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认为统治者应根据人的"气质之格"不同,有针对性在运用()措施来改善人们的道德面貌。
第1题:
在朱熹看来,“礼之本”是()。
A刑
B政
C义
D德
第2题:
朱熹认为统治者应根据人的"气质之格"不同,有针对性在运用()措施来改善人们的道德面貌。
A礼
B德
C刑
D政
第3题:
按朱熹的逻辑,可以把常人分成“气禀”最厚、厚、薄、最薄四类,对气禀薄者要导之以()。
A政
B礼
C德
D刑
第4题:
无论“德礼”或“政刑”的(),统治者目的都是“存天理,灭人俗”。
A运用
B使用
C方法
D手段
第5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第6题:
在"德礼"与"政刑"的关系上,朱熹认为()。
第7题:
宋代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第8题:
工具
目的
概念
产物
第9题:
人性论
“人欲”
“气禀”
气质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礼
德
刑
政
第12题:
运用
使用
方法
手段
第13题:
在“德礼”与“政刑”的关系上,朱熹认为两者都是“天理”的()。
A工具
B目的
C概念
D产物
第14题:
朱熹还将“德”、“礼”、“政”、“刑”四种统治方法与其()联系了起来。
A人性论
B“人欲”
C“气禀”
D气质
第15题:
在德礼、政刑的关系上,朱熹主张“()”。
德礼政刑
略
第16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17题:
在“德礼”与“政刑”的关系上朱熹认为两者并非都是“天理”的产物。
第18题:
下列反映“德主刑辅”的说法有()
第19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第20题:
政
礼
刑
德
第21题:
第22题:
刑
政
义
德
第23题:
有治人,无治法
无为而治
存天理,灭人欲
德礼政刑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