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1.急性期治疗(1)调整血压。(2)溶栓治疗。(3)抗凝治疗。(4)血液稀释疗法。(5)血管扩张药。(6)防治脑水肿。(7)抗血小板聚集药。(8)钙拮抗药。(9)脑代谢活化药。(10)中医药治疗。2.恢复期治疗:主要为康复治疗。
更多“脑梗死处理原则 ”相关问题
  • 第1题:

    脑梗死-缺血性脑梗死


    参考答案:【CT表现】1.急性期 指24h内脑梗死,CT检查可无阳性发现,平扫常见的重要表现如:①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等较大动脉某一段,由于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密度增高,称为动脉致密征;②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早期出现脑岛、最外囊和屏状核的灰白质界面丧失,即岛带征;③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24h后,CT表现为边界欠清的类三角形或扇形低密度区,密度可不均匀(图8-2)。低密度区的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灰质和白质同时受累。2.亚急性期 梗死区的密度进一步下降并趋向均匀,边界更加清晰。此期由于组织坏死和水肿达到高峰,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占位效应,表现为同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1周左右,皮质侧支循环建立,部分病例皮质变为等密度,低密度仅限于髓质,形状不规则。2~3周,梗死灶密度相对增高而成为等密度,称为"模糊效应",分辨不出来。这是因为脑水肿消失而吞噬细胞浸润,使组织密度增大,故CT平扫显示为等密度。3.慢性期 坏死组织清除形成囊腔,平扫可见边界较清楚的低密度区,达到脑脊液密度,灰质外层仍保持原来形态,其下方呈软化灶改变。梗死区邻近可见脑沟增宽,脑室、脑池扩大,继发性改变还可见中线结构向患侧移位。以上各期增强扫描,由于血脑屏障破坏、新生毛细血管和血液灌注过度导致脑梗死后的强化为脑回状、条状、环状或结节状强化,偶尔为均匀强化。

  • 第2题:

    施工安全隐患的处理原则包括冗余安全度处理原则、单项隐患综合处理原则以及()。

    A.全面处理原则
    B.直接隐患与间接隐患并治原则
    C.预防与减灾并重处理原则
    D.重点处理原则
    E.动态处理原则

    答案:B,C,D,E
    解析:
    2020新版教材P205页
    1.施工安全隐患处理原则(1)冗余安全度处理原则(2)单项隐患综合处理原则(3)直接隐患与间接隐患并治原则(4)预防与减灾并重处理原则(5)重点处理原则(6)动态处理原则

  • 第3题:

    施工安全隐患的处理原则包括冗余安全度处理原则、单项隐患综合处理原则以及(  )。

    A、全面处理原则
    B、直接隐患与间接隐患并治原则
    C、预防与减灾并重处理原则
    D、重点处理原则
    E、动态处理原则

    答案:B,C,D,E
    解析:
    2018新教材P205-206 1.施工安全隐患处理原则(1)冗余安全度处理原则(2)单项隐患综合处理原则(3)直接隐患与间接隐患并治原则(4)预防与减灾并重处理原则(5)重点处理原则(6)动态处理原则

  • 第4题:

    脑梗死治疗原则


    答案:
    解析:
    1.急性期治疗 要重视超早期和急性期的处理,总的原则是溶解血栓和脑保护治疗。
    2.一般治疗 包括卧床休息,调控血压,控制血糖,呼吸道和吞咽困难的处理等。
    3.关于溶栓 选择溶栓治疗的时机是影响疗效的关键。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n-PA)和尿激酶(UK)。给药方法包括静脉和动脉途径,动脉溶栓需在DSA监测下进行。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年龄18~75岁之问,发病6小时之内,瘫痪肢体肌力3级以下,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并取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溶栓治疗的禁忌证:有出血倾向的,近3个月有脑卒中,外伤和心肌梗死病史,近期有手术史的;有严重的内脏功能障碍的;CT显示出大片低密度病灶的;既往有出血性颅内病变的患者。溶栓治疗的并发症主要是脑梗死病灶继发性出血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
    4.抗凝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等。
    5.如发现颅内外血管狭窄,可择期性血管内支架植入或内膜剥脱术。
    6.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应尽早进行,康复期后继续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 第5题:

    施工安全隐患的处理原则包括冗余安全度处理原则、单项隐患综合处理原则以及( )等。

    A.全面处理原则
    B.直接隐患与间接隐患并治原则
    C.预防与减灾并重处理原则
    D.重点处理原则
    E.动态处理原则

    答案:B,C,D,E
    解析:
    施工安全隐患的处理原则包括冗余安全度处理原则、单项隐患综合处理原则以及直接隐患与间接隐患并治原则,预防与减灾并重处理原则,重点处理原则,动态处理原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