简述王国维1907年之前文论思想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 (1)“苦痛说”与“古雅说”是王国维检测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是“天才说”和“游戏说”的延续和深化。王国维希望通过这四大理论来概括文学创作外部因素和内在机制的规律性问题,共同构成其文论思想的主要特征。这些理论主要是1907年之前提出的。
    (2)关于文艺创作的起源,王国维提出天才说和游戏说。天才是文学创作主体内在于自身又外化于创作的一种人格力量和历史道德感,是文学创作起源的精神特质;游戏说要求主体摆脱现实的物质利益,去追求独立自在的精神自由。
    (3)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王国维提出苦痛说和古雅说。苦痛说要求主体在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对生活本质进行观照与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实际是主张创造能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古雅说主要是从形式的角度提出的理论要求。王国维所谓古雅是与优美、宏壮相比较而存在,既要分离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表现的形式,又要融合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内容的原质。古雅说既指出了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指出了文学作品是如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其审美价值的问题。

  • 第6题:

    简述孟子的思想以及《孟子》与《论语》在体制上的异同。


    正确答案: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以民为本的“王道”。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孟子》是记述孟子言行的书,此书共七篇。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与《论语》比较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了,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如果加上一个标题,就可单独成篇。

  • 第7题: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的音乐思想。


    正确答案:孔子:
    ①“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
    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评价标准;
    ③对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主张“尽善尽美”。
    ④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
    孟子:
    ①主张“君与民同乐”,并提出“今之乐,由古之乐”的观点,即只要服从于“与民同乐”这一主旨,则无论是《韶》、《武》,还是郑卫之音,都是能安邦治国的;而若离开了“与民同乐”的住址,则“尽善尽美”的《韶》乐业不能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②还主张“独乐乐”不如“与少乐乐”,而“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充分肯定了音乐审美活动的社会性。
    ③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深深也”,及音乐对人的思想感情的影响,具有语言的难以达到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荀子:
    ①音乐史人们真情的体现。
    ②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和”,即“中正平和”,这也是制乐的标准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的根源所在。但也因此而又崇雅贬俗、“贵礼乐而贱谐音“的倾向。
    ③音乐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
    ④“美善相乐”的音乐审美观。联系:论述了音乐的本质这一命题,带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论述了礼与乐的社会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详尽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论述了音乐具有审美情感这一论点。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韩愈的文论思想。

    正确答案: ⑴在散文理论上,极力反对内容空洞而形式华丽的骈文,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风气。
    ⑵韩愈在一系列文章中反复强调文以明道的主张。韩愈宏扬道的具体内容是指社会政治与道德人伦规范,在作家身上体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和仁义品德。
    ⑶在宏扬儒道思想的同时,韩愈并不轻视文采等形式美,而是文、道并重。
    ⑷韩愈还提出“不平则鸣”的文学创作动因观。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把握了文学创作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经济思想分工与劳动。

    正确答案: 社会分工是孟子的重要经济思想。孟子不仅认识到分工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分工的利益。第四,价格与质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

    正确答案: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此天下之通义也。孟轲认识到了分工的必要性。
    孟轲不仅充分肯定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社会分工,而且充分肯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社会分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的重民思想。

    正确答案: (1)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
    (2)倾听国人意见。
    (3)营造与民同乐的社会氛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的文论思想

    正确答案: (1)“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
    (2)“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3)孟子“知言养气”说本来论述的是关于道德修养的问题,后经文学批评家引申发挥,遂成为“文气”说的先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的孙子子思对儒学有共同的见解,在儒学分化中形成“思孟学派”,成为儒学派别中最有影响的学派,被后来封建统治者看作儒学正统,称为“孔孟之道”。孟子的教育思想:(1)“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孟子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论述了教育的作用:①“性善论”的内容与价值:孟子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拥有“善端”,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且提出人人皆可为尧舜,体现了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人们的道德境界、智能程度不同,受后天个人主观努力程度不同的影响。孟子从人性论上肯定了每个人发展的可能性。②教育对个人的作用——扩充善性: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受到破坏,就会成为小人、恶人。因此,“善”的社会习得依靠教育,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存心养性”,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二是“求放心”,是寻求失落、放任的心灵,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③教育对社会的作用——经过教育来扩充人性进而达到国泰民安。(2)“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又说明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人伦”的内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又极为重视“孝”与“悌”,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明人伦”的价值:五伦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关系,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为人们普遍接受,孟子想把国家统一政治的实现,建立在以“孝”为纽带的血缘宗法关系的基础上。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3)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他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境界。①孟子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首先,“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他们绝不向权势低头,决不无原则地顺从。他们立足于仁义礼智,只向真理和正义低头。其次,“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这是一股凛然正气,是对自己行为的正义性的自觉,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②培养“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途径: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4)“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学习和钻研,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他认为想达到深造自得的基本要求要有正确的办法,深入学习和钻研,尤其主张独立思考和独自见解,不轻信,不盲从,要求读书不拘于文字表层意思,而应通过思考,去体会深层意蕴,总之,学习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上升到理性思维,孟子强调理性思维。

  • 第14题:

    简述孟子的文论思想
    (1)“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
    (2)“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3)孟子“知言养气”说本来论述的是关于道德修养的问题,后经文学批评家引申发挥,遂成为“文气”说的先导

  • 第15题:

