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先生绘制了中国第一张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并定性刻画了中国人口分布不均的事实。

题目

胡焕庸先生绘制了中国第一张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并定性刻画了中国人口分布不均的事实。


相似考题

3. 近两年来,“胡焕庸线”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关注而成为业内讨论的热点,其中一个问题 是中国如何打破“胡焕庸线”。“胡焕庸线”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分界线,由中国人文地理学奠基人胡焕庸提出。 这条从黑龙 江省爱辉县到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被后人称之为“胡焕庸线”,简称“胡线”, 它揭示了中国东密西疏的人口分布特点,这一发现对地理学界意义重大。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 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地理所”)副研究员陈明星指出,“胡焕庸线”第一次明确了我 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也指明了背后存在的自然条件以及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充分体现了 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差异以及空间布局研究的特色。2014 年 11 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曾提出:“我国 94%的人口 居住在东部 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 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我们要 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站在理论的角度, 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 是我们党提高把握发展规律能力的科学之举。 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 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为理顺发展关系、拓 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协调发展的提出, 不仅是基于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现实存在的发展不平 衡问题,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创新的生命力。 “唱和如一,宫商协调。 ”从古代中国的传统智慧,到当代中国协调发展的全新 理念,“协调”一词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我们期待一个人与自然更加协调、社会与经济发展 更加和谐、城乡共同发展和区域共同富裕的更加均衡的发展新格局的到来。结合以上材料,以“协调发展”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 1000 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更多“胡焕庸先生绘制了中国第一张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并定性刻画了中国人口分布不均的事实。”相关问题
  • 第1题:

    可以用来区分人口疏密的分界线是什么?()

    • A、胡焕庸线
    • B、秦岭淮河一线
    • C、黄河一线
    • D、长江一线

    正确答案:A

  • 第2题:

    中国的人口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 A、人口密度高
    • B、人口分布均衡
    • C、人口分布不均衡
    • D、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正确答案:A,C,D

  • 第3题:

    胡焕庸人口界限


    正确答案: 是一条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东西人口分布的界线。

  • 第4题:

    秦汉以后,中国人口分布很不均衡。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分布线叫()。

    • A、大兴安岭线
    • B、横断山脉线
    • C、胡焕庸线
    • D、白光润线

    正确答案:C

  • 第6题:

    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和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正确答案: 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和成因:
    我国人口分布一般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地理上主要以黑龙江漠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有由东南到西北方向随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阶梯递减的趋势,而这种趋势还正在加强。
    自然原因: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上东部以平原为主,有漫长的海岸线,西部以山地为主,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而且远离沿海,在经济的全球组织中处于边缘腹地的地位,所以西部地区人口承载力比中东部地区低得多。
    社会经济原因:历史上,自宋朝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西部向东部转移,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良好的自然环境推动了经济发展,近代以来,东部地区便利的交通为其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为东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东部良好的基础使东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流动,西部地区尽管人口密度比中东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区人口对环境的相对压力已经大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生理密度(以每公顷耕地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已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密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负担的人口)不仅高于中部地区,而且高于东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高出的幅度达50%以上。
    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中国人口分布依然不均衡,突出的特点是在土地载体上的分布东密西疏,人口在土地和经济载体上呈现逆向分布。中国人口分布的这一稳定的宏观格局是由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和经济空间组织的空间不均衡性决定的。目前,东部人口密集,但是人口承载状况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还有相当的人口承载潜力,但是上海的人口规模太大,不仅仅对土地的压力很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其经济承载能力;中部人口规模大,西部人口稀疏,但对这两个经济地带现有经济状况而言,人口规模仍然是过大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经济发展,从而舒缓人口对土地载体的压力。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人口分布—胡焕庸线。

    正确答案: 我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最早的论述,提出了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三个特点是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之一是()。早在30年代我国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就提出了一条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正确答案: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秦汉以后,中国人口分布很不均衡。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

    竺可桢

    B

    胡焕庸

    C

    张相文

    D

    李旭旦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西藏地区人口分布不均衡,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是(  )。
    A

    山南地区

    B

    拉萨地区

    C

    那曲地区

    D

    阿里地区


    正确答案: B
    解析:
    西藏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拉萨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其次是山南地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那曲地区和阿里地区,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受地势高度和高原气候的影响。人口稠密的地方,经济相对发达。

  • 第12题:

    单选题
    可以用来区分人口疏密的分界线是什么?()
    A

    胡焕庸线

    B

    秦岭淮河一线

    C

    黄河一线

    D

    长江一线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影响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上,自然因素比人文因素的影响更大更直接。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 A、竺可桢
    • B、胡焕庸
    • C、张相文
    • D、李旭旦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人口空间分布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分别是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其中人口密度通常以人/平方米为计算单位。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简述中国人口分布—胡焕庸线。


    正确答案: 我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最早的论述,提出了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三个特点是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

  • 第17题:

    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农业人口密度、营养密度、比较密度的意义。


    正确答案: 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2)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人口密度只是一个平均数,掩盖了内部差异。
    3)农业人口密度是指一个地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反映农业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4)营养密度、比较密度分别是一个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和单位农用地上的人口数量。所谓农用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和草原牧场(后者按3:1折算成耕地)。这些指标更能反映人口的压力程度。

  • 第18题:

    多选题
    中国的人口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A

    人口密度高

    B

    人口分布均衡

    C

    人口分布不均衡

    D

    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判断题
    胡焕庸的《中国人口之分布》,提出了从黑龙江省爱珲(现黑河)至云南省大理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名词解释题
    胡焕庸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正确答案: 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了自黑龙江的瑷珲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和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正确答案: 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和成因:
    我国人口分布一般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地理上主要以黑龙江漠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有由东南到西北方向随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阶梯递减的趋势,而这种趋势还正在加强。
    自然原因: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上东部以平原为主,有漫长的海岸线,西部以山地为主,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而且远离沿海,在经济的全球组织中处于边缘腹地的地位,所以西部地区人口承载力比中东部地区低得多。
    社会经济原因:历史上,自宋朝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西部向东部转移,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良好的自然环境推动了经济发展,近代以来,东部地区便利的交通为其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为东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东部良好的基础使东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流动,西部地区尽管人口密度比中东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区人口对环境的相对压力已经大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生理密度(以每公顷耕地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已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密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负担的人口)不仅高于中部地区,而且高于东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高出的幅度达50%以上。
    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中国人口分布依然不均衡,突出的特点是在土地载体上的分布东密西疏,人口在土地和经济载体上呈现逆向分布。中国人口分布的这一稳定的宏观格局是由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和经济空间组织的空间不均衡性决定的。目前,东部人口密集,但是人口承载状况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还有相当的人口承载潜力,但是上海的人口规模太大,不仅仅对土地的压力很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其经济承载能力;中部人口规模大,西部人口稀疏,但对这两个经济地带现有经济状况而言,人口规模仍然是过大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经济发展,从而舒缓人口对土地载体的压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我国人口密度与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相当

    B

    中国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

    C

    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小

    D

    目前我国人口密度约为134人/平方千米,东密西疏,分布不均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农业人口密度、营养密度、比较密度的意义。

    正确答案: 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2)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人口密度只是一个平均数,掩盖了内部差异。
    3)农业人口密度是指一个地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反映农业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4)营养密度、比较密度分别是一个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和单位农用地上的人口数量。所谓农用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和草原牧场(后者按3:1折算成耕地)。这些指标更能反映人口的压力程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分布线叫()。
    A

    大兴安岭线

    B

    横断山脉线

    C

    胡焕庸线

    D

    白光润线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