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荀子的文论思想”相关问题
  • 第1题:

    论述钟嵘的文论思想。
    钟嵘的文论思想主要有吟咏情性说、直寻说、三义说、滋味说,分述如下。
    (1)吟咏情性说。钟嵘认为,诗歌的性质或基本特征是吟咏情性,即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创作情性的萌动,又有赖于“气”、“物”的感召,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在此,“气”并不直接规定诗,而是经由外物到人的性情再到诗的途径。这是个从外(气、物)到内(人之性情)再到外(形诸舞咏,即显现于外的诗歌、音乐和舞蹈)的过程,这就是文学创作内在化与外在化的过程。
    (2)直寻说。所谓“直寻”,就是从感物(此“物”即前述自然景物与人世沧桑)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寻词觅句。也就是说,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典(用事)。
    (3)三义说。
    《诗品序》云:“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三义说是指钟嵘探讨兴、比、赋及其三者关系的理论观点。钟嵘的“三义说”,对传统的“六义说”有所突破而自有新意。他从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特征和“寓目辄书”的思维特征从发,一改赋、比、兴的传统排序,而变为兴、比、赋。这改动不仅突显了六义中“兴”的地位,同时又扩充并深化了兴、比、赋的文论内涵。
    (4)滋味说。“味”的本义原指由口腹的欲望满足所获得的生理快感。钟嵘《诗品序》明确提出“滋味说”:“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可见“有滋味”就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情感方面达到了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程度。
    “滋味”之“味”在在钟嵘《诗品》中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品尝、鉴赏,类似于“品”的第一层含义。“味诗”,就是钟嵘对诗的品评方法,所谓“使味之者无极”;二是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

  • 第2题:

    简述庄子的文论思想。


    正确答案: (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文艺领域,就形成了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观。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
    (2)“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庄子讲“言不尽意”并不是要完全否定语言文字,而是要指出语言对于至道的暗示和导引作用,人们通过语言的暗示来领悟“道”或者文学作品的“意”。
    (3)“虚而待物,唯道集虚”。就是停止感官的活动,弃绝心知,割断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一切联系,进入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才能与“道”合而为一,从而进入“道”的境界。

  • 第3题:

    指出下列错误选项:()

    • A、孔子是文化巨人
    • B、孟子是儒家的集大成者
    • C、荀子是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 D、《韩非子》是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正确答案:B

  • 第4题:

    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正确答案: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 第5题:

    简述王安石的文论主张。


    正确答案: 主张为文要“以适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属于经世派的政教文学说,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教合一。明确将文章看作“器”,即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崇尚自然、简洁的文风。

  • 第6题:

    简述荀子在本体论(本原论、生成论)方面的天人相分思想及其基本精神内涵。


    正确答案: 天:1、无为而成,不求而得——天职:2、相对于人的有为的无为;3、无形:相对于人的有形作为的无形;4、“常”相对于人的独立性的常。两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从客体的方面,加以直观的理解;从主体的方面来理解,荀子大致属于后者。
    人:1、人治和能参-所以参:天时、地财等自然层面;所参:人治,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
    原则:所为:人参的方面,自然可认识和可改造的方面、人的能动性的方面;所不为;天的常和无为、无形的方面。
    基本精神:积极进取精神;重人事的主体精神;重文的精神;重礼的精神。
    实质:其实质是剥离了外在天的认识论和道德意义,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不能治人。

  • 第7题: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的音乐思想。


    正确答案:孔子:
    ①“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
    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评价标准;
    ③对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主张“尽善尽美”。
    ④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
    孟子:
    ①主张“君与民同乐”,并提出“今之乐,由古之乐”的观点,即只要服从于“与民同乐”这一主旨,则无论是《韶》、《武》,还是郑卫之音,都是能安邦治国的;而若离开了“与民同乐”的住址,则“尽善尽美”的《韶》乐业不能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②还主张“独乐乐”不如“与少乐乐”,而“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充分肯定了音乐审美活动的社会性。
    ③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深深也”,及音乐对人的思想感情的影响,具有语言的难以达到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荀子:
    ①音乐史人们真情的体现。
    ②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和”,即“中正平和”,这也是制乐的标准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的根源所在。但也因此而又崇雅贬俗、“贵礼乐而贱谐音“的倾向。
    ③音乐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
    ④“美善相乐”的音乐审美观。联系:论述了音乐的本质这一命题,带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论述了礼与乐的社会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详尽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论述了音乐具有审美情感这一论点。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韩愈的文论思想主张。

