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钢瓶检验站位于某锻压有限公司内,全站共14名工人,主要任务是对回收的液化气罐进行检验和处理。作业程序是抽干罐内残液,对锈蚀程度进行检测。合格的进行除锈、抛光、喷漆。 2014年1月3日下午,厂区突然传来“轰轰”两声巨响,很快,钢瓶检验站厂房浓烟冲天,一片火光。正在上班的几名工人成了火球,“嗷嗷”叫着冲出厂区。他们或在地上打滚,或跳进厂区内水池,其状惨不忍睹。在车间工作的8名作业工人烧伤,其中2人伤势严重,其余工作人员全都受了伤。经分析,认定这起爆炸事故是由于储气罐气体泄漏,被作业的电火花引燃所致。为防止

题目
某钢瓶检验站位于某锻压有限公司内,全站共14名工人,主要任务是对回收的液化气罐进行检验和处理。作业程序是抽干罐内残液,对锈蚀程度进行检测。合格的进行除锈、抛光、喷漆。
2014年1月3日下午,厂区突然传来“轰轰”两声巨响,很快,钢瓶检验站厂房浓烟冲天,一片火光。正在上班的几名工人成了火球,“嗷嗷”叫着冲出厂区。他们或在地上打滚,或跳进厂区内水池,其状惨不忍睹。在车间工作的8名作业工人烧伤,其中2人伤势严重,其余工作人员全都受了伤。经分析,认定这起爆炸事故是由于储气罐气体泄漏,被作业的电火花引燃所致。为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该站拟重新选址后,着手编制事故应急预案。
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该事故类别为爆炸事故。该标准将爆炸事故分为(  )类别。

A.火药爆炸
B.瓦斯爆炸
C.锅炉爆炸
D.容器爆炸
E.火灾爆炸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A,B,C,D
解析: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将事故分为20类,涉及爆炸的分别是: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
更多“某钢瓶检验站位于某锻压有限公司内,全站共14名工人,主要任务是对回收的液化气罐进行检验和处理。作业程序是抽干罐内残液,对锈蚀程度进行检测。合格的进行除锈、抛光、喷漆。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钢瓶检验站位于某锻压有限公司内,全站共14名工人,主要任务是对回收的液化气罐进行检验和处理。作业程序是抽干罐内残液,对锈蚀程度进行检测。合格的进行除锈、抛光、喷漆。
    2014年1月3日下午,厂区突然传来“轰轰”两声巨响,很快,钢瓶检验站厂房浓烟冲天,一片火光。正在上班的几名工人成了火球,“嗷嗷”叫着冲出厂区。他们或在地上打滚,或跳进厂区内水池,其状惨不忍睹。在车间工作的8名作业工人烧伤,其中2人伤势严重,其余工作人员全都受了伤。经分析,认定这起爆炸事故是由于储气罐气体泄漏,被作业的电火花引燃所致。为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该站拟重新选址后,着手编制事故应急预案。
    该事故的发生,从事故致因理论来考虑,是因为存在危险有害因素。针对上述场景,(  )是产生危险有害因素的根本原因。

    A.能量、有害物质
    B.管理缺陷
    C.人员失误
    D.环境因素
    E.心理因素

    答案:D
    解析: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3个方面: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题中某钢瓶检验站本就涉及危险化学气体,且位于某锻压有限公司内,锻压公司内易产生火花,所以说环境因素是产生危险有害因素的根本原因。

  • 第2题:

    某钢瓶检验站位于某锻压有限公司内,全站共14名工人,主要任务是对回收的液化气罐进行检验和处理。作业程序是抽干罐内残液,对锈蚀程度进行检测。合格的进行除锈、抛光、喷漆。
    2014年1月3日下午,厂区突然传来“轰轰”两声巨响,很快,钢瓶检验站厂房浓烟冲天,一片火光。正在上班的几名工人成了火球,“嗷嗷”叫着冲出厂区。他们或在地上打滚,或跳进厂区内水池,其状惨不忍睹。在车间工作的8名作业工人烧伤,其中2人伤势严重,其余工作人员全都受了伤。经分析,认定这起爆炸事故是由于储气罐气体泄漏,被作业的电火花引燃所致。为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该站拟重新选址后,着手编制事故应急预案。
    事故应急救援的总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事故的后果,包括( )等。

    A.人员伤亡
    B.财产损失
    C.救援费用
    D.环境破坏
    E.应急救援措施

    答案:A,B,D
    解析:
    事故应急救援的总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事故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

  • 第3题:

    发现阀门有漏水、锈蚀等情形的,更换阀门密封垫,修理或者更换阀门,对锈蚀部位进行除锈处理。


    答案:对
    解析:
    发现阀门有漏水、锈蚀等情形的,更换阀门密封垫,修理或者更换阀门,对锈蚀部位进行除锈处理。

  • 第4题:

