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建安文学”相关问题
  • 第1题:

    曹操、曹植、曹丕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都被列为“建安七子”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题: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的年号。


    正确答案:汉献帝

  • 第3题:

    建安文学对后代文学有何积极影响?


    正确答案:建安文学以三曹父子为核心,加上 “建安七子”形成了众星拱月的局面,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他们都是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 第4题:

    ()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第二个阶段。

    • A、建安文学
    • B、正始文学
    • C、太康文学
    • D、西曲文学

    正确答案:B

  • 第5题: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相比,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发生在魏晋交替之际,虽然距离建安文学只有一二十年,但与建安文学相比,无论是作家的思想,还是作品的内容和风格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建安文学中反映人民疾苦和追求建功立业的内容在正始文学中没有了,代替他们的是对黑暗恐怖的政治的揭露和对死亡灾祸随时都会到来的忧叹;建安文学中所具有的慷慨奋发的进取精神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否定现实、韬晦遗世的消极反抗思想;正始文学中有着浓厚的老庄思想色彩,这是建安文学中没有的,正始诗风曲折含浑也是建安文学的明朗刚健的风格有别。
    原因: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夺权斗争,黑暗恐怖的政治统治。消极遁世的道家思想逐渐蔓延,用道家的放任自然与虚伪礼教相对抗,用道家否定一切的精神来否定现实,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散文多旁敲侧击,诗歌多用比兴象征。建安文学虽紧承建安文学之后却在内容与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正始文学的基本倾向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所以在基本精神上与建安文学仍然是一致的。

  • 第6题:

    建安文学


    正确答案: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 第7题:

    判断题
    曹操、曹植、曹丕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都被列为“建安七子”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正史文学与建安文学的不同点

    正确答案: 建安文学比较重视反映社会生活和作者的理想抱负,风格苍凉慷慨,刚健有力。正始文学主要是对恐怖政治的揭露,对社会习俗讽刺,与对人生祸福的嗟叹。诗风比较隐晦曲折,旨意遥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相比,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发生在魏晋交替之际,虽然距离建安文学只有一二十年,但与建安文学相比,无论是作家的思想,还是作品的内容和风格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建安文学中反映人民疾苦和追求建功立业的内容在正始文学中没有了,代替他们的是对黑暗恐怖的政治的揭露和对死亡灾祸随时都会到来的忧叹;建安文学中所具有的慷慨奋发的进取精神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否定现实、韬晦遗世的消极反抗思想;正始文学中有着浓厚的老庄思想色彩,这是建安文学中没有的,正始诗风曲折含浑也是建安文学的明朗刚健的风格有别。
    原因: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夺权斗争,黑暗恐怖的政治统治。消极遁世的道家思想逐渐蔓延,用道家的放任自然与虚伪礼教相对抗,用道家否定一切的精神来否定现实,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散文多旁敲侧击,诗歌多用比兴象征。建安文学虽紧承建安文学之后却在内容与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正始文学的基本倾向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所以在基本精神上与建安文学仍然是一致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建安文学对后代文学有何积极影响?

    正确答案: 建安文学以三曹父子为核心,加上 “建安七子”形成了众星拱月的局面,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他们都是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是()。

    正确答案: 曹操、曹丕、曹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建安文学”主要指的是()。
    A

    汉献帝建安年代的文学

    B

    汉代末年的文学

    C

    汉末到魏初的文学

    D

    魏晋时期的文学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正史文学与建安文学的不同点


    正确答案: 建安文学比较重视反映社会生活和作者的理想抱负,风格苍凉慷慨,刚健有力。正始文学主要是对恐怖政治的揭露,对社会习俗讽刺,与对人生祸福的嗟叹。诗风比较隐晦曲折,旨意遥深。

  • 第14题:

    建安文学中的三曹是指()


    正确答案:曹操、曹丕、曹植

  • 第15题:

    汉献帝建安年间,以曹操父子为核心的文人文学创作,被称为(),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激越、沉郁悲壮的共同风格,人称()。

    • A、建安文学
    • B、正始文学
    • C、建安风骨
    • D、齐梁浮风

    正确答案:A,C

  • 第16题:

    简论建安文学的新面貌。


    正确答案: (1)五言诗创作的腾涌。
    (2)开始了以乐府民歌为主向文人诗歌创作为主的转变。
    (3)建安风骨的形成。

  • 第17题:

    “建安文学”主要指的是()。

    • A、汉献帝建安年代的文学
    • B、汉代末年的文学
    • C、汉末到魏初的文学
    • D、魏晋时期的文学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单选题
    ()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第二个阶段。
    A

    建安文学

    B

    正始文学

    C

    太康文学

    D

    西曲文学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填空题
    文学史上习惯于把建安文学作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则代表当时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正确答案: 曹操,曹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建安文学以()的成就最为显著,代表人物有()、建安七子和蔡琰。

    正确答案: 诗歌,曹操父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概述建安文学的总体风格。

    正确答案: 建安文学的总体风格主要表现为:有相同的创作题材:汉末的动乱,社会的灾难,人民的痛苦;
    有相同的创作原则:《诗经》与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有相同的情感意志:悲时忧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相近的风格:慷慨悲凉。
    刘勰在评价建安文学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的年号。

    正确答案: 汉献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汉献帝建安年间,以曹操父子为核心的文人文学创作,被称为(),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激越、沉郁悲壮的共同风格,人称()。
    A

    建安文学

    B

    正始文学

    C

    建安风骨

    D

    齐梁浮风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建安文学对汉代文学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正确答案: 汉末建安时期,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会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时期的到来。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中,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他们继汉乐府之后同,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在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了新的面貌。
    曹操的全部诗歌都是乐府歌辞,虽然沿用乐府古题,但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曹丕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作品很多,而且写得比较好,且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有。成就较高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代表作是《白马篇》,这首诗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曹植的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反映这种处境和心情。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此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建安七子和女诗人蔡琰都有诗作表现了他们身处乱世的忧愤和对现实的关注。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时期的文学能形成一种传统而被接受下来是不多的。钟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曾慨叹“建安风力尽矣”!初唐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革新时,也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这说明“建安风骨”的传统对后世的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