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元好问诗歌要抒写真性情,反对虚伪矫饰的观点

题目
试述元好问诗歌要抒写真性情,反对虚伪矫饰的观点

相似考题
更多“试述元好问诗歌要抒写真性情,反对虚伪矫饰的观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近代元好问的诗歌主张有哪些?
    第一,写诗要有真情实感;元好问认为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诗歌具有感染力的根本。“不诚无物”,如果心口不一,言不顾行,写出来的作品想要去打动别人是不可能的。
    第二,崇尚清新自然之美;他十分向往陶渊明诗歌的朴素真淳、自然天成的风格:“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认为能达到陶渊明这样天然真淳的境界,才是诗的极致。他还盛赞谢灵运,说谢的“池塘生春草”是“万古千秋五字新”。
    第三,崇尚雄浑刚健的风骨之美。

  • 第2题:

    试述张戒诗歌表达须微婉含蓄,不能直白泄露的观点


    正确答案: 张戒主张诗以言志为本,反对为咏物而咏物,失掉了作诗的目的,但也反对只言志,而不借助特定的对象来言志,造成诗歌所言之事非常浅露。
    ①张戒高度评价了“国风”提出了诗歌创造的艺术风格。“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瞻望弗及,伫立以泣”——“其词婉,其意微,不迫不露,以其所以可贵也”。在作者看来,古诗和李白的诗的含蓄、自然的审美效果,完全可以和国风相比。
    ②张戒提倡诗歌创造的“咏物”,这个观点与“言志与咏物并举”是一脉相承的。陶渊明的“味”,曹植的“韵”以及杜甫的“气”皆为楷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即“含不尽不意”。
    ③张戒以沈约“二班长于情理说”;刘勰“情在词外日隐”;梅尧臣“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等观点来证明诗歌创作的含蓄特点。
    ④张戒批评了苏轼、黄庭坚江西诗派以议论为诗的不良风气,认为把表达主旨完全明白无误地写进诗中,必造成直白浅露,毫无味道。张戒提倡诗的创作要含蓄微婉,意在批评江西诗派的不良文风,并指出了诗歌创作的方向和规律。

  • 第3题:

    试述元好问主张自然、反对雕琢的观点


    正确答案:元好问在诗歌创作上主张自然天成。他赞赏陶渊明的创作的“天然”,是难以企及的清新秀丽之作。而对陈师道“闭门觅句”式的创作进行了讽刺和嘲笑。他批判了苏轼多炫巧的“百态新”,结果导致了以议论为诗,以学问为诗的狂流泛滥。

  • 第4题:

    孔子论诗是一种纯审美的角度,他反对用功利的、政治的观点来审视诗歌艺术。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元好问诗歌的艺术风格主要是()。


    正确答案:悲凉雄健

  • 第6题:

    问答题
    试述元好问强调直观与体验,反对模拟的观点

    正确答案: 元好问认为,真正的具有天然神韵的作品,不是闭门苦呤,模拟古人而得来的,只有像杜甫那样,在具体环境中获得切身感受,以直观所见,感受入诗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暗中摸索”无法达到“真”的境界,“眼处心生”最终目的是写出具有天然神韵的作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元好问诗歌要抒写真性情,反对虚伪矫饰的观点

    正确答案: ①元好问反对虚伪矫饰的文学创作,要求文学作品必须真实地体现作家内心的精神,要做到文品与人品的统一。(《闲居赋》“望尘而拜”)
    ②元好问认为诗歌乃是人的“元气”的自然流露的思想直接相关的,诗歌创作应是作家的元气激荡于笔端,诉诸于文字,并使欣赏者从言外获得精妙的道理。(杜甫-元气借外物而充溢到诗歌形象中;《诗经》-由于情感充之于心,必须表达出来,最终张嘴说出,形成诗歌。)
    ③他认为抒发内心情感的作品只要将心意表达清楚即可,他特别欣赏杨雄的“心声”“心画”说。
    ④他认为,文学创作乃是受到外界事物的触发,将胸中郁结的不平之气,通过作品发泄出来,高度评价了阮籍和陈子昂的诗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 元好问生长于金元易代之际,所以,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对金元之际的民族矛盾有较多的表现。艺术上,元好问的诗既有南方诗人词藻华美的优点,又有北人风格刚劲的特色。语言精炼准确,富有表现力。虽有雕琢之功,但无斧凿之痕。所以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元好问主张自然、反对雕琢的观点

