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姚鼐的主要贡献在()方面。”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姚鼐的古文理论。
    (1)主张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善用”而相济的散文艺术本体论,这是在方苞“义法”说的理论基础上,正确反映了散文写作中观点、材料、辞章三者的关系,体现了融宋学、汉学与唐宋古文于一炉的艺术理想。
    (2)提出建构散文应具备“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要素的散文艺术创作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总结“神理气味”为文之精,“格律声色”为文之粗,认为的前四者要通过具体的后四者来加以艺术体认和审美把握,进而超越后四者的束缚,达到“御其精者遗其粗者”的艺术境界。
    (3)在散文的艺术风格和境界上,首创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散文艺术风格论。上述虽是三点,但义实贯串,相互补充,彼此发明,共同桐城派完整而有序的文学理论体系。

  • 第2题:

    在姚鼐划分的文体分类中《段太尉逸事状》属于(),《柳子厚墓志铭》属于()。


    正确答案:传状类;碑志类

  • 第3题:

    姚鼐及门弟子很多,有著名的“姚门四弟子”,分别是()。

    • A、方苞
    • B、管同
    • C、梅曾亮
    • D、方东树
    • E、姚莹

    正确答案:B,C,D,E

  • 第4题:

    ()是洋务运动的首领,著有《曾文正公全集》,自认是姚鼐的私淑弟子,并编撰《经史百家杂钞》,在姚鼐《古文辞类纂》外,另立新途。


    正确答案:曾国藩

  • 第5题:

    试述姚鼐散文理论内涵及其对桐城派文学理论的贡献。 


    正确答案: 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化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
    (1)他论文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其中义理说来自方苞,文章说来自刘大櫆,考证说则受乾嘉时期汉学考证学派的影响。他主张用乾嘉学派的考证工夫为义理和辞章服务。
    (2)姚鼐提出用“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有机的融合落实到实处。所谓“八要”就是“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古文辞类纂序目》)。“精”和“粗”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六朝时期“言意之变”所涉及的问题,但更加具体,与散文创作及散文审美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关联。他认为只有彻底领悟了“精”,才会用“粗”将其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粗”本身也就被超越。
    (3)姚鼐总结了前人关于艺术风格的各种归纳,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这二者大致上与西方美学中“崇高”和“优美”的对照范畴相对应。从而增加了中国美学的范畴,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和文学艺术风格的分析探讨具有重大影响。这就使得桐城派的文学理论更加完整、更加系统化了。

  • 第6题:

    “桐城派”作家主要有()

    • A、宋廉
    • B、方苞
    • C、刘大槐
    • D、姚鼐

    正确答案:B,C,D

  • 第7题:

    人称桐城派“三祖”是()、刘大櫆、姚鼐。


    正确答案:方苞

  • 第8题:

    填空题
    ()是洋务运动的首领,著有《曾文正公全集》,自认是姚鼐的私淑弟子,并编撰《经史百家杂钞》,在姚鼐《古文辞类纂》外,另立新途。

    正确答案: 曾国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提倡“肌理说”的是()。
    A

    姚鼐

    B

    袁枚

    C

    翁方纲

    D

    王士禛


    正确答案: B
    解析: 追求正雅,提倡温柔敦厚的诗风,以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和姚鼐的“熔铸唐宋”说为代表。

  • 第10题:

    单选题
    姚鼐的主要贡献在()方面。
    A

    考据

    B

    辞章

    C

    义理

    D

    义法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考据不为姚鼐所擅长,于程朱义理之学亦无多发明,他主要的贡献仍在辞章方面。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姚鼐的散文理论以及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 (1)他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精心了融化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
    (2)首先,论文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主张用乾嘉学派的考据工夫为义理和辞章服务。
    (3)其次,他提出“八要”将三者的融合落到实处。所谓“八要”就是“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只有彻底领会了“精”,才会用“粗”将其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4)其三,他总结了前人关于艺术风格的各种归纳,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5)姚鼐的文章比较重视形象、意境和辞藻所显示的内在意蕴。著名的《登泰山记》融入作者的独特感受(义理所在),显示出渊博的考据功夫,透露出作者的古朴清雅情趣(考证所在)。文章语言简净、明洁,而又描摹生动,色彩鲜明。(辞章所在)。三者相得益彰。是桐城派散文的标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桐城派”作家主要有()
    A

