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浅述《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重要贡献。”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18世纪中后叶至19世纪初的几位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对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贡献。


    正确答案: (1)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英国诗人W·布莱克、L·卡洛尔、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意大利作家科洛迪,以及丹麦作家安徒生。
    (2)正是由于他们的作品所引起的轰动效应,才使世人“发现”了儿童文学的诞生,从而在世人眼中儿童文学才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门类。这些天才作家创作的突出特点是有较强的想象性,真正使儿童文学成为审美对象。

  • 第2题: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正确答案:庄子思想的影响

  • 第3题:

    简述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民族个性。 


    正确答案: 一、中国文学自始至终体现了关注现实和人生的伟大精神。中国的上古神话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是活跃于先民生活中的英雄,而不是像西方神话那些远离人群的天上神灵。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教民稼穑的神农氏、怒触不周山的共工、炼石补天的女娲、取箭射日的后羿以及与洪水搏斗的大禹等,其实都可能是氏族部落的首领。他们神力非凡的活动与创造,其实也就是先民改造自然环境的斗争和成果,他们的神格其实也就是人格力量的集中和体现。后来的诗词歌赋和戏曲小说,更加关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命运,诗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去拥抱人生,即使是浪漫主义诗人也不曾忘却世态,后来的小说家们也都以深刻的观察去揭露丑恶,张扬美好。
    二、中国文学自古强调教化功能,主张“文以载道”,这是由于中国文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其发展中一直离不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轨道,因而诗词文赋都成为政治教化的手段,作家们都通过著书立说来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其中大多数以积极参与治乱的态度忧国忧民,时刻不忘自己的人生追求,只有在自己的理想受到挫折的时候才“独善其身”。
    三、中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中国文学无论是散文还是诗词戏曲,都是抒发情怀、表现意趣的。这与中国的其他艺术创作是一样的。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歌赋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都喜欢利用简洁、含蓄、回环的语言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就形成中国文学特有的抒情传统。

  • 第4题:

    简述叶燮文学创作论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 (1)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他认为创作必先端正态度,因为创作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他把创作概括为四个过程:基础、取材、匠心、文辞,而以基础最为重要。
    (2)叶燮重点探讨了创作的规律问题,即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条件及原理。他把“理”、“事”、“情”三者作为审美客体和反映对象,也就是创作的客观条件;而把“才”、“胆”、“识”、“力”作为创作的主观条件,四者之中,以“识”为先。认为客观的“理事情”必须通过主观的“才胆识力”来表现。
    (3)在创作思维规律方面,第一次把“形象”与“思维”结合起来讨论,认为创作思维具有特殊的规律,不能自然主义地实写生活中的“理事情”,创作思维要以“情”为主,但并不绝对排斥逻辑思维,而是彼此渗透,情理融合,要积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着重于艺术境界的创造。

  • 第5题:

    浅述《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正确答案: (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的建立。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天道自然观是老庄的主要思想。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道”取法其自成的意思。在老庄看来,天、地、人、万事万物,都是自生自成、自然而然的,人类应该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而运行、变化和发展,而不应违背事物的天然本性和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事物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本身就是合一的,是“道”的体现。老庄的天道自然观对于后人祟尚本色天然之美、反对雕琢文饰的文艺自然观的确立起了重要的作用。李白主张“清水出英蓉,天然去服饰”(《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苏东坡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书黄于思诗集后》),正体现了上述审美理想。(2).对外在的形、象、言的否定,对内在的情、道、意的重视,
    “意在言外”的创作规范。庄子的"得意忘言"说,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6题:

    试述庄子的道论。


    正确答案: 第一,庄子认为抽象的名言不能把握具体的事物。
    第二,概念是静止的,无法表达变化。
    第三,庄子认为有限的概念不能表达无限。

  • 第7题:

    填空题
    《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正确答案: 意在言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浅述《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重要贡献。

    正确答案: 《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创作论,其实就是指的“虚静”说、“物化”说。
    虚静,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老子首先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庄子则又极大地加以发挥。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根据《庄子》书的论述,也就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我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主体自我存在,便进入了所谓"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物化‛的思想,本来也是庄子提出的哲学认识论,即主张作为主体的人在体认客观事物之‚道‛的过程中,在心灵‚虚静‛的状态下,最后要达到、也能够达到一种物我同构、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即彻底泯灭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界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太极阴阳论”这一重要的中国古代宇宙论生成模式始于()
    A

    《乾卦》

    B

    《周易》

    C

    《正蒙》

    D

    《庄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中国古代哲人庄子所说的“身与物化”,与西方美学史上著名的()
    A

    表现论极为相似

    B

    移情论极为相似

    C

    客观说非常一致

    D

    活物论非常相似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中国古代的庄子是内发论的代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孟子是内发论的代表。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谈谈《庄子》言意关系论对于诗歌意境论的启迪。