    正确答案: 元好问在诗歌创作上主张自然天成。他赞赏陶渊明的创作的“天然”,是难以企及的清新秀丽之作。而对陈师道“闭门觅句”式的创作进行了讽刺和嘲笑。他批判了苏轼多炫巧的“百态新”,结果导致了以议论为诗,以学问为诗的狂流泛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元好问主张诗歌刚健豪壮,反对纤细缠绵的观点

    正确答案: 元好问主张诗歌抒发“元气”,他喜欢有风云之气,如虎生风般的作品。他推崇“建安风骨”,对刘琨作品的“清刚之气”非常欣赏。而对张华、温李、秦观等在诗歌创作中的儿女情长,晦涩缠绵、纤弱无力,刻意追求的内容及方法。但充分肯定了李商隐诗歌“精纯”的一面。并且遗憾无人能给李商隐诗作出真正的、客观的疏理。元好问论诗看重能抒发自己的真情感感,强调内容的充实,而反对只追求形式的华美,强调诗歌的目的是在于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张戒诗歌表达须微婉含蓄,不能直白泄露的观点

    正确答案: 张戒主张诗以言志为本,反对为咏物而咏物,失掉了作诗的目的,但也反对只言志,而不借助特定的对象来言志,造成诗歌所言之事非常浅露。
    ①张戒高度评价了“国风”提出了诗歌创造的艺术风格。“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瞻望弗及,伫立以泣”——“其词婉,其意微,不迫不露,以其所以可贵也”。在作者看来,古诗和李白的诗的含蓄、自然的审美效果,完全可以和国风相比。
    ②张戒提倡诗歌创造的“咏物”,这个观点与“言志与咏物并举”是一脉相承的。陶渊明的“味”,曹植的“韵”以及杜甫的“气”皆为楷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即“含不尽不意”。
    ③张戒以沈约“二班长于情理说”;刘勰“情在词外日隐”;梅尧臣“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等观点来证明诗歌创作的含蓄特点。
    ④张戒批评了苏轼、黄庭坚江西诗派以议论为诗的不良风气,认为把表达主旨完全明白无误地写进诗中,必造成直白浅露,毫无味道。张戒提倡诗的创作要含蓄微婉,意在批评江西诗派的不良文风,并指出了诗歌创作的方向和规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1)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丧乱诗,写于金亡后十余年间,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社会变动的状况,是金元之际的诗史性作品;二是他后期返回故乡之后,诗歌内容转向山水风景和一般酬唱。此外晚年所写咏物诗、题画诗等也有相当高的成就。
    (2)在艺术上,元好问诸体兼擅,尤其擅长七律、七绝和七古;
    (3)风格上,丧乱诗沉滞悲凉,骨力遒劲,山水诗、咏物诗等清通流畅,诗思隽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
    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 第14题:

    试述元好问主张诗歌刚健豪壮,反对纤细缠绵的观点


    正确答案:元好问主张诗歌抒发“元气”,他喜欢有风云之气,如虎生风般的作品。他推崇“建安风骨”,对刘琨作品的“清刚之气”非常欣赏。而对张华、温李、秦观等在诗歌创作中的儿女情长,晦涩缠绵、纤弱无力,刻意追求的内容及方法。但充分肯定了李商隐诗歌“精纯”的一面。并且遗憾无人能给李商隐诗作出真正的、客观的疏理。元好问论诗看重能抒发自己的真情感感,强调内容的充实,而反对只追求形式的华美,强调诗歌的目的是在于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

  • 第15题:

    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与诗歌创作观。


    正确答案: 1)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以杜甫《戏为六绝名》中讲的“别裁伪体亲风雅”为宗旨,按时间顺序分论魏晋南北朝、唐、宋一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树立学习榜样而贬斥伪体。
    2)他特别强调诗歌创作要出自天然。天然、真淳、慷慨、质朴浑厚和有英雄气,这是元好问眼中的汉魏古诗的“正体”所在,是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3)元好问认为宋诗之病在于不与古人同而一味求奇。他批评宋诗的沧海横流和翻新出奇,认为已偏离了古诗正体而走到尽头。

