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句话辞格综合运用方式是套用。”相关问题
  • 第1题:

    判断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问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偶) B.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借代) C.古老的神州是一头沉睡未醒的睡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比拟) D.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排比)


    正确答案:C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对偶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 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A项中前后两句字数相等,结构也相似,符合对偶的修辞手法,故A项正确。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B项中用“我”一个个体来借代“解放军”,符合借代的修辞手法,故B项正确。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比喻则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相比于比喻,比拟使用时,“本体”和“拟体”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而“拟体”一般不出现。C项中“神州”和“狮子”都不是人,都属于物,而且很明显是将神州比喻成了沉睡的雄狮,是比喻的手法,而非比拟(如果是比拟的话,“睡狮”不应出现),故C项错误。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或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D项中三个小分句句式结构相似,意义上相近,符合排比的修辞手法,故D项正确。故选C。

  • 第2题:

    下列著作中,毛泽东把教条主义者比喻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是( )。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整顿党的作风》
    C.《反对本本主义》
    D.《为人民服务》

    答案:A
    解析:
    《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表述,并在这篇文章中把教条主义者比喻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因此A为本题正确选项。

  • 第3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欣赏几幅字画,其中有一幅是郑板桥的“丝竹图”可是,课堂上许多学生说不懂国画,谈不出体会,课堂出现了冷场。教师看到这一情况,立即调整了教学思路,不再要求学生谈体会,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他们最熟悉的竹子入手来引导他们打开思路。教师给出了一个学习任务“由竹子所想到的……”,并要求学生由竹子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想象,很快学生就进入了情境,发言变得十分踊跃。
    学生说:“竹子的外形没有牡丹花那么华贵,它朴实无华,”“竹子中空外直,好像人的品格——谦虚、正直,““由竹子的挺拔想到人的高风亮节,”“竹子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说明它不畏严寒,不畏酷暑”“竹子对人无所求—一不需灌溉、不需施肥;给予人的却很多—一竹笋、竹竿、竹叶各有其用处,”还有的学生引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尖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说有人华而不实。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各抒己见。说完了竹子再来看画,学生对这幅画就有了理解与看法,发言更加热烈,在发言中,学生们谈竹子、谈画,既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学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课后,教师对这次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该教师的教学行为。


    答案:
    解析: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将学生看作全面发展的。教师通过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启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将学生看作独特的人。教师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他因材施教,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将学生看作独立意义的人。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答案】
    教师的行为符合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观,值得我们借鉴。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材料中,教师针对学生听不懂国画,主动改进教学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优点。
    (2)教师要关怀学生。材料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竹子的形态,进而得出竹子的品格,促进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行程。
    (3)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针对竹子,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评价,说明学生之间个性不同,材料中的老师做到了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4)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材料中学生最一开始并不懂国画,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对国画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取得了各方面的进步。

  • 第4题: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句话辞格综合运用方式是套用。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人变成人。”这句话使用了()、()辞格,辞格的综合运用方式是()。


    正确答案:对偶;对比;兼用

  • 第6题: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用这副对联形象地讽刺了()。

    • A、主观主义的学风
    • B、宗派主义的党风
    • C、党八股的文风
    • D、官僚主义的作风

    正确答案:A

  • 第7题:

    多种辞格综合运用,可以收到更加突出的修辞效果。常见的综合运用有()。

    • A、辞格的兼用
    • B、辞格的套用
    • C、辞格的借用
    • D、辞格的连用

    正确答案:A,B,D

  • 第8题:

    填空题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用了____的修辞方法。

    正确答案: 对偶
    解析:
    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 第9题:

    多选题
    多种辞格综合运用,可以收到更加突出的修辞效果。常见的综合运用有()。
    A

    辞格的兼用

    B

    辞格的套用

    C

    辞格的借用

    D

    辞格的连用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辞格的综合运用,常见的有()。
    A

    混用

    B

    连用

    C

    套用

    D

    兼用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在下列著作中,毛泽东把教条主义者比喻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是()。
    A

