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王阳明”相关问题
  • 第1题:

    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由此判断,王阳明()

    A.反对穷理格物

    B.教人明辨善恶

    C.主张静心无为

    D.阐发禅宗学说


    参考答案:A

  • 第2题:

    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由此判断,王阳明()

    • A、反对穷理格物
    • B、教人明辨善恶
    • C、主张静心无为
    • D、阐发禅宗学说

    正确答案:A

  • 第3题:

    简述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含义?


    正确答案: 1、致良知的基本意义就是拓展自己的良知,将自己的良知扩充到底,把良知推广到人伦日用中去。致良知的至极义就是从良知本体向良知发用流行的展开。致良知的另一层涵义就是其实行义:依良知而行。
    2、关于成圣、培养理想人格的问题,王守仁认为圣学只是一个功夫,即“致良知”。他的特点在把“心之良知”的展开过程看成是历史过程和个体成长过程的统一,由此侧重于从教育论、感化论上培养内心世界观和人的德性,启发人们“成圣”的自觉和自愿。
    3、王守仁认为,要在“致良知”上下功夫,就必须把心中“一理”的展开理解为过程,即看作是人类认识的历史过程和个体知识的发展过程。王守仁强调圣学只是一个工夫,即“致良知”。他讲“知行合一”、“动静合一”、“居敬”与“穷理”只是一事,“格”、“致”、“诚”、“正”、“修”也只是一事,不过他又认为,这个一事展开为一个过程。这种思想被王守仁贯彻于他的教育方法之中。

  • 第4题:

    简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学说。


    正确答案: 以“心外无学”的命题出发,王守仁讲“致良知”的功夫,主要提出了“知行合一”说。他从两方面阐发其基本内容:
    第一,以知为行,即把主观的东西列入“行”的范围,将“行”主观化。
    第二,知之即为行,行之才谓知。王守仁强调“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守仁又强调在习行中学习知识,包含有“履其实”,行而后知的思想

  • 第5题:

    王阳明认为只要教育方法得当,完全可以让儿童学得更多、更快。


    正确答案:错误

  • 第6题:

    根据文献记载,明代的商辂曾连中三元,王阳明曾金榜题名,唐寅曾中过解元,但此后被禁止参加科考,而清代的蒲松龄曾在县试、府试和院试中连中三个第一,但终生未得进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商辂是进士,王阳明是贡士,唐寅和蒲松龄是举人
    • B、商辂、王阳明是进士,唐寅是贡士,蒲松龄是举人
    • C、商辂和唐寅是贡士,王阳明是进士,蒲松龄是秀才
    • D、商辂和王阳明是进士,唐寅是举人,蒲松龄是秀才

    正确答案:D

  • 第7题:

    单选题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提出()的观点。

    正确答案: 知行合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陆王心学中的“陆王”指的是下列哪两位人物()

    • A、陆九渊和王阳明
    • B、陆游和王阳明
    • C、陆九渊和王夫之
    • D、陆游和王夫之

    正确答案:A

  • 第11题:

    王阳明(王守仁)


    正确答案: (1472-1528)明学者,阳明学派创始人。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也称阳明先生。初师事娄谅,习程朱之学,因格竹不省,遂耽于佛老之说,继而结识湛若水,相与授徒讲学,受到陈献章思想的影响,后继续发展陆九渊“心即理”说,创“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理论体系。主张“心”为物理之本原,物为意之用,否认“心”之外又理、有事、有物。认为“愚夫愚妇”同“圣人”一样,先天都具有“良知”“良能”,但两者的区别在于惟有“圣人”才能致其良知,故而要求通过反求内心,清绝人欲的修养方法去私欲而“致良知”。由此出发,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反对朱熹在心之外“格物穷理”的方法,提出在心之外求理,就会导致知行脱节,强调“知”“行”无先后内外之别,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治学贵有自得,提出不能以“圣人”之言或“庸常”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只能通过“求之于心”来判明是非。其学术思想将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极致,在明中后期影响极大,百余年间取代程朱理学而独占学术界盟主地位,对打破程朱理学桎梏起了一定作用。明末清初,因其后学末流“束书不观”,学风空疏而遭学者贬斥,渐至衰微。其学传至日本后,对明治维新运动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为思想学术方面的代表作。

  • 第12题:

    简述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正确答案:思想主张:
    ①“心即理”。
    ②“致良知”。
    ③“知行合一”。

  • 第13题:

    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提出()的观点。


    正确答案:知行合一

  • 第14题:

    王阳明的弟子董梦石出游回来说:“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下列能够体现王阳明这一思想的是()

    • A、“格物致知”
    • B、“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
    • C、“人人同具良知”
    • D、“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问答题
    简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学说。

    正确答案: 以“心外无学”的命题出发,王守仁讲“致良知”的功夫,主要提出了“知行合一”说。他从两方面阐发其基本内容:
    第一,以知为行,即把主观的东西列入“行”的范围,将“行”主观化。
    第二,知之即为行,行之才谓知。王守仁强调“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守仁又强调在习行中学习知识,包含有“履其实”,行而后知的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单选题
    根据文献记载,明代的商辂曾连中三元,王阳明曾金榜题名,唐寅曾中过解元,但此后被禁止参加科考,而清代的蒲松龄曾在县试、府试和院试中连中三个第一,但终生未得进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商辂是进士,王阳明是贡士,唐寅和蒲松龄是举人

    B

    商辂、王阳明是进士,唐寅是贡士,蒲松龄是举人

    C

    商辂和唐寅是贡士,王阳明是进士,蒲松龄是秀才

    D

    商辂和王阳明是进士,唐寅是举人,蒲松龄是秀才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