  • 第16题:

    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正确答案: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他的《诗论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诗论绝句,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一.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通过历评汉魏以下的诗人作品来明辨清浊,故其论诗绝句,按时间顺序分论魏晋南北朝、唐、宋三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树立学习榜样而贬斥伪体。
    二.他颂扬魏晋风骨,又特别强调诗歌创作要出自天然,天然,质朴和有英雄气。他比较形象和准确地把握唐代诸家诗歌在风格意境和创作手法方面的特点,褒多于贬。
    三.对于宋人的诗歌创作则颇多微辞,认为宋诗之病在于不与古人同而一味求奇。他批评宋诗的沧海横流和翻新出奇,认为以偏离了古诗正体而走到尽头。矛头所指苏、黄后学一味求新求变的“更出奇”,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作江西诗派中人。

  • 第17题:

    问答题
    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
    一.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二.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三.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张戒的诗歌要以言志为本,以咏物为余的观点

    正确答案: 张戒继承了我国传统诗歌“诗言志”的精神,进一步发挥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事父事君”的观点,提出诗以言志为一,咏物为余的主张。他说:“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志”是情志,就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咏物”指描写自然景物。张戒把“言志”作为诗歌创作的思想原则,重视反映现实,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言志是诗人的本意。
    张戒又没有完全否定“咏物”,他认为诗歌创作可以“咏物”,但不能为了“咏物”而“咏物”,“咏物”必须是为“言志”服务,作者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不可单纯描写景物,造成内容空虚,玩物丧志。作者用“意味”说明作品艺术性的重要,作品失去了“意味”,就会单调、泛味、无生气、也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张戒的“以言志为本,以咏物为余”观点的内涵:诗人言事也好,咏物也好,都是为了不得不发的情感,而用诗表达出来,自然流出,即使全篇咏物,也达到了言志的目的,这也就是“言志与咏物兼而有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

    正确答案: 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近代元好问的诗歌主张有哪些?

    正确答案: 第一,写诗要有真情实感;元好问认为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诗歌具有感染力的根本。“不诚无物”,如果心口不一,言不顾行,写出来的作品想要去打动别人是不可能的。
    第二,崇尚清新自然之美;他十分向往陶渊明诗歌的朴素真淳、自然天成的风格:“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认为能达到陶渊明这样天然真淳的境界,才是诗的极致。他还盛赞谢灵运,说谢的“池塘生春草”是“万古千秋五字新”。
    第三,崇尚雄浑刚健的风骨之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元好问主张高雅,反对险怪、俳谐与怒骂的观点

    正确答案: 元好问主张诗歌应高雅,他充分肯定阮籍、陈子昂,他认为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承续了“建安风骨的优秀传统,陈子昂也力倡”汉魏风骨“;元好问重视他们,是由于他们代表了诗歌的优秀现实主义传统,即高雅的传统。
    他认为,俳谐怒骂不是诗歌,如果俳谐怒骂也是诗歌,那么该笑话古人笨拙了,连这种诗歌也写不出来,他虽不满苏轼“百态新”的夸多炫巧,但对其诗歌高雅的一面并不抹杀,所以他的评论是客观的、公下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杜甫评价庾信的诗歌创作的观点

    正确答案: “庾信文章更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指出了庾信晚年诗的艺术成就和纵横的才思。他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评论一个人,必须纵观他的全文和全文,看到文章的长处。庾信虽然前期文章无可取之处,但晚年的创作意气昂扬刚健,文笔纵横开阖,和今人相比,毫不逊色,看不出有什么地方可废弃,对当时讥责庾信的人给予极大讽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张戒诗歌创作要清高古朴自然,不应以雕琢之工的观点

    正确答案: 张戒从“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的认识出发,进一步阐述了诗歌的艺术风格,提出了诗歌创作具有应高古、自然、含蓄、微婉的艺术风格,反对有间雕琢,滥用俗语和诗意、直白、浅露。(例子略)
    在张戒看来,具有高古风格的作品都是诗人情感充满胸膛不得不发的结果,即情感使然,无需“为文而造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自然而然的表现。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