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廖某,男,26岁,农民。患者连续3年高考失利,精神不振,脘闷不舒,嗳气频频,失眠多梦。打工两年后,于1月前结婚,婚后发现房事无能,更增苦恼。某医院肌注"丙睾"治疗后,效果不显著。刻下症见:阳痿不举,情绪抑郁,胁肋胀痛,胸脘不适、食少便溏。舌苔薄白,脉弦。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早泄相鉴别。

题目

病例摘要:廖某,男,26岁,农民。患者连续3年高考失利,精神不振,脘闷不舒,嗳气频频,失眠多梦。打工两年后,于1月前结婚,婚后发现房事无能,更增苦恼。某医院肌注"丙睾"治疗后,效果不显著。刻下症见:阳痿不举,情绪抑郁,胁肋胀痛,胸脘不适、食少便溏。舌苔薄白,脉弦。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早泄相鉴别。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主诉:阳事不举1月余。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阳事不举为主症,故诊断为阳痿病证。肝主筋,忧思郁怒,肝失疏泄条达,则宗筋所举不能,故见阳痿不举;肝气郁滞,所欲不遂,可见情绪抑郁;气滞胁下,则见胁肋胀闷;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肝脾不和,气机郁滞,故胸脘不适,食少便溏;苔薄白脉弦均为肝气郁滞之象。故辨证为肝气郁结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阳痿与早泄的鉴别:早泄是指在性交之始,阴茎虽能勃起,但随即过早排精,排精之后因阴茎痿软遂不能进行正常的性交。阳痿是指性交时不能勃起,两者有所不同,但早泄日久,也可导致阳痿的发生。诊断:中医疾病诊断:阳痿 中医证候诊断:肝气郁结证中医治法:疏肝解郁方剂:逍遥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更多“病例摘要:廖某,男,26岁,农民。患者连续3年高考失利,精神不振,脘闷不舒,嗳气频频,失眠多梦。打工两 ”相关问题
  • 第1题:

    患者,男,22岁,昨晚出现胃脘疼痛,胸脘痞闷不舒,不思饮食,畏寒喜暖,嗳气频频,形寒身热,舌淡苔白,脉弦紧,宜选

    A.良附丸

    B.生姜汤

    C.香苏散

    D.良附丸合生姜汤

    E.良附丸合香苏散


    正确答案:C

  • 第2题:

    病例摘要:程某,男,38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12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生冷,2天前出现呕吐清水痰涎。现症: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反胃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痰饮内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呕吐清水痰涎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饮内阻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但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未消化之宿食,呕吐量较多,吐后即感舒适。呕吐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往往吐无定时,或轻或重,吐出物为食物或痰涎清水,呕吐量或多或少。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方剂名称: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12g,生姜12g,茯苓12g,白术9g,甘草6g,桂枝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3题:

    患者,男,40岁。症见腹内结块,或左或右,走窜不定,胸脘满闷,嗳气频频,应诊断为

    A:痞块
    B:痞满
    C:积聚
    D:食积
    E:鼓胀

    答案:C
    解析:
    腹内结块,或左或右,走窜不定,胸脘满闷,嗳气频频,为积聚之表现。痞块、食积属于积聚范围,排除A、D。痞满是一种自觉症状,感觉腹部(主要是胃脘部)痞塞胀满,但不能触及块状物,排除B。鼓胀为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非腹内结块,排除E。

  • 第4题:

    病例摘要:宋某,女,40岁,已婚,农民。2015年9月26日初诊。患者3天前同家人争吵后出现胸部闷痛,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现症: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胸闷遇情志不遂时加重,兼有胃脘胀闷,得嗳气则舒,苔薄腻,脉细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脘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胸痹。中医证型诊断:气滞心胸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胸部闷痛,伴有心悸、气短、自汗为主症,辨病为胸痹。现症见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胸闷遇情志不遂时加重,兼有胃脘胀闷,得嗳气则舒,苔薄腻,脉细弦,辨证为气滞心胸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中医病证鉴别: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方剂名称: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柴胡10g,枳壳6g,香附10g,陈皮6g,川芎6g,赤芍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5题:

    病例摘要:武某,女,30岁,已婚,农民。2013年2月17日初诊。患者性格内向,近来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现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癫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郁证。中医证型诊断:肝气郁结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为主症,辨病为郁证。现症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辨证为肝气郁结证。肝郁气滞,脾胃失和。中医病证鉴别:两者均与五志过极、七情内伤有关,临床表现都有心神失常症状。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如常人。而癫证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病程迁延,主要变现为精神错乱,失去自控能力,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方剂名称: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柴胡6g,香附9g,枳壳9g,陈皮10g,郁金10g,青皮9g,苏梗9g,合欢皮10g,川芎10g,芍药10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