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钟嵘在《诗品序》中强调指出诗歌是人的感情的表现,而人的感情的激动,乃是受现实生活的感触而产生的。钟嵘所理解的‚物‛的内容,不仅有自然事物,而且更重要的是许许多多动人心弦的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客观的现实生活内容,激发了诗人炽烈感情,于是才发而为诗歌。钟嵘在这里表现了对文学和现实关系的正确认识,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陆机《文赋》中主要是讲自然事物,没有涉及到社会生活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文学和时代的关系时,就着重指出了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内容的特点,指出‚文变染乎世情,而兴废系于时序‛。钟嵘所说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其感情论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所激发的人的感情,具有积极进步的社会内容。
更多“(钟嵘的)性情说”相关问题
  • 第1题:

    (钟嵘的)“滋味”说


    正确答案:这是南朝梁代著名的诗评家钟嵘最早在《诗品序》里提出的说法。他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他认为只有“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的作品,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也才是有“滋味”的作品。为了使诗歌有“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他将“兴”放在第一位,正是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钟嵘的“滋味”论,既可以看出他对艺术特征的认识,也是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作为钟嵘基本文学观点之一的“滋味”说,也像他的整个文学批评体系一样,对后代诗歌追求文学意味、对后代文学批评理论都有深远的影响。

  • 第2题:

    (钟嵘的)性情说


    正确答案:钟嵘在《诗品序》中强调指出诗歌是人的感情的表现,而人的感情的激动,乃是受现实生活的感触而产生的。钟嵘所理解的‚物‛的内容,不仅有自然事物,而且更重要的是许许多多动人心弦的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客观的现实生活内容,激发了诗人炽烈感情,于是才发而为诗歌。钟嵘在这里表现了对文学和现实关系的正确认识,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陆机《文赋》中主要是讲自然事物,没有涉及到社会生活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文学和时代的关系时,就着重指出了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内容的特点,指出‚文变染乎世情,而兴废系于时序‛。钟嵘所说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其感情论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所激发的人的感情,具有积极进步的社会内容。

  • 第3题:

    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的滋味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


    正确答案:诗品

  • 第4题:

    试论钟嵘的“直寻”说。


    正确答案: “直寻”说是钟嵘的诗歌创作理论。
    许文雨在《诗品讲疏》中说:“直寻之义,在即景会心,自然灵妙,即禅家所谓‘现量’也。”意即好的作品总是作家在触景生情,情与物冥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美妙的意象,并非由苦苦思索,呕心沥血得来。而是即景会心的产物,即直觉的产物。首先,“直寻”说是在“吟咏情性”诗歌本质观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诗歌不同于“经国文符”“撰德驳奏”,这些实用文体“应资博古”“宜穷往烈”,而“吟咏情性”的诗歌不贵用事。故“直寻”说的含义首先是不贵用事,这也是针对当时诗歌“殆同书抄”的不良文风而言的。
    其次,“直寻”说包含着对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的认识。钟嵘所谓“即目”“所见”就是即目会心的意思,评阮籍诗说“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就包含着对形象性的深刻认识,要求诗歌形象鲜明突出,同时形象又含有无穷的意味。说玄言诗“淡乎寡味”也是说玄言诗缺乏形象。
    再次,“直寻”说,包含有钟嵘对自然美的追求。认为诗歌过分讲究用事,就缺乏“自然英旨”,评颜延之的诗引用汤惠休的话“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另外钟嵘反对过分讲究声律,认为诗歌是吟咏情性的,“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如果“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真美”即“自然英旨”的意思。钟嵘的“直寻”说和他的诗歌本质观“吟咏情性”以及诗歌审美观“滋味”说是密切相关的。

  • 第5题:

    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的“()”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


    正确答案:诗品;滋味

  • 第6题:

    钟嵘《诗品》提出了“()”说。


    正确答案:滋味

  • 第7题:

