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是什么?

题目

简述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是什么?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是什么?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孟子对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理论认识。


    正确答案:a、论证了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积极作用
    孟子在同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的辩论中指出,一定的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是必要的,完全的自给自足是不可能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社会生活的必要。否定社会分工,要求每个人在农耕之外还从事手工业,同时也从事脑力劳动,是做不到的。社会分工和交换,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能使资源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利用,他说:“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滕文公上》)在两干多年前,这是批判自然经济落后性的一个相当精采的论点。他认为,否定分工和交换是浪费的和不经济的,他说:“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盂子·滕文公下》)这不但对手工业者不利,对农民也是不利的。
    b、对交换过程和价格的分析
    孟子在一定程度上对交换过程进行了微观的分析。他认为:交换对双方都是平等的,互利的,不存在谁损害谁的问题。他反问道:“农夫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厉农夫哉?”(《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也看到了商品价格相差可达数倍这一现象,认为这是由商品的某种内在属性,即“物之情”决定的。这已触及到了商品的价值问题。但“情”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他未进行分析。在传统经济思想中,谈论价格问题的大多认为商品的供求决定价格,所谓“多则贱,寡则贵”,“有余则轻,不足则重”(《管子·国蓄》)。有的甚至把价格说成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说:物无轻重,物物者能为之轻重。孟子在试图以“物之情”,即商品的某种内在属性来解释价格,这在传统经济思想中是比较少见的,也是比较深刻的。
    c、保护和鼓励工商业的政策主张
    孟子有“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的求富必先重农的思想,却从无“抑商”的思想。他竭力劝说当世诸侯实行“仁政”,其主要内容就是“关市讥而不征”(《孟子·梁惠王下》)。他认为行仁政能得人心,使其他诸侯国的人民自愿归服,其中也包括使各国的商人愿意前来贸易。他把“使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孟子·公孙丑上》,看作一国政治得人心的重要标志之一。

  • 第2题:

    简述孟子的经济思想的财富观。


    正确答案:《孟子》开篇即说,“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句话成为后代儒家的教条。但并不罕言利。在经济问题上,强调行为的后果而不甚重视其动机。孔子主张个人财富的获取完全服从道德规范的制约,但孟子与此不同。已认识到物质环境对人的影响。但他反对完全离开道德标准来谈财富。从国家角度来谈财富问题时,却主张把伦理放在第一位,把财富放在第二位。这与孔子又是不同的。孟子并非是主张治国而完全忽视经济事务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济的方案,如恒产论、井田制等,他之所以在治国上重视伦理,主要是反对当时各国以战争来开疆拓土,不行仁政。

  • 第3题:

    简述孟子的经济思想的价格与质量。


    正确答案:价格与价值。孟子认为价格之大小应该决定于商品本身的质量。他与子贡、范蠡等以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不同,从商品本身寻找商品价格不同的原因。孟子认识到不适当的价格会影响生产,“巨屦小屦同价,人岂为之哉”,必定导致“相率而为伪”。
    孟子首次提出“垄断”一词,孟子的“垄断”指小商小贩在市场上的投机活动。

  • 第4题:

    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正确答案: (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
    (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的分工”是质的飞跃,社会出现了主人和奴隶,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社会从无阶级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
    (3)与真实的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
    (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
    (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 第5题:

    简述孟子的思想主张。


    正确答案:思想主张:
    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 第6题:

    问答题
    孟子的音乐思想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认为无论圣人还是凡人,对音乐都由共同美感
    (2)认为音乐本质是用来表现人的喜乐之情的
    (3)倡导主要“与民同乐”不要“独乐乐”或“少乐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的重民思想。

    正确答案: (1)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
    (2)倾听国人意见。
    (3)营造与民同乐的社会氛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的经济思想的财富观。

    正确答案: 《孟子》开篇即说,“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句话成为后代儒家的教条。但并不罕言利。在经济问题上,强调行为的后果而不甚重视其动机。孔子主张个人财富的获取完全服从道德规范的制约,但孟子与此不同。已认识到物质环境对人的影响。但他反对完全离开道德标准来谈财富。从国家角度来谈财富问题时,却主张把伦理放在第一位,把财富放在第二位。这与孔子又是不同的。孟子并非是主张治国而完全忽视经济事务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济的方案,如恒产论、井田制等,他之所以在治国上重视伦理,主要是反对当时各国以战争来开疆拓土,不行仁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及其思想。

    正确答案: 孟子,儒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传为孔子孙子子思门生,一生不曾做官,专以讲述为业。与弟子共同编有《孟子》。 “性善”和“良知”:思想核心。因为性善,所以人上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认为一个人所以不能成为善人,是因为他不去培养和扩充自己的善端。为此,孟子注重主观精神的修养,提出要“养浩然之气”,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
    义:孟子在“仁学”理论方面所做的补充。仁是发自内心之爱,义是所以为人之道。“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孔子“杀身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舍生取义”,使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观更加完备。
    仁政:政治思想。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他认为治道有王道和霸道两种方式。王道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来实现;霸道则依靠暴力和强迫来实现。孟子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提出“仁政”的观念,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并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把孔子的“内圣”之道推广到治国的方面,成为“外王”之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

    正确答案: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此天下之通义也。孟轲认识到了分工的必要性。
    孟轲不仅充分肯定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社会分工,而且充分肯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社会分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的经济思想的价格与质量。