    修理厂对金属板件的锈蚀,通常进行()

    • A、抛光处理
    • B、打磨处理
    • C、喷砂处理
    • D、化学处理

    正确答案:B

  • 第5题:

    某钢瓶检测站站长指挥6名职工将一只400L的待检测环氧乙烷钢瓶滚到作业现场进行残液处理。将瓶阀门打开后未见余气和残液流出,就把阀门卸下,仍没有残液和余气流出,即将阀门重新装上并关好。再将环乙钢瓶底部的一只易熔塞座螺栓旋松后,即听到有“滋波”的漏气声,随后工人们都去干其他工作了。下午15:20左右,检测站作业现场环氧乙烷钢瓶突然发生爆炸。造成正在作业现场的4人受伤,经抢救无效有3人先后在6日内死亡。爆炸导致站内大部分厂房和围墙倒塌,并造成周围一部分民宅门窗玻璃不同程度损坏。试分析下列问题: 气瓶不得靠近热源,可燃性气体气瓶与明火的距离一般不得小于()m。

    • A、5m
    • B、8m
    • C、10m
    • D、12m

    正确答案:C

  • 第6题:

    充装前必须对钢瓶进行认真()的检查,确认()后,方可进行充装。严禁对不合格(包括外观检验和纯度检验等)的钢瓶进行充装。


    正确答案:详细;合格

  • 第7题:

    化学除锈指操作人员利用化学反应原理对锈蚀构件进行除锈处理。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重瓶通过检斤秤复验时,对()的钢瓶选出进行处理。

    • A、内部不合格
    • B、残液量超标的
    • C、气质不合格的
    • D、充装量超欠

    正确答案:D

  • 第9题:

    判断题
    化学除锈指操作人员利用化学反应原理对锈蚀构件进行除锈处理。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液化石油气钢瓶中的残液应定期()。
    A

    集中倒入下水道

    B

    送充装站回收

    C

    送检验站回收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某钢瓶检测站站长指挥6名职工将一只400L的待检测环氧乙烷钢瓶滚到作业现场进行残液处理。将瓶阀门打开后未见余气和残液流出,就把阀门卸下,仍没有残液和余气流出,即将阀门重新装上并关好。再将环乙钢瓶底部的一只易熔塞座螺栓旋松后,即听到有“滋波”的漏气声,随后工人们都去干其他工作了。下午15:20左右,检测站作业现场环氧乙烷钢瓶突然发生爆炸。造成正在作业现场的4人受伤,经抢救无效有3人先后在6日内死亡。爆炸导致站内大部分厂房和围墙倒塌,并造成周围一部分民宅门窗玻璃不同程度损坏。试分析下列问题: 禁止用热水解冻及明火烘烤,严禁用温度超过()的热源对气瓶加热。
    A

    40℃

    B

    50℃

    C

    60℃

    D

    70℃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重瓶通过检斤秤复验时,对()的钢瓶选出进行处理。
    A

    内部不合格

    B

    残液量超标的

    C

    气质不合格的

    D

    充装量超欠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某钢瓶检验站位于某锻压有限公司内,全站共14名工人,主要任务是对回收的液化气罐进行检验和处理。作业程序是抽干罐内残液,对锈蚀程度进行检测。合格的进行除锈、抛光、喷漆。
    2014年1月3日下午,厂区突然传来“轰轰”两声巨响,很快,钢瓶检验站厂房浓烟冲天,一片火光。正在上班的几名工人成了火球,“嗷嗷”叫着冲出厂区。他们或在地上打滚,或跳进厂区内水池,其状惨不忍睹。在车间工作的8名作业工人烧伤,其中2人伤势严重,其余工作人员全都受了伤。经分析,认定这起爆炸事故是由于储气罐气体泄漏,被作业的电火花引燃所致。为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该站拟重新选址后,着手编制事故应急预案。
    (  )是针对某种具体的、特定类型的紧急情况,例如危险物质泄漏、火灾、某一自然灾害等的应急而制定的。

    A.综合预案
    B.专项预案
    C.整体预案
    D.现场预案
    E.单项预案

    答案:B
    解析:
    专项预案是针对某种具体的、特定类型的紧急情况,如煤矿瓦斯爆炸、危险物质泄漏、火灾、某一自然灾害、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

  • 第14题:

    某钢瓶检验站位于某锻压有限公司内,全站共14名工人,主要任务是对回收的液化气罐进行检验和处理。作业程序是抽干罐内残液,对锈蚀程度进行检测。合格的进行除锈、抛光、喷漆。
    2014年1月3