    问答题
    试论钟嵘的“直寻”说。

    正确答案: “直寻”说是钟嵘的诗歌创作理论。
    许文雨在《诗品讲疏》中说:“直寻之义,在即景会心,自然灵妙,即禅家所谓‘现量’也。”意即好的作品总是作家在触景生情,情与物冥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美妙的意象,并非由苦苦思索,呕心沥血得来。而是即景会心的产物,即直觉的产物。首先,“直寻”说是在“吟咏情性”诗歌本质观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诗歌不同于“经国文符”“撰德驳奏”,这些实用文体“应资博古”“宜穷往烈”,而“吟咏情性”的诗歌不贵用事。故“直寻”说的含义首先是不贵用事,这也是针对当时诗歌“殆同书抄”的不良文风而言的。
    其次,“直寻”说包含着对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的认识。钟嵘所谓“即目”“所见”就是即目会心的意思,评阮籍诗说“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就包含着对形象性的深刻认识,要求诗歌形象鲜明突出,同时形象又含有无穷的意味。说玄言诗“淡乎寡味”也是说玄言诗缺乏形象。
    再次,“直寻”说,包含有钟嵘对自然美的追求。认为诗歌过分讲究用事,就缺乏“自然英旨”,评颜延之的诗引用汤惠休的话“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另外钟嵘反对过分讲究声律,认为诗歌是吟咏情性的,“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如果“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真美”即“自然英旨”的意思。钟嵘的“直寻”说和他的诗歌本质观“吟咏情性”以及诗歌审美观“滋味”说是密切相关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钟嵘《诗品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此说在艺术起源论上与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有何相通之处?

    正确答案: 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其中,中国文论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感物说”文学观,西方则有深远影响的“模仿说”。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与西方古代的“摹仿说”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这两种文学观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但是二者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西方的“暮仿说”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文学源于生活,正是从这两个意义上说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钟嵘《诗品》提出了“()”说。

    正确答案: 滋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评述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的诗有三义说的内涵。

    正确答案: 诗有三义是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来的: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三义具体所指是什么呢?文中接着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用现在的话说,钟嵘的兴,就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写景叙事要寄托作者自己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用有寓意的语言。并且要综合运用这三义,即如他所说的,要‚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才是最有‚滋味‛的作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这一学说可以概括为()。
    A

    滋味说

    B

    感物说(物感说)

    C

    直寻说

    D

    风力说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的“()”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

    正确答案: 诗品,滋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这一学说可以概括为()。

    • A、滋味说
    • B、感物说(物感说)
    • C、直寻说
    • D、风力说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简述钟嵘的性情说。


    正确答案: 钟嵘在《诗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性是表达人的感情的,他指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用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人‛。‚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人事两者,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具有进步积极的社会内容,《诗品序》还特别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进步传统。

  • 第15题:

    简述钟嵘的直寻说揭示了诗歌创作中艺术思维的哪三大特征?


    正确答案: 其一,直接性。在直观感悟中,心与物直接对话而无须以逻辑推理作中介,这也就是朱光潜所说“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不立名言”之意。在具体的创作中,这种思维的直接性表现为吾心与外物的相摩相撞,寓目与书写的相伴相生。
    其二,形象性。作为创作思维的感知阶段,直寻的结果不需用概念表达,而是用意象显示。当然,文学创作本身即要求用形象来言说,而直寻更强调形象的重要性,若没有形象,则直寻无从谈起。
    其三,契合性。在直寻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不仅直接对话,而且融为一体,以至于达到后来王国维所说的“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境界。创作主体之情性与作品所欲表现之外物两相契合,方能“形诸舞咏”。

  • 第16题:

    (钟嵘的)“自然英旨”说(“直寻”说)


    正确答案: 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1)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表现。(2)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

  • 第17题:

    试论钟嵘的“滋味”说。


    正确答案: “滋味”说是钟嵘诗歌审美理论。“滋味”即审美感染力。钟嵘是在比较五言诗和四言诗时,说五言诗比四言诗有“滋味”,因为五言诗在“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指事”“穷情”就表情达意而言;“造形”“写物”就塑造形象而言。诗歌的形象性是有无“滋味”的一个重要条件。钟嵘说玄言诗“理过其词,淡乎寡味”,就是说玄言诗缺乏形象性。
    其次,钟嵘在谈“赋、比、兴”时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认为正确使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使诗歌有“滋味”的条件之一,如果单用比兴,意思太深不行,如果单用赋体,“患在意浮”,也不行,所以要“酌而用之”。
    另外,“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要求“风力”和“丹彩”的有机统一,也是获得“滋味”的必要条件。即刚健昂扬的情感感染力和华茂的语言文采的有机统一。除此之外,“滋味”说和“直寻”说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直寻”的,才是有“滋味”的,反之,有“滋味”的,必须是“直寻”的。

