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学前儿童空间方位概念发展的一般过程。”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及学前儿童概念掌握的一般特点。
    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向成人学习社会上已经形成的概念,这是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另一种也可能在生活实践中进行。类似成人的“概念的发现”。
    儿童概念掌握的一般特点是:一是内涵不精确,只反映事物外部的表面特征。二是外延不适当,往往失之过宽或过窄。

  • 第2题:

    简述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概念发展的年龄特点。


    正确答案: 3~4岁儿童对平面图形有较好的配对能力,能准确辨认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4~5岁儿童知道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认识的平面图形更多,对相似的平面图形能进行比较,能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5~6岁的儿童能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

  • 第3题:

    简述学前儿童道德感的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1岁儿童有了一种对人的最简单的同情感,这是高级情感产生的基础,2、3岁的儿童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并出现了最初的爱与憎,当然他们的道德情绪表现是极为肤浅的,幼儿的道德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渐渐在形象水平上懂得了一些道理,开始把自己的或别人的言行与一定的道德规则和榜样相比较,产生了相应的道德体验。

  • 第4题:

    学前儿童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的三种水平


    正确答案: 1)动作水平的加减,指幼儿要以实物等直观材料为工具,借助于合并、分开等动作进行加减运算。
    2)表象水平的加减。指幼儿可不借助直观的实物和动作,而依靠头脑中呈现的物体表象进行加减运算。运用表象进行加减,是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主要手段。
    3)概念水平的加减。也可称作数群概念水平的加减运算。概念水平的加减是指直接运用抽象的数概念进行加减运算,无须依靠实物的直观作用或以表象为依托,这是较高水平的加减运算。

  • 第5题:

    简述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一般过程。


    正确答案: 学前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一般过程:
    ①由上下——前后——左右的发展顺序。
    ②由以自身为中心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过程。
    ③由近及远的区域扩展。

  • 第6题:

    简述自我概念发展的一般趋势。


    正确答案: 1.从简单到分化。
    2.儿童一般自我概念的发展曲线是起伏变化的。
    3.儿童自我概念结构的复杂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
    4.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学前儿童方位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学前儿童口头言语的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 1岁左右,儿童能说出第一批有意义的词,标志着口头言语的形成。随后进入了单词句阶段,特点是以词代句,一个词代表一句话的意思。1.5岁进入双词句阶段,特点是能说出由2-3个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没有语法结构,也称电报句。2岁进入完整句阶段,特点是能说出句法结构完整的语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学前儿童方位知觉发展的一般趋势。

    正确答案: (1)3岁儿童仅能辨认上下方位。(2)4岁儿童开始辨认前后方位。(3)5岁儿童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认左右方位。(4)6岁儿童还只能达到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的水平,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认尚未发展完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学前儿童空间方位概念发展的一般过程。

    正确答案: 由上下——前后——左右的发展顺序;
    由以自身为中心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过程;
    由近及远的区域扩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概念发展的年龄特点。

    正确答案: 3~4岁儿童对平面图形有较好的配对能力,能准确辨认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4~5岁儿童知道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认识的平面图形更多,对相似的平面图形能进行比较,能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5~6岁的儿童能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一般过程是从()到欧式图形。

    正确答案: 拓扑图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一般过程是从()到欧式图形。
    拓扑图形

  • 第14题:

    简述学前儿童初步空间概念的发展。


    正确答案: 学前儿童对空间方位关系的辨别,既有赖于他的空间知觉能力,也有赖于思维的相对性的发展。学前儿童初步空间概念发展的趋势:从绝对的空间概念逐步过渡到相对的空间概念,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定向逐渐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小班、中班和大班儿童初步空间概念发展的特点。

  • 第15题:

    简述学前儿童口头言语的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1岁左右,儿童能说出第一批有意义的词,标志着口头言语的形成。随后进入了单词句阶段,特点是以词代句,一个词代表一句话的意思。1.5岁进入双词句阶段,特点是能说出由2-3个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没有语法结构,也称电报句。2岁进入完整句阶段,特点是能说出句法结构完整的语句。

  • 第16题: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


    正确答案: 一般步骤:确定评价目的,设计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方案,处理评价结果。

  • 第17题:

    简述影响学前儿童科学探索过程的因素。


    正确答案: 1、内部因素: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儿童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方面如好奇心和兴趣、儿童的个性特点;
    2、外部因素:学习材料、学习环境、时间空间、同伴、教师。

  • 第18题:

    简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正确答案:(1)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①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②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③表情的社会化。
    (2)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所谓情感的日益丰富,可以说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其二,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①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②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③情绪和情感从外露到内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学前儿童初步空间概念的发展。

    正确答案: 学前儿童对空间方位关系的辨别,既有赖于他的空间知觉能力,也有赖于思维的相对性的发展。学前儿童初步空间概念发展的趋势:从绝对的空间概念逐步过渡到相对的空间概念,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定向逐渐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小班、中班和大班儿童初步空间概念发展的特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学前儿童自觉的行动目的形成的过程。

    正确答案: 目的是指自觉地预想到的结果。学前期是自觉行动目的开始形成的时期。学前儿童自觉的行动目的形成的过程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缺乏明确目的的阶段
    2、3岁儿童的行动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其行动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儿童常常不假思索就开始行动,因而行动是混乱而无条理的,其行动往往是由外界的影响和当前感知到的情景所决定,已开始的行动或易停止或易改变方向。
    (2)外来目的起重要作用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往往是由成人提出行动要求,为幼儿确定行动目的,并且使幼儿在活动中反复实践,从而得到了强化。
    (3)自觉的行动目的逐渐形成的阶段
    幼儿中期,幼儿逐渐学会提出行动目的,开始尝试着在某些活动中独立地预想行动的结果,确定行动任务。
    (4)有了比较明确的行动目的的阶段
    到了幼儿末期,儿童已经能够提出比较明确的行动目的。在熟悉的活动中,甚至善于确定行动任务和行动计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一般过程。

    正确答案: 学前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一般过程:
    由上下——前后——左右的发展顺序
    由以自身为中心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过程
    由近及远的区域扩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影响学前儿童科学探索过程的因素。

    正确答案: 1、内部因素: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儿童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方面如好奇心和兴趣、儿童的个性特点;
    2、外部因素:学习材料、学习环境、时间空间、同伴、教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学前儿童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的三种水平

    正确答案: 1)动作水平的加减,指幼儿要以实物等直观材料为工具,借助于合并、分开等动作进行加减运算。
    2)表象水平的加减。指幼儿可不借助直观的实物和动作,而依靠头脑中呈现的物体表象进行加减运算。运用表象进行加减,是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主要手段。
    3)概念水平的加减。也可称作数群概念水平的加减运算。概念水平的加减是指直接运用抽象的数概念进行加减运算,无须依靠实物的直观作用或以表象为依托,这是较高水平的加减运算。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