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什么是发愿?”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空及四大”一颂与“迨至尽空际”一颂,两颂都是讲发愿变成四大来利益众生,难道不重复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并没有重复的过失。因为前一颂主要是从空间上讲的,东南西北广大无边的范围内,四大没有一个不遍的地方。后一颂是从时间上讲的,在一切众生获得涅槃这么长的时间里,发愿变成四大来利益他们。

  • 第2题:

    净土宗的修持不求()

    • A、念佛
    • B、发愿
    • C、神通。

    正确答案:C

  • 第3题:

    佛菩萨只是以人的形象度化众生吗?若不是的话,还有什么是佛菩萨?知道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应当如何发愿?


    正确答案: 佛菩萨并不是只以人的形象度化众生,凡是能够利益众生的一切事物,不管是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有情物或无情物,均是佛菩萨的化现。
    我们也应像佛菩萨那样发愿:生生世世乃至一切众生获得涅槃之前,只要对众生有利益、有帮助,愿我变成任何事物。

  • 第4题:

    ()曾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正确答案:地藏王菩萨

  • 第5题:

    问答题
    “如空及四大”一颂与“迨至尽空际”一颂,两颂都是讲发愿变成四大来利益众生,难道不重复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并没有重复的过失。因为前一颂主要是从空间上讲的,东南西北广大无边的范围内,四大没有一个不遍的地方。后一颂是从时间上讲的,在一切众生获得涅槃这么长的时间里,发愿变成四大来利益他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地藏经云‘一切智成就如来,未出家时,发愿早成佛道,广度罪辈,令使无余’,地藏菩萨未出家时,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以上二愿皆佳但未审何愿为胜?

    正确答案: 二愿之期望,是皆为广度罪苦,令使安乐,期果既同,则无有高下。惟其二者之方法有异,此应论果不必论法,如一人用木瓢取水一斤,又一人用金瓢取水一斤,请问两者之水孰多孰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在发愿的时候,最关键不能忘记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发愿的?

    正确答案: 发愿的时候,前提应该是“为了众生”,然后再说出自己的心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地藏经云‘有二国王为友,所有人民多造众恶,二王议计,广设方便,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萨,我终未愿成佛,佛告定自在王菩萨,一王发愿早成佛道者,即一切智成就如来是,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此两王因地所修,未知谁为大乘,谁为小乘?

    正确答案: 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成佛度众,非大而何?‘若不先度罪苦,得至菩提,终未愿成佛,’舍己从他,非大乘而何?此应知悲悯众生,并无二致,善巧方便,则各有不同,既度众矣,安有小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佛菩萨只是以人的形象度化众生吗?若不是的话,还有什么是佛菩萨?知道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应当如何发愿?

    正确答案: 佛菩萨并不是只以人的形象度化众生,凡是能够利益众生的一切事物,不管是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有情物或无情物,均是佛菩萨的化现。
    我们也应像佛菩萨那样发愿:生生世世乃至一切众生获得涅槃之前,只要对众生有利益、有帮助,愿我变成任何事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诸佛菩萨已经断尽了饥饿感,为什么还要对他们供养神馐?不供养只发愿行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诸佛菩萨早已经断除了饥饿或难受的感觉,但自己若以吝啬心而没有作这样象征性的表示,你的发愿也不一定成功。喇拉曲智仁波切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说:“如果我们连十盏灯和十个神馐也没有,却经常祈祷圣尊菩萨帮助自己、利益自己,这样的请求不一定能够实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发愿供养和意幻供养有什么差别?

    正确答案: 意幻是指心里幻化出一种供品作为供养,发愿则是在心中发愿,希望世间上的众生能够获得快乐、息灭痛苦,而在三宝所依面前降下珍宝雨、鲜花雨等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净土宗的修持不求()
    A

    念佛

    B

    发愿

    C

    神通。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发愿的时候,最关键不能忘记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发愿的?


    正确答案: 发愿的时候,前提应该是“为了众生”,然后再说出自己的心愿。

  • 第14题:

    发愿变成如意牛、四大、桥梁等来帮助众生,这是愿菩提心吗?为什么?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正确答案: 印度善天论师和胜敌论师认为是愿菩提心。但藏地的布顿大师、根索曲扎仁波切等论师不同意,因为愿菩提心必须具足让众生成佛之愿心,而这里只是发愿以一切世间方便来利益众生,未提到让众生或自己成佛,这实际上是一种善心的发愿,并不属于愿菩提心的范畴。
    这段颂文可以说是愿菩提心,因为此处也宣说了“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槃”,作众生涅槃的助道因。但布顿大师等的观点也可以,因这里不是菩提心正行,只是一种加行修心。在前行的修行中,自相续逐渐得以清净,同时也是菩提心生起、成熟之时,所以二者并无有矛盾。

  • 第15题:

    诸佛菩萨已经断尽了饥饿感,为什么还要对他们供养神馐?不供养只发愿行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诸佛菩萨早已经断除了饥饿或难受的感觉,但自己若以吝啬心而没有作这样象征性的表示,你的发愿也不一定成功。喇拉曲智仁波切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说:“如果我们连十盏灯和十个神馐也没有,却经常祈祷圣尊菩萨帮助自己、利益自己,这样的请求不一定能够实现。”

  • 第16题:

    按照本论的观点,仅发愿要利益众生,是否就已经得到了菩萨戒?如果不是的话,那在什么情况下才得菩萨戒?