    正确答案: 价格与价值。孟子认为价格之大小应该决定于商品本身的质量。他与子贡、范蠡等以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不同,从商品本身寻找商品价格不同的原因。孟子认识到不适当的价格会影响生产,“巨屦小屦同价,人岂为之哉”,必定导致“相率而为伪”。
    孟子首次提出“垄断”一词,孟子的“垄断”指小商小贩在市场上的投机活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正确答案: (1)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被认为是第一次对天人合一的理论进行了自觉的发明。孟子承认天命本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必然,但这必然却可以为人所认识。人的生死寿夭受客观必然的支配,所以称之为“命”。人无疑一方面需要“顺命”,但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知命”,从而争得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人实现知天命的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求其故”,把握天道运动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事情许多不能成功,并不在天命,而在人为。
    (2)天人关系在孟子不仅体现为客观必然与主体人之间的“外在”的关系,也表现为内在的仁义道德本性对人的意识、心灵的关系。人的仁义本性为天所赋,它是存在于人心之中并支配人的意志和行为的一种必然的道德力量。对此道德必然或先天之善,人虽不能加以选择,但却可以进行认识,并使之转化为人的自觉行为,即主体的自由也表现在向内体验到先天本性和相应的道德实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是什么?


    正确答案: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此天下之通义也。孟轲认识到了分工的必要性。孟轲不仅充分肯定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社会分工,而且充分肯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社会分工。

  • 第14题:

    简述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


    正确答案: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此天下之通义也。孟轲认识到了分工的必要性。
    孟轲不仅充分肯定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社会分工,而且充分肯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社会分工。

  • 第15题:

    孟子的音乐思想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认为无论圣人还是凡人,对音乐都由共同美感
    (2)认为音乐本质是用来表现人的喜乐之情的
    (3)倡导主要“与民同乐”不要“独乐乐”或“少乐乐”

  • 第16题:

    简述孟子的思想以及《孟子》与《论语》在体制上的异同。


    正确答案: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以民为本的“王道”。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孟子》是记述孟子言行的书,此书共七篇。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与《论语》比较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了,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如果加上一个标题,就可单独成篇。

  • 第17题: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的音乐思想。


    正确答案:孔子:
    ①“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
    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评价标准;
    ③对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主张“尽善尽美”。
    ④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
    孟子:
    ①主张“君与民同乐”,并提出“今之乐,由古之乐”的观点,即只要服从于“与民同乐”这一主旨,则无论是《韶》、《武》,还是郑卫之音,都是能安邦治国的;而若离开了“与民同乐”的住址,则“尽善尽美”的《韶》乐业不能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②还主张“独乐乐”不如“与少乐乐”,而“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充分肯定了音乐审美活动的社会性。
    ③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深深也”,及音乐对人的思想感情的影响,具有语言的难以达到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荀子:
    ①音乐史人们真情的体现。
    ②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和”,即“中正平和”,这也是制乐的标准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的根源所在。但也因此而又崇雅贬俗、“贵礼乐而贱谐音“的倾向。
    ③音乐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
    ④“美善相乐”的音乐审美观。联系:论述了音乐的本质这一命题,带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论述了礼与乐的社会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详尽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论述了音乐具有审美情感这一论点。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的思想以及《孟子》与《论语》在体制上的异同。

    正确答案: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以民为本的“王道”。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孟子》是记述孟子言行的书,此书共七篇。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与《论语》比较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了,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如果加上一个标题,就可单独成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经济思想分工与劳动。

    正确答案: 社会分工是孟子的重要经济思想。孟子不仅认识到分工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分工的利益。第四,价格与质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的井田思想。

    正确答案: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祭祀用的田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孟子哲学的仁政思想及哲学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为以“仁政”为代表的一整套社会政治主张。
    (1)仁政的基础是“制民之产”,其具体措施则包括“正经界”、“省刑罚、薄税敛”等国家经济政策和“不违农时”、“深耕易耨”等遵循生产规律的主张。但仁政的核心是重民。人民是统治者的“三宝”之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2)孟子当时激烈的社会政治经济斗争中,看到了民心的向背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定的决定性意义,所以他特别强调“得其民斯得天下”这对统治者来说至关重要的经验教训。孟子的民本主义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
    (3)仁政是以善心扩充弘扬的形式来实现的国家组织行为,其基础是性善论。孟子主张人先天性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要求努力培养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即养“浩然之气”。孟子承袭孔子天命观又加进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内容。人可以通过“求其故”的途径而知天命,“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孙丑上》),对人的力量充满了信心。在哲学上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著名观点和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模式,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心性哲学的源流,影响了宋明以后整个儒家哲学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是什么?

    正确答案: 孟子的社会分工思想。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此天下之通义也。孟轲认识到了分工的必要性。孟轲不仅充分肯定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社会分工,而且充分肯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社会分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正确答案: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十分丰富,其基本点可以概括为:
    (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
    (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的分工”是质的飞跃,社会出现了主人和奴隶,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社会从无阶级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
    (3)与真实的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
    (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
    (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评孟子的社会分工论?

    正确答案: ①孟子认为,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是与生产领域内的社会分工同样重要或更为重要的社会性分工,劳力者自食其力是“食功”,劳心者不直接从事生产性劳动,而专心从事学术活动、政治活动或管理性劳动,也是在“食功”。
    ②孟子认为必须有社会分工,“通工易事”才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生存与发展,才能使社会生活秩序得以正常运行和发展。
    ③孟子的社会分工论为劳心活动辩护,一方面肯定了社会政治活动或管理性劳动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在阐扬学术文化活动的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