    《改造我们的学习》

    B

    《整顿党的作风》

    C

    《反对本本主义》

    D

    《为人民服务》


    正确答案: B
    解析: 《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表述;并在这篇文章中把教条主义者比喻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因此A为本题正确选项。

  • 第12题:

    判断题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句话辞格综合运用方式是套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判断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偶)
    B.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借代)
    C.古老的神州是一头沉睡未醒的睡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比拟)
    D.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排比)

    答案:C
    解析: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格。比 喻又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其中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格式如“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C项“古老的神州是一头沉睡禾醒的睡狮……” 很明显属于比喻中的暗喻,故本题选C。

  • 第14题:

    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②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③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④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

    A.反复对偶设问拟人
    B.反复对偶反问拟人
    C.拟人排比反问比喻
    D.拟人排比设问比喻

    答案:B
    解析:

  • 第15题: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用这副对联形象的嘲讽了什么?()

    • A、主观主义的学风
    • B、宗派主义的党风
    • C、党八股的文风
    • D、官僚主义的作风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辞格的综合运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 A、连用
    • B、兼用
    • C、混用
    • D、套用

    正确答案:A,B,D

  • 第17题: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句话使用了()、()辞格,辞格的综合运用方式是()。


    正确答案:排比;比喻;套用

  • 第18题:

    辞格的综合运用,常见的有()。

    • A、混用
    • B、连用
    • C、套用
    • D、兼用

    正确答案:B,C,D

  • 第19题:

    单选题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用这幅对联形象地讽刺了(  )。[2006年真题]
    A

    主观主义的学风

    B

    宗派主义的党风

    C

    党八股的文风

    D

    官僚主义的作风


    正确答案: D
    解析: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写了《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其中在批评主观主义时说:“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幅对联形象地讽刺了主观主义的学风。

  • 第20题:

    单选题
    在学习完《荷塘月色》后,学生对修辞的使用及效果非常感兴趣,于是教师趁机为学生补充了以下句子,让学生欣赏其修辞手法,学生给出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②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③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④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⑤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⑥你怎么见了他就拘谨起来,说话时舌头像短了半截。
    A

    ①②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上下两句相互补充,相互映衬,相互对照,给读者造成鲜明深刻的印象

    B

    ③句是排比句式,用三个以上意思相关或语气一致的句子排成一串,一口气说明,用以加强语势,突出某种感情.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C

    ④⑤是反复句式,由于在一个语段中连续或间隔运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这就可以突出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D

    ⑥句是比喻句式。用舌头好像短了半截具体形象地说明说话拘谨的样子


    正确答案: D
    解析: 第⑥句没有用比喻的修辞格。虽然句子用了"像"一词,但这只是表猜测或想象,并不是比喻词。而"短了半截"这句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格。

  • 第21题:

    填空题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人变成人。”这句话使用了()、()辞格,辞格的综合运用方式是()。

    正确答案: 对偶,对比,兼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句话使用了()、()辞格,辞格的综合运用方式是()。

    正确答案: 排比,比喻,套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材料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导学生欣赏几幅字画,其中有一幅是郑板桥的“丝竹图”。可是课堂上许多学生说不懂国画,谈不出体会,课堂出现了冷场。  教师看到这情况,立即调整了教学思路,不再要求学生谈体会,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他们最熟悉的竹子入手来引导他们打开思路。教师结出了个学习任务“由竹子所想到的......”,并要求学生自竹子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想象,很快学生就进入了情境,发言变得十分踊跃。  学生说:“竹子的外形没有牡丹花那么华贵,它朴实无华。”“竹子中空外直,好像人的品格——谦虚,正直。”“由竹子的挺拔想到人的高风高节。”“竹子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说明他不畏严寒,不畏酷暑。”“竹子对人无所求——不需灌溉,不需施肥,给予人的却很多——竹笋,竹竿,竹叶各有其用处。”还有的学生引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说有人华而不实。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各抒己见。说完了竹子再来看画,学生对这幅画就有了理解与看法,发言更加热烈,在发言中,学生中谈竹子,谈画,既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学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课后教师对这次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  问题:  请结合材料,学生观的角度,评析该教师的教学行为。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