    正确答案: 按照那波瓦尊者的观点,仅仅发一个愿菩提心,不算受了菩萨戒,但受持行菩提心的话,那就真正守持了菩萨戒。慧源尊者等也认为:愿菩提心是发心,行菩提心是菩萨戒。

  • 第17题:

    填空题
    ()曾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正确答案: 地藏王菩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怎样发愿和还愿?

    正确答案: 许愿是求神护佑自己。使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还愿,是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对神许下的诺言得以兑现。许愿、还愿不需择吉日。随时随地都可以许愿、还愿。许愿之前最好能沐浴其身,斋戒净口。在神前敬三柱香,然后神前伏拜虔诚祈祷。默许所求心愿。祈求神灵护佑实现其心愿。许愿可大可小。不拘形势。有许做多少善事的、有许诵经、做道场、献神供品、重塑金身、助印流通善书、捐资修庙等。求神护佑实现心愿后。求神护佑之时许下的什么诺言必须兑现.最好是心愿实现后即可还愿,千万莫要欺心欺神。许愿而不还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什么是发愿?

    正确答案: 于三宝前,陈述己愿,立志修行,虔请加被,令得圆满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什么是不欲临苦?请引用《窍诀宝藏论》的教证详加说明。了知这个道理后,你应当如何发愿?

    正确答案: (一)定义:在现实生活中,希望自己受苦受难的人,这个世界上一个也没有。然而,即便不愿意受苦,痛苦也会自然而然降临,这就是不欲临苦。
    (二)教证:《窍诀宝藏论》中云:“家人亲友虽欲恒不离,相依相伴然却定别离。”亲朋好友相依相伴、难分难舍,希望能天长地久永不分离,但在无常的袭击下,到了一定时候,也会死的死、散的散,只有随业力各奔东西,最后留下来的,徒有思念而已。
    “美妙住宅虽欲恒不离,长久居住然却定离去。”对修行人而言,最执著的寺院、茅棚或学院,自己希望恒时不离开,永远都住在这里,但也是不现实的。无论是由于共业还是别业,因缘散了的话,不要说永远,就算呆一刹那的机会也没有。世间人也是一样,买了一幢房子,就认为永远是自己的,这也不一定,无常一旦到来,即使你再不想离开,也不得不接受无情的事实。
    “幸福受用虽欲恒不离,长久享受然却定舍弃。”幸福的生活、丰足的受用,虽想永远拥有,稍许也不愿离开,但无常来临之际,这些也必定要舍弃。
    “暇满人身虽欲恒不离,长久留世然却定死亡。”有了暇满人身,就有了修行的机会,尽管我们很想长久留住,可是人生短暂、无常迅速,真正能闻思修的时间也不过几年。
    “贤善上师虽欲恒不离,听受正法然却定别离。”对慈悲贤善、唯有利他心的具相上师,很多弟子都想永远不离开,但这也是不可能的。有时候上师会圆寂,有时候是弟子圆寂,有时候师徒虽都未圆寂,但也会以各种因缘而分开。
    “善良道友虽欲恒不离,和睦相处然却定分离。”具有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的善良道友十分难得,虽然希望永远不要分离,与他在菩提道中恒时相伴、和睦相处,但这也是做不到的。
    (三)发愿:最后,无垢光尊者说:“今起该披精进之铠甲,诣至无离大乐之宝洲。于诸生深厌离道友前,无有正法乞人我劝勉。”了知这些无常的道理后,我们要立下坚定誓言:从现在开始,应披上精进的铠甲修持正法,以趋至永不分离的大乐宝洲——佛果。无垢光尊者还谦虚地说:“于轮回深生厌离的诸道友面前,我虽是没有修成正法的乞丐,但也真诚地以此教言进行劝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发愿变成如意牛、四大、桥梁等来帮助众生,这是愿菩提心吗?为什么?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正确答案: 印度善天论师和胜敌论师认为是愿菩提心。但藏地的布顿大师、根索曲扎仁波切等论师不同意,因为愿菩提心必须具足让众生成佛之愿心,而这里只是发愿以一切世间方便来利益众生,未提到让众生或自己成佛,这实际上是一种善心的发愿,并不属于愿菩提心的范畴。
    这段颂文可以说是愿菩提心,因为此处也宣说了“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槃”,作众生涅槃的助道因。但布顿大师等的观点也可以,因这里不是菩提心正行,只是一种加行修心。在前行的修行中,自相续逐渐得以清净,同时也是菩提心生起、成熟之时,所以二者并无有矛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回向和发愿有什么差别?

    正确答案: 无垢光尊者说:对以前已做过的善根,以念诵愿文和心愿作印持,称为回向;对没有做过的善根,自己在诸佛菩萨面前立誓要做,这就是发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按照本论的观点,仅发愿要利益众生,是否就已经得到了菩萨戒?如果不是的话,那在什么情况下才得菩萨戒?

    正确答案: 按照那波瓦尊者的观点,仅仅发一个愿菩提心,不算受了菩萨戒,但受持行菩提心的话,那就真正守持了菩萨戒。慧源尊者等也认为:愿菩提心是发心,行菩提心是菩萨戒。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