    宋廉

    B

    方苞

    C

    刘大槐

    D

    姚鼐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清代文学“桐城派”的主要代表是()

    • A、方苞
    • B、刘大櫆
    • C、汪中
    • D、姚鼐
    • E、袁枚

    正确答案:A,B,D

  • 第14题:

    简析姚鼐的古文创作理论。 


    正确答案: 姚鼐,把桐城派的文论构成体系,汇合了方、刘之长。姚鼐的散文理论,使桐城派文论进一步完整而系统,构成了严密的体系。 
    义理、考据、辞章:
    强调写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兼备,突出考证,这是受当时考据学风影响的结果。但他在考据学方面根柢不深,因此他实际上侧重的还是文章的作法和风格方面的意见。 
    文章八要:
    在文章作法方面,他提出 “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其所说的神理气味指文章的内容和精神,格律声色则属于文章的形式。并继续指出,学习古人的文章,应先学形式,再重视内容,最后达到“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的境界。
    文章风格:
    其次在风格方面,他提出了文章阴阳、刚柔的风格问题。他认为文章的风格可以划分为阳刚、阴柔两大范畴,而它们的形成与作家性情有关,“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都是文章所需要的,不能偏废。

  • 第15题:

    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提倡“肌理说”的是()。

    • A、姚鼐
    • B、袁枚
    • C、翁方纲
    • D、王士禛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论述姚鼐(或桐城派)的散文艺术理论。


    正确答案: (1)桐城派是清代最正统的散文流派,方苞、刘大櫆、姚鼐三人时序相接,同为安徽桐城人,人称“桐城三祖”,其中姚鼐为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理论代表了桐城派的基本理论。
    (2)主张写作过程中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第一,“三相济”说直接渊源于方苞的“义法说”,方苞的“义”是指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法”则是指文章法则,姚鼐则在方苞的基础上,把“雅洁”作为评价内容和文辞两方面相统一的最高艺术审美标准。第二,“三相济”说,历史地植根与宋学与汉学论争之学术风气之中而有所折衷,宋学指的是清代官方哲学程朱理学,汉学即考据学,可见他讲考据,重在义理,归在词章,意在折衷,以助文之境为考据,以文章之学为鹄的。第三,“三相济”说,深刻地表达了他认为文章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真知卓识。
    (3)重视文章构成中“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要素。第一,姚鼐的八要素直接渊源于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的散文艺术四要素。第二,姚鼐在刘大櫆的基础上作了更加系统、深刻和辩证的论述,从创作过程看,“神、理、气、味”指的是艺术构思,“格、律、声、色”指的是艺术传达;从创作成果看,“神、理、气、味”指艺术精神,“格、律、声、色”指艺术形式。姚鼐之所以强调二者的结合,这和他重视创作主体的循才运法、执法杨才的见解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
    (4)首创散文风格学上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第一,姚鼐在“阳刚阴柔”说,是历代艺术哲学思维的审美积淀,《周易》、《文心雕龙》、《沧浪诗话》都有相近论述。第二,此说是他对“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层层交织、精粗错综而网结的绚丽艺术风格的精当概括,揭示了形成两种美学风格的基础是作者特殊的才性和文章神气声色的结合,也就是人的风格和艺术风格的统一。姚鼐认为阳刚阴柔可以偏胜,但不可偏废,姚鼐本人更为推崇阳刚之美。

  • 第17题:

    简述姚鼐的文学主张,即对古文理论的贡献。


    正确答案: 1)姚鼐论文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
    2)为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他还提出要用“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融合落到实处。
    3)他总结前人关于艺术风格的各种归纳。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 第18题:

    简述姚鼐的散文理论以及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1)他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精心了融化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
    (2)首先,论文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主张用乾嘉学派的考据工夫为义理和辞章服务。
    (3)其次,他提出“八要”将三者的融合落到实处。所谓“八要”就是“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只有彻底领会了“精”,才会用“粗”将其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4)其三,他总结了前人关于艺术风格的各种归纳,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5)姚鼐的文章比较重视形象、意境和辞藻所显示的内在意蕴。著名的《登泰山记》融入作者的独特感受(义理所在),显示出渊博的考据功夫,透露出作者的古朴清雅情趣(考证所在)。文章语言简净、明洁,而又描摹生动,色彩鲜明。(辞章所在)。三者相得益彰。是桐城派散文的标本。