    正确答案: 《庄子》认为文字语言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这就是所谓"言不尽意"。既然"言不尽意",那么,相比于意来,言就不是最重要的了,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中国古代文论对于悲剧心理与文学创作关系进行了很多的探讨,下列属于这种探讨的是()

    • A、净化说
    • B、发愤着书
    • C、不平则鸣
    • D、穷而后工
    • E、文以载道

    正确答案:B,C,D

  • 第14题:

    《知音》是《文心雕龙》的第48篇,是关于()

    • A、文学起源论
    • B、文学创作论
    • C、文学结构论
    • D、文学批评和鉴赏论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 B、《论语》关于“诗可以兴”、“可以怨”观点的影响
    • C、《庄子》思想较深的影响
    •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试谈谈《庄子》言意关系论对于诗歌意境论的启迪。


    正确答案: 《庄子》认为文字语言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这就是所谓"言不尽意"。既然"言不尽意",那么,相比于意来,言就不是最重要的了,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17题:

    “太极阴阳论”这一重要的中国古代宇宙论生成模式始于()

    • A、《乾卦》
    • B、《周易》
    • C、《正蒙》
    • D、《庄子》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中国古代哲人庄子所说的“身与物化”,与西方美学史上著名的()

    • A、表现论极为相似
    • B、移情论极为相似
    • C、客观说非常一致
    • D、活物论非常相似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叶燮文学创作论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 (1)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他认为创作必先端正态度,因为创作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他把创作概括为四个过程:基础、取材、匠心、文辞,而以基础最为重要。
    (2)叶燮重点探讨了创作的规律问题,即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条件及原理。他把“理”、“事”、“情”三者作为审美客体和反映对象,也就是创作的客观条件;而把“才”、“胆”、“识”、“力”作为创作的主观条件,四者之中,以“识”为先。认为客观的“理事情”必须通过主观的“才胆识力”来表现。
    (3)在创作思维规律方面,第一次把“形象”与“思维”结合起来讨论,认为创作思维具有特殊的规律,不能自然主义地实写生活中的“理事情”,创作思维要以“情”为主,但并不绝对排斥逻辑思维,而是彼此渗透,情理融合,要积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着重于艺术境界的创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民族个性。

    正确答案: 一、中国文学自始至终体现了关注现实和人生的伟大精神。中国的上古神话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是活跃于先民生活中的英雄,而不是像西方神话那些远离人群的天上神灵。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教民稼穑的神农氏、怒触不周山的共工、炼石补天的女娲、取箭射日的后羿以及与洪水搏斗的大禹等,其实都可能是氏族部落的首领。他们神力非凡的活动与创造,其实也就是先民改造自然环境的斗争和成果,他们的神格其实也就是人格力量的集中和体现。后来的诗词歌赋和戏曲小说,更加关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命运,诗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去拥抱人生,即使是浪漫主义诗人也不曾忘却世态,后来的小说家们也都以深刻的观察去揭露丑恶,张扬美好。
    二、中国文学自古强调教化功能,主张“文以载道”,这是由于中国文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其发展中一直离不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轨道,因而诗词文赋都成为政治教化的手段,作家们都通过著书立说来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其中大多数以积极参与治乱的态度忧国忧民,时刻不忘自己的人生追求,只有在自己的理想受到挫折的时候才“独善其身”。
    三、中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中国文学无论是散文还是诗词戏曲,都是抒发情怀、表现意趣的。这与中国的其他艺术创作是一样的。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歌赋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都喜欢利用简洁、含蓄、回环的语言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就形成中国文学特有的抒情传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A

    《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

    《论语》关于“诗可以兴”、“可以怨”观点的影响

    C

    《庄子》思想较深的影响

    D

    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正确答案: A
    解析: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庄子》较深的影响。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18世纪中后叶至19世纪初的几位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对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贡献。

    正确答案: (1)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英国诗人W·布莱克、L·卡洛尔、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意大利作家科洛迪,以及丹麦作家安徒生。
    (2)正是由于他们的作品所引起的轰动效应,才使世人“发现”了儿童文学的诞生,从而在世人眼中儿童文学才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门类。这些天才作家创作的突出特点是有较强的想象性,真正使儿童文学成为审美对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浅述《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正确答案: (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的建立。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天道自然观是老庄的主要思想。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道‛取法其自成的意思。在老庄看来,天、地、人、万事万物,都是自生自成、自然而然的,人类应该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而运行、变化和发展,而不应违背事物的天然本性和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事物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本身就是合一的,是‚道‛的体现。老庄的天道自然观对于后人祟尚本色天然之美、反对雕琢文饰的文艺自然观的确立起了重要的作用。李白主张‚清水出英蓉,天然去服饰‛(《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苏东坡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书黄于思诗集后》),正体现了上述审美理想。
    (2)对外在的形、象、言的否定,对内在的情、道、意的重视,  ‚意在言外‛的创作规范。庄子的"得意忘言"说,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