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有人说:“作书大要,可一言而尽之”,又说“书有六要”,不知何指?”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人际交往中,有人说要善于表现自己,也有人说要善于克制自己。你有何看法?


    答案:
    解析:
    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和克制自己都是必要的,关键是把握好度。
    第一,表现自己要做到恰如其分。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会发现一些人刻意表现自己的知 识和才学,从而引起周围人的反感,损害了自己的形象,没有达到与人交往的目的,甚至影响了工作 的开展和生活的和谐。同样如果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过度克制,也会被交往对象认为我们没有必要的能力和 水平,影响了正常交往。另外克制也使对方无法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降低了沟通效率,影响了沟通效 果。
    第二,人际交往中,表现也好,克制也好,都要实事求是。与人交往,以诚相待最重要,我 们的表现和克制都要出于自然,让对方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实现人际交往的目的。
    第三,交往中以礼相待。无论是表现还是克制,都要注意活跃现场的气氛,尊重他人。表现 自己而不贬低他人,随时注意他人的感受。克制自己而不冷淡他人,克制是为了把更多的表现机会让给 别人,而非不理睬别人。
    第四,人际交往是一门大学问,学得好,对于我们融洽同事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和进行正 常的社会交往有很大的益处。我作为一名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要多向领导、同事和家人学习。
    解题思路:找到两个相对观点的统一点,表明自己的态度,给出论据,总结。

  • 第2题:

    古人论书,首重用笔,不知清初书家王澍对此有何论述?


    正确答案: 清初书家王澍,著《论书剩语》,其中对于用笔,多所启发。这里略举数则,以见一斑。
    “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指欲死,腕欲活。”这段总结执笔要领:执笔是手指的职责,所以要死;运笔是手腕的职责,所以要活。只有泾渭分明,各司其职,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为书法的创作奠定初基。
    “劲如铁,软如棉,须知不是两语;圆中规,方中矩,须知不是两笔。使尽力气,至于沉劲入骨,笔乃能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故知和者,劲之至,非软缓之谓;变化者,和适之至,非纵逸之谓。”从辩证的两个方面来说劲和软、圆和方,然后把它统一归结为“不是两语”、“不是两笔”,可见用笔必须赅备,才能达到和的境地。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那末就“不刚不柔,变化斯出”了。
    “世人多以捻笔端正为中锋,此柳诚悬所谓‘笔正’,非中锋也。所谓中锋者,谓运锋在笔画之中,平侧偃仰,惟意所使。及其既定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笔至八面出锋,斯无往不当矣。至以秃颖为中锋,只好隔壁听。”纠正了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把“捻笔端正”和以“秃颖为中锋”的错误看法。
    “束腾天潜渊之势于豪忽(毫端)之间,乃能纵横潇洒,不主故常。然正须笔笔从规矩出。深谨之至,奇荡自生。故知奇、正两端,实惟一局。”揭出了“腾天潜渊”的极度变化,“正须笔笔从规矩出”,然后进一步阐明“奇、正两端”,实在只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的两个方面。
    “须是字外有笔,大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如飞龙,突然一落,来去无迹,斯能于字外出力,而向背往来,不可得其端儿(头绪)矣。”是说用笔除了着纸的各种动作,如中锋、藏锋、提按、疾涩等等以外,还必须注意离纸的“大力回旋、空际盘绕”的空中动作,这样才能“字外出力”而不见其所以出力的头绪了。所以他接着又说:“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此不传之妙。”把“不传之妙”说了出来,其实也就是把他的心得托了出来。
    “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及刚。”从相反的方面,揭出了藏巧于拙,寓刚于柔,才是大巧的道理。这比起董其昌的“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来,无疑是深了一层的。

  • 第3题:

    六书说


    正确答案: 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

  • 第4题: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出自何书()

    • A、《中藏经》
    • B、《素问》
    • C、《金匮要略》
    • D、《灵枢》
    • E、《外科真诠》

    正确答案:B

  • 第5题:

    《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A、‘尽美矣,又尽善也’
    • B、‘思无邪’
    • C、‘尽美矣,未尽善也’
    •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正确答案:B

  • 第6题:

    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正确答案:错误

  • 第7题:

    “言可闻而不可殚,书可观而不可尽。”


    正确答案: 语言可以听到却不可听尽,书可以观看却不能观看尽。

  • 第8题:

    “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出自()。

    • A、《群书治要·鬻子》
    • B、《群书治要·六韬》
    • C、《群书治要·春秋左氏传》
    • D、《群书治要·淮南子》

    正确答案:A

  • 第9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四:“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一中提到的“不要人民读书”、“只读一种书”分别是指何事?对此你有何看法?


    正确答案: 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是对文化的摧残是其暴政而亡的原因之一;后者使儒家思想称为封建正统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政治统一。

  • 第10题:

    问答题
    有人说:“作书大要,可一言而尽之”,又说“书有六要”,不知何指?