    正确答案: (1)“文以明道”,即文学为渲扬正统的儒家思想服务;
    (2)“不平则鸣”,即文学与时代环境及作者的自身遭际密不可分;
    (3)“气盛言宜”,即作家道德修养直接影响文学著作;
    (4)“含英咀华,固中肆外”即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5)“务去陈言,文从字顺”,即文学创作的独创性,是他文学创作的要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皎然文论思想。

    正确答案: (1)诗情缘境发——诗境构成论。
    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诗情缘境发”的命题,明确指出诗的创造要缘境生情,这是对传统感物说的继承,强调物象境界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2)取境——诗境创造论。
    诗人取境的眼光要高远而不拘囿,只有宏阔的艺术眼光,才会造就堪称逸品的妙境。皎然认为诗歌的风格特征决定于诗人取境的特质,取何种境象就会产生何种风格,从而进一步阐明了取境的风格论意义。
    (3)文外之旨——诗境特征论。
    皎然认为成功的诗境创造会超越文字表层意蕴,由象到象外,由文到文外,引发读者的不尽联想,从而产生“文外之旨”。
    (4)辩体有一十九字——诗境风格论。
    皎然继承了陆机、刘勰、钟嵘的文学风格论,在诗境风格方面作出创造性思考。他用19个字标示诗境的19种风格,分类标准虽不统一,有些类型也不太精当,但却在诗歌领域开全面概括诗境风格之先河。皎然在具体概括诗境风格类型时,既看到诗人的人格、气质对风格的影响,又重视题材对风格的作用,还兼顾到形式因素特别是语言对于风格形成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

    正确答案: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的恶性本身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可以启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而归于善。“伪”即人为因素,包括师法教化包括教育及社会环境的作用,包括“积靡”“注错习俗”和规定社会角色的行为标准等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荀子裕民思想。

    正确答案: 荀子裕民思想体现的是儒家“以政裕民”“裕民富国”的理念。即用行政和法律保障人民的生产,人民富裕了国家才会强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指出下列错误选项:()
    A

    孔子是文化巨人

    B

    孟子是儒家的集大成者

    C

    荀子是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D

    《韩非子》是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皎然文论思想。
    (1)诗情缘境发——诗境构成论。
    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诗情缘境发”的命题,明确指出诗的创造要缘境生情,这是对传统感物说的继承,强调物象境界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2)取境——诗境创造论。
    诗人取境的眼光要高远而不拘囿,只有宏阔的艺术眼光,才会造就堪称逸品的妙境。皎然认为诗歌的风格特征决定于诗人取境的特质,取何种境象就会产生何种风格,从而进一步阐明了取境的风格论意义。
    (3)文外之旨——诗境特征论。
    皎然认为成功的诗境创造会超越文字表层意蕴,由象到象外,由文到文外,引发读者的不尽联想,从而产生“文外之旨”。
    (4)辩体有一十九字——诗境风格论。
    皎然继承了陆机、刘勰、钟嵘的文学风格论,在诗境风格方面作出创造性思考。他用19个字标示诗境的19种风格,分类标准虽不统一,有些类型也不太精当,但却在诗歌领域开全面概括诗境风格之先河。皎然在具体概括诗境风格类型时,既看到诗人的人格、气质对风格的影响,又重视题材对风格的作用,还兼顾到形式因素特别是语言对于风格形成的作用。

  • 第14题:

    简述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


    正确答案: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的恶性本身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可以启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而归于善。“伪”即人为因素,包括师法教化包括教育及社会环境的作用,包括“积靡”“注错习俗”和规定社会角色的行为标准等方法。

  • 第15题:

    简述王国维1907年之前文论思想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 (1)“苦痛说”与“古雅说”是王国维检测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是“天才说”和“游戏说”的延续和深化。王国维希望通过这四大理论来概括文学创作外部因素和内在机制的规律性问题,共同构成其文论思想的主要特征。这些理论主要是1907年之前提出的。
    (2)关于文艺创作的起源,王国维提出天才说和游戏说。天才是文学创作主体内在于自身又外化于创作的一种人格力量和历史道德感,是文学创作起源的精神特质;游戏说要求主体摆脱现实的物质利益,去追求独立自在的精神自由。
    (3)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王国维提出苦痛说和古雅说。苦痛说要求主体在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对生活本质进行观照与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实际是主张创造能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古雅说主要是从形式的角度提出的理论要求。王国维所谓古雅是与优美、宏壮相比较而存在,既要分离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表现的形式,又要融合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内容的原质。古雅说既指出了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指出了文学作品是如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其审美价值的问题。

  • 第16题:

    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哪几方面?