  • 第18题:

    与前人相比,钟嵘的“物感说”有什么发展。


    正确答案:(1)钟嵘的“物感说”的观点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绪舞咏”,他把气的概念和“物感说”相结合,使其“物感说”具有更广泛的哲学意味。(2)他认为,除自然景物可以感发诗歌外,不同寻常的社会生活更可使人们产生创作激情,从而立生“可以群、可以怨”的动人诗歌。(3)他列举出大量形形色色的人生遭际,绝大部分都是属于哀怨不平之情,反映出封建社会里苦难多欢乐少的社会现实,说明了被压迫、被迫害人们的痛苦生活是产生诗歌的土壤,从而突出了“诗可以怨”的作用。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论钟嵘的“滋味”说。

    正确答案: “滋味”说是钟嵘诗歌审美理论。“滋味”即审美感染力。钟嵘是在比较五言诗和四言诗时,说五言诗比四言诗有“滋味”,因为五言诗在“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指事”“穷情”就表情达意而言;“造形”“写物”就塑造形象而言。诗歌的形象性是有无“滋味”的一个重要条件。钟嵘说玄言诗“理过其词,淡乎寡味”,就是说玄言诗缺乏形象性。
    其次,钟嵘在谈“赋、比、兴”时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认为正确使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使诗歌有“滋味”的条件之一,如果单用比兴,意思太深不行,如果单用赋体,“患在意浮”,也不行,所以要“酌而用之”。
    另外,“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要求“风力”和“丹彩”的有机统一,也是获得“滋味”的必要条件。即刚健昂扬的情感感染力和华茂的语言文采的有机统一。除此之外,“滋味”说和“直寻”说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直寻”的,才是有“滋味”的,反之,有“滋味”的,必须是“直寻”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名词解释题
    (钟嵘的)“自然英旨”说(“直寻”说)

    正确答案: 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1)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表现。(2)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什么是司空图的韵味说?简析司空图“韵味”说对钟嵘《诗品》“滋味”说的继承、发展和深化。

    正确答案: 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就是“韵味”说。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诗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他的“韵味”说本于钟嵘“滋味”说,但有发展和深化。
    第一,司空图比钟嵘更加自觉地把“味”作为论诗的原则和衡量诗歌的标准。钟嵘说最好的诗是具有隽永味道的作品:“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而司空图则更为明确地表述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就是说,若是不会或不去辨味,就不配来谈诗。
    第二,司空图并没有停留在提出这一醇美的韵味理论,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韵味的具体丰富的内容。所谓“四外”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名词解释题
    (钟嵘的)“诗有三义”说

    正确答案: “诗有三义”是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来的:“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三义”具体所指是什么呢?文中接着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用现在的话说,钟嵘的“兴”,就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写景叙事要寄托作者自己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用有寓意的语言。并且要综合运用这“三义”,即如他所说的,要“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才是最有“滋味”的作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名词解释题
    (钟嵘的)“性情”说

    正确答案: 钟嵘在《诗品序》中强调指出诗歌是人的感情的表现,而人的感情的激动,乃是受现实生活的感触而产生的。钟嵘所理解的“物”的内容,不仅有自然事物,而且更重要的是许许多多动人心弦的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客观的现实生活内容,激发了诗人炽烈感情,于是才发而为诗歌。钟嵘在这里表现了对文学和现实关系的正确认识,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陆机《文赋》中主要是讲自然事物,没有涉及到社会生活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文学和时代的关系时,就着重指出了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内容的特点,指出“文变染乎世情,而兴废系于时序”。钟嵘所说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其感情论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所激发的人的感情,具有积极进步的社会内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与前人相比,钟嵘的“物感说”有什么发展。

    正确答案: (1)钟嵘的“物感说”的观点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绪舞咏”,他把气的概念和“物感说”相结合,使其“物感说”具有更广泛的哲学意味。(2)他认为,除自然景物可以感发诗歌外,不同寻常的社会生活更可使人们产生创作激情,从而立生“可以群、可以怨”的动人诗歌。(3)他列举出大量形形色色的人生遭际,绝大部分都是属于哀怨不平之情,反映出封建社会里苦难多欢乐少的社会现实,说明了被压迫、被迫害人们的痛苦生活是产生诗歌的土壤,从而突出了“诗可以怨”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