    简述孟子的仁政思想与其人性论的联系。


    正确答案: 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是“性善”论。主张实行仁政,反对霸政。仁政学说的中心是“重民”。民心向背及天下得失,民心乃天意的表现,如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国家政权、君主的统治地位都将落空。行仁政的首要措施是“制民之产”,就是要分配给农民固定的土地,使他们“死徙无出乡”,孟子把他这种“制民之产”的“仁政”描绘成是一种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同时,孟子人性论有其自己特色。孟子主张性善论,孟子就人的本质历程肯定价值意识内在于人的自觉心。四端是性善论的理论基础,以心善证明性善。孟子就价值自觉的四种表现说四端,人之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自觉皆是当前自觉生活中随时显现的价值自觉,这种自觉通过各种形式表现成为各种道德的根源。

  • 第16题:

    简述庄子的文论思想。


    正确答案: (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文艺领域,就形成了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观。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
    (2)“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庄子讲“言不尽意”并不是要完全否定语言文字,而是要指出语言对于至道的暗示和导引作用,人们通过语言的暗示来领悟“道”或者文学作品的“意”。
    (3)“虚而待物,唯道集虚”。就是停止感官的活动,弃绝心知,割断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一切联系,进入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才能与“道”合而为一,从而进入“道”的境界。

  • 第17题: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论文的悠久传统。


    正确答案:

  • 第18题:

    简述韩愈的文论思想主张。


    正确答案:(1)“文以明道”,即文学为渲扬正统的儒家思想服务;
    (2)“不平则鸣”,即文学与时代环境及作者的自身遭际密不可分;
    (3)“气盛言宜”,即作家道德修养直接影响文学著作;
    (4)“含英咀华,固中肆外”即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5)“务去陈言,文从字顺”,即文学创作的独创性,是他文学创作的要求。

  • 第19题:

    填空题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论文的悠久传统。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韩愈的文论思想主张。

    正确答案: (1)“文以明道”,即文学为渲扬正统的儒家思想服务;
    (2)“不平则鸣”,即文学与时代环境及作者的自身遭际密不可分;
    (3)“气盛言宜”,即作家道德修养直接影响文学著作;
    (4)“含英咀华,固中肆外”即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5)“务去陈言,文从字顺”,即文学创作的独创性,是他文学创作的要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的经济思想的财富观。

    正确答案: 《孟子》开篇即说,“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句话成为后代儒家的教条。但并不罕言利。在经济问题上,强调行为的后果而不甚重视其动机。孔子主张个人财富的获取完全服从道德规范的制约,但孟子与此不同。已认识到物质环境对人的影响。但他反对完全离开道德标准来谈财富。从国家角度来谈财富问题时,却主张把伦理放在第一位,把财富放在第二位。这与孔子又是不同的。孟子并非是主张治国而完全忽视经济事务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济的方案,如恒产论、井田制等,他之所以在治国上重视伦理,主要是反对当时各国以战争来开疆拓土,不行仁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皎然文论思想。

    正确答案: (1)诗情缘境发——诗境构成论。
    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诗情缘境发”的命题,明确指出诗的创造要缘境生情,这是对传统感物说的继承,强调物象境界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2)取境——诗境创造论。
    诗人取境的眼光要高远而不拘囿,只有宏阔的艺术眼光,才会造就堪称逸品的妙境。皎然认为诗歌的风格特征决定于诗人取境的特质,取何种境象就会产生何种风格,从而进一步阐明了取境的风格论意义。
    (3)文外之旨——诗境特征论。
    皎然认为成功的诗境创造会超越文字表层意蕴,由象到象外,由文到文外,引发读者的不尽联想,从而产生“文外之旨”。
    (4)辩体有一十九字——诗境风格论。
    皎然继承了陆机、刘勰、钟嵘的文学风格论,在诗境风格方面作出创造性思考。他用19个字标示诗境的19种风格,分类标准虽不统一,有些类型也不太精当,但却在诗歌领域开全面概括诗境风格之先河。皎然在具体概括诗境风格类型时,既看到诗人的人格、气质对风格的影响,又重视题材对风格的作用,还兼顾到形式因素特别是语言对于风格形成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王国维1907年之前文论思想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 (1)“苦痛说”与“古雅说”是王国维检测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是“天才说”和“游戏说”的延续和深化。王国维希望通过这四大理论来概括文学创作外部因素和内在机制的规律性问题,共同构成其文论思想的主要特征。这些理论主要是1907年之前提出的。
    (2)关于文艺创作的起源,王国维提出天才说和游戏说。天才是文学创作主体内在于自身又外化于创作的一种人格力量和历史道德感,是文学创作起源的精神特质;游戏说要求主体摆脱现实的物质利益,去追求独立自在的精神自由。
    (3)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王国维提出苦痛说和古雅说。苦痛说要求主体在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对生活本质进行观照与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实际是主张创造能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古雅说主要是从形式的角度提出的理论要求。王国维所谓古雅是与优美、宏壮相比较而存在,既要分离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表现的形式,又要融合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内容的原质。古雅说既指出了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指出了文学作品是如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其审美价值的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的思想以及《孟子》与《论语》在体制上的异同。

    正确答案: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以民为本的“王道”。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孟子》是记述孟子言行的书,此书共七篇。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与《论语》比较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了,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如果加上一个标题,就可单独成篇。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