    正确答案: “作书大要,可一言而尽之”和“书有六要”,是朱履贞《书学捷要》提出来的。“大要”的一言就是:“笔方势圆。”什么叫“笔方势圆”呢?他解释说:“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论述虽说精彩,但把方折之势归之于“指”的功效,未免美中不足。我们知道,“指”的作用是执笔,而不是运,把“指”和“臂腕”的作用连在一起来谈,看来是似欠妥当的。然而,他在接下来的阐发中,却又是很具精到见解的:“故书之精能,谓之遒媚,盖不方则不遒,不圆则不媚也。书贵峭劲,峭劲者,书之风神骨格也。书贵圆活,圆活者,书之态度流丽也。”很是被他发挥得妙。
    至于“书有六要”说法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且听他道来:“一气质。人享天地之气,有今古之殊,而淳漓因之;有贵贱之分,而厚薄定焉。二天资。有生而能之,有学而不成,故笔资挺秀秾粹者,则为学易;若笔性笨钝枯索者,则造就不易。三得法。学书先究执笔,张长史传颜鲁公十二笔法,其最要云:‘第一执笔,务得圆转,毋使拘挛。’四临摹。学书须求古帖墨迹,抚摹研究,悉得其用笔之意,则字有师承,工夫易进。五用功。古人以书法称者,不特气质、天资、得法、临摹而已,而功夫之深,更非后人所及。伯英学书,池水尽墨;元常居则画地,卧则画席,如厕忘返,拊膺尽青;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若此之类,不可枚举。而后名播当时,书传后世。六识鉴。学书先立志向,详审古今书法,是非灼然,方有进步。”认为只有“六要俱备,方能成家”。如果“六要”各有缺失,其不足就是:“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历有限。天资劣,则为学艰,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功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古今,胸无成见。”从正面说到反面,交待可说是够详尽的了。另外,从“六要”的顺序看,他把“气质”、“天资”放在前面。把“得法”、“临摹”放在中间,把“功力”、“识鉴”放在最后,也是颇经斟酌而代表了他的思想倾向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传统六书理论发展到近代之后,很多人对之提出疑义,对之进行了改造,进而有了新的汉字结构分析理论,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和()的“三书说”,以及()的“新六书说”。

    正确答案: 唐兰,裘锡圭,詹鄞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临池作书、池水尽墨”讲的是()。

    正确答案: 张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
    作者

  • 第14题:

    有人说:“时间即生命。”也有人说:“时间即金钱。”二说均是,因为有人根本认为金银即生命。不过细想一下,有命斯有财,命之不存,财于何有?有钱不要命者,固然实繁有徒,但是舍财不舍命,仍然是较聪明的办法。所以淮南子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梁实秋《谈时间》) 文中作者否定的观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否定将金钱与时间等同视之甚至金钱重于时间的看法。

  • 第15题:

    火邪扰心和阴阳失调可导致癫狂是何书观点()

    • A、《内经》
    • B、《河间六书》
    • C、《金匮要略》
    • D、《证治准绳》
    • E、《医林改错》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孟子在()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正确答案:《万章下》

  • 第17题:

    陶华的《伤寒六书》是指六部书。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最近有人问,他说人有无灵魂,又说究竟灵魂在那里,又说医院给人开胃病蒙药往病人嘴上放他就不知痛了,如死一般,要有灵魂该作梦呀,并且又不作梦?


    正确答案:此问题非初学所能明了,即解释清楚,恐亦不能领悟。经云‘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唯此,若指定一处,即是大错。兹以留音唱片为喻,试问声在何处,究竟片有没有声?谓没,人知其分明发声。谓有,何以不自发声?会得此机,思过半矣。若谓作梦是有灵魂,不作梦是无灵魂,再举一喻,人行动时知觉起,谓是活人,若睡眠时知觉伏,可谓是死人乎?请再体会?

  • 第19题:

    六书说流行于什么时代,最早见于哪部书?


    正确答案:六书说流行于东汉,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 第20题:

    西周所谓的六艺之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1题:

    单选题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出自何书()
    A

    《中藏经》

    B

    《素问》

    C

    《金匮要略》

    D

    《灵枢》

    E

    《外科真诠》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古人论书,首重用笔,不知清初书家王澍对此有何论述?

    正确答案: 清初书家王澍,著《论书剩语》,其中对于用笔,多所启发。这里略举数则,以见一斑。
    “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指欲死,腕欲活。”这段总结执笔要领:执笔是手指的职责,所以要死;运笔是手腕的职责,所以要活。只有泾渭分明,各司其职,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为书法的创作奠定初基。
    “劲如铁,软如棉,须知不是两语;圆中规,方中矩,须知不是两笔。使尽力气,至于沉劲入骨,笔乃能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故知和者,劲之至,非软缓之谓;变化者,和适之至,非纵逸之谓。”从辩证的两个方面来说劲和软、圆和方,然后把它统一归结为“不是两语”、“不是两笔”,可见用笔必须赅备,才能达到和的境地。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那末就“不刚不柔,变化斯出”了。
    “世人多以捻笔端正为中锋,此柳诚悬所谓‘笔正’,非中锋也。所谓中锋者,谓运锋在笔画之中,平侧偃仰,惟意所使。及其既定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笔至八面出锋,斯无往不当矣。至以秃颖为中锋,只好隔壁听。”纠正了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把“捻笔端正”和以“秃颖为中锋”的错误看法。
    “束腾天潜渊之势于豪忽(毫端)之间,乃能纵横潇洒,不主故常。然正须笔笔从规矩出。深谨之至,奇荡自生。故知奇、正两端,实惟一局。”揭出了“腾天潜渊”的极度变化,“正须笔笔从规矩出”,然后进一步阐明“奇、正两端”,实在只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的两个方面。
    “须是字外有笔,大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如飞龙,突然一落,来去无迹,斯能于字外出力,而向背往来,不可得其端儿(头绪)矣。”是说用笔除了着纸的各种动作,如中锋、藏锋、提按、疾涩等等以外,还必须注意离纸的“大力回旋、空际盘绕”的空中动作,这样才能“字外出力”而不见其所以出力的头绪了。所以他接着又说:“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此不传之妙。”把“不传之妙”说了出来,其实也就是把他的心得托了出来。
    “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及刚。”从相反的方面,揭出了藏巧于拙,寓刚于柔,才是大巧的道理。这比起董其昌的“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来,无疑是深了一层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

    正确答案: 作者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