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刘某,女性,6岁。2014年6月20日初诊。患儿平素喜食零食、甜食,近三月来食欲不振,食不知味,多食则胸闷脘痞,嗳气泛恶,大便2~3日一行,自服小儿化积口服液2盒,症状无明显缓解,遂来就诊。刻下症:不思饮食,食不知味,胸脘痞闷,大便2日未行。查体:T36.3℃,P80次/分,R25次/分,BP90/65mmHg。精神如常,指纹淡红。腹胀,心肺无异常。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有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10g/L。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鉴别诊断:请与结

题目

病例摘要:刘某,女性,6岁。2014年6月20日初诊。患儿平素喜食零食、甜食,近三月来食欲不振,食不知味,多食则胸闷脘痞,嗳气泛恶,大便2~3日一行,自服小儿化积口服液2盒,症状无明显缓解,遂来就诊。刻下症:不思饮食,食不知味,胸脘痞闷,大便2日未行。查体:T36.3℃,P80次/分,R25次/分,BP90/65mmHg。精神如常,指纹淡红。腹胀,心肺无异常。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有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10g/L。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鉴别诊断:请与结核病相鉴别。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脾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二者居于中焦,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运化转输。患儿因喂养不当,恣食零食、甜品,损伤脾胃,使脾运失健而致厌食。脾主运化,脾阳虚则运化失司,故纳差,胸脘痞闷,嗳气泛恶,腹胀。舌淡红,苔白腻,脉有力,指纹淡红也是脾运失健的征象。西医诊断依据:厌食以小儿较长时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主要特点,典型表现可以伴有腹胀、面色无华,血常规可见异常。该患儿近3个月来食欲不振,食不知味,腹胀。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10g/L,可以诊断为厌食。西医鉴别诊断:结核病:慢性起病,症状可不明显,或有长期不规则低热,食欲不振,消瘦,疲乏,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结核菌素或结核菌纯蛋白衍化物试验阳性。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厌食中医证候诊断:脾运失健证西医诊断:厌食症中医治法:调脾助运方剂: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苍术4.5g;陈皮6g;佩兰5g;藿香9g;半夏6g;枳壳6g;神曲6g;鸡内金6g;麦芽6g5剂,水煎服,每剂分早晚两次温热服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1)节制零食和甜食,少喝饮料。(2)饮食要规律,定时进餐,保证饮食卫生。(3)生活规律,睡眠充足,定时排便。(4)营养要全面,多吃粗粮杂粮和水果蔬菜。
更多“病例摘要:刘某,女性,6岁。2014年6月20日初诊。患儿平素喜食零食、甜食,近三月来食欲不振,食不知味, ”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69岁,已婚,干部。2012年9月7日初诊。患者平素喜食辛辣肥甘厚味,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食易饥,口渴,多尿。现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瘿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中消)。中医证型诊断:胃热炽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多食易饥,口渴,多尿为主症,辨病为消渴中消。现症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辨证为胃热炽盛证。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中医病证鉴别:两者都可见多食易饥,消瘦症状。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症状,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渴,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多饮、多尿、尿甜的症状。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剂名称:玉女煎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生石膏15g,知母5g,黄连6g,栀子5g,玄参6g,生地黄20g,麦冬6g,川牛膝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题:

    病例摘要:龚某,女,46岁,已婚,工程师。2014年12月2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冷饮,近3个月出现大便艰涩困难,2~3天一行,便前腹痛拘急,胀满拒按,伴有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肠结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便秘。中医证型诊断:冷秘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大便艰涩困难,2~3天一行,便前腹痛拘急,胀满拒按为主症,辨病为便秘。现症见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辨证为冷秘证。阴寒内盛,凝滞胃肠。中医病证鉴别:两者皆为大便秘结不通。但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艰行,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方剂名称:温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附子(先煎)6g,大黄(后下)15g,党参6g,干姜9g,甘草6g,当归9g,肉苁蓉3g,乌药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3题:

    患儿,女,6岁。近2个月来出现异食癖,喜食纸张,患儿缺乏的营养素是

    A:钙
    B:铁
    C:钠
    D:钾
    E:磷

    答案:B
    解析:

  • 第4题:

    病例摘要:程某,男,38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12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生冷,2天前出现呕吐清水痰涎。现症: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反胃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痰饮内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呕吐清水痰涎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饮内阻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但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未消化之宿食,呕吐量较多,吐后即感舒适。呕吐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往往吐无定时,或轻或重,吐出物为食物或痰涎清水,呕吐量或多或少。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方剂名称: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12g,生姜12g,茯苓12g,白术9g,甘草6g,桂枝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5题:

    患儿,4岁。平素喜食煎炸食品,近两月来不思进食,食少饮多,皮肤欠润,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花剥。治疗应首选

    A:增液汤
    B:沙参麦冬汤
    C:养胃增液汤
    D:养阴清肺汤
    E:增液承气汤

    答案:C
    解析:
    本例辨证为厌食脾胃阴虚证,养胃增液汤甘凉清润而不滋腻,适用于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