    正确答案: (1)文以明道
    (2)不平则鸣
    (3)气盛言宜
    (4)含英咀华,闳中肆外
    (5)务去陈言,文从字顺

  • 第17题:

    简述荀子的思想主张。


    正确答案: 思想主张:
    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子圣人。

  • 第18题:

    简述韩愈的文论思想主张。


    正确答案:(1)“文以明道”,即文学为渲扬正统的儒家思想服务;
    (2)“不平则鸣”,即文学与时代环境及作者的自身遭际密不可分;
    (3)“气盛言宜”,即作家道德修养直接影响文学著作;
    (4)“含英咀华,固中肆外”即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5)“务去陈言,文从字顺”,即文学创作的独创性,是他文学创作的要求。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韩愈的文论思想。

    正确答案: ⑴在散文理论上,极力反对内容空洞而形式华丽的骈文,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风气。
    ⑵韩愈在一系列文章中反复强调文以明道的主张。韩愈宏扬道的具体内容是指社会政治与道德人伦规范,在作家身上体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和仁义品德。
    ⑶在宏扬儒道思想的同时,韩愈并不轻视文采等形式美,而是文、道并重。
    ⑷韩愈还提出“不平则鸣”的文学创作动因观。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把握了文学创作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的音乐思想。

    正确答案: 孔子:
    ①“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
    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评价标准;
    ③对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主张“尽善尽美”。
    ④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
    孟子:
    ①主张“君与民同乐”,并提出“今之乐,由古之乐”的观点,即只要服从于“与民同乐”这一主旨,则无论是《韶》、《武》,还是郑卫之音,都是能安邦治国的;而若离开了“与民同乐”的住址,则“尽善尽美”的《韶》乐业不能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②还主张“独乐乐”不如“与少乐乐”,而“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充分肯定了音乐审美活动的社会性。
    ③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深深也”,及音乐对人的思想感情的影响,具有语言的难以达到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荀子:
    ①音乐史人们真情的体现。
    ②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和”,即“中正平和”,这也是制乐的标准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的根源所在。但也因此而又崇雅贬俗、“贵礼乐而贱谐音“的倾向。
    ③音乐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
    ④“美善相乐”的音乐审美观。联系:论述了音乐的本质这一命题,带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论述了礼与乐的社会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详尽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论述了音乐具有审美情感这一论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正确答案: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荀子的文论思想

    正确答案: (1)论“明道”、“言志”文学观的新内涵。荀子继承孔、孟的文学思想,认为文学应该明道,但荀子所说的“道”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既是圣人之道,也是自然规律之道,这里面显然吸收了老庄道家的思想成果;同时,其所谓道,既是先王之道,也是后王之道,体现了他法后王的主张。荀子明道的文学观,奠定了儒家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基础。
    (2)论人追求美的欲望与“以道制欲”的文艺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王国维1907年之前文论思想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 (1)“苦痛说”与“古雅说”是王国维检测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是“天才说”和“游戏说”的延续和深化。王国维希望通过这四大理论来概括文学创作外部因素和内在机制的规律性问题,共同构成其文论思想的主要特征。这些理论主要是1907年之前提出的。
    (2)关于文艺创作的起源,王国维提出天才说和游戏说。天才是文学创作主体内在于自身又外化于创作的一种人格力量和历史道德感,是文学创作起源的精神特质;游戏说要求主体摆脱现实的物质利益,去追求独立自在的精神自由。
    (3)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王国维提出苦痛说和古雅说。苦痛说要求主体在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对生活本质进行观照与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实际是主张创造能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古雅说主要是从形式的角度提出的理论要求。王国维所谓古雅是与优美、宏壮相比较而存在,既要分离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表现的形式,又要融合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内容的原质。古雅说既指出了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指出了文学作品是如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其审美价值的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