  • 第19题:

    简述姚鼐的文学主张。


    正确答案: 首先,姚鼐提出义理、考证、辞章三者不可缺一。其次,姚鼐根据“文章之原,本乎天地。最后,他将方苞的“古文义法”加以发挥,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等八个具体方面。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姚鼐的阴阳刚柔说。

    正确答案: 姚鼐在《复鲁絜非书》中提出“阴阳刚柔”说,“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他认为文学风格之美,即源于天地自然阴阳刚柔之精,又体现作者的性情形状,这种看法,是继承了传统文论中“文品如人品”的观点,与西方“风格。
    姚鼐的“阴阳刚柔”风格论,其理论价值及其历史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即赞“偏优”,忌“偏废”,唤“雄才”。
    (1)赞“偏优”,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阴阳刚柔相济生成的,中和之精美于其间,然后这种“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的“圣人之言”,作为一种最完美理想的艺术风格典范,只存在于人们世态思维的审美追求之中,乃一般人所不能及的。举欧阳修、曾巩为例,二人才性、风格均偏胜于阴柔,但自觉做到取长补短,在阴柔中糅进一引起阳刚之气的艺术因素。因而尽管其才偏于阴柔,却能形成一代以阳润阴刚入柔,阴阳刚柔相糅的独创艺术风格。
    (2)忌“偏废”,他“糅而偏胜”思想,包融着可贵的艺术辩证法,阳风中蕴阴柔,阴柔中孕阳刚。可偏优不可偏废。这样才有真正的阳刚美和阴柔美两种类型的文学风格。因为中和来自适度,掌握适度是一条最基本最重要的艺术法则。文章不能只有刚而没有柔,也不能只有柔而没有刚,那样都不是美。可见,姚鼐这种主张作家在阳刚阴柔之精美内“偏优于其间”的同时,又坚决反对“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的真知卓见,无疑是发前人所未发,是相当精辟的。
    (3)唤“雄才”。姚鼐在比较阳刚美和阴柔美的两种风格时,明显表露其对阳刚美的向往和追求。认为具阳刚雄浑之才者,是天才。
    (4)我们不能因有清一代之散文,包括桐城派,甚至姚鼐本人的散文创作,大都追迹于欧、曾,偏至于阴柔之美,就怀疑抹掉其于理性思考,否认其偏爱阳刚之美的儒家赤诚之心。实际上这是姚鼐不自觉地遵循着“否定之否定”这一规律的一种富有成果的历史复归,与他在《与王铁夫书》中景仰西汉文章,赞美韩愈文章是一脉相承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姚鼐的文学主张。

    正确答案: 首先,姚鼐提出义理、考证、辞章三者不可缺一。其次,姚鼐根据“文章之原,本乎天地。最后,他将方苞的“古文义法”加以发挥,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等八个具体方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姚鼐散文理论内涵及其对桐城派文学理论的贡献。

    正确答案: 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化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
    (1)他论文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其中义理说来自方苞,文章说来自刘大櫆,考证说则受乾嘉时期汉学考证学派的影响。他主张用乾嘉学派的考证工夫为义理和辞章服务。
    (2)姚鼐提出用“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有机的融合落实到实处。所谓“八要”就是“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古文辞类纂序目》)。“精”和“粗”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六朝时期“言意之变”所涉及的问题,但更加具体,与散文创作及散文审美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关联。他认为只有彻底领悟了“精”,才会用“粗”将其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粗”本身也就被超越。
    (3)姚鼐总结了前人关于艺术风格的各种归纳,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这二者大致上与西方美学中“崇高”和“优美”的对照范畴相对应。从而增加了中国美学的范畴,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和文学艺术风格的分析探讨具有重大影响。这就使得桐城派的文学理论更加完整、更加系统化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姚鼐的文学主张,即对古文理论的贡献。

    正确答案: 1)姚鼐论文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
    2)为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他还提出要用“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融合落到实处。
    3)他总结前人关于艺术风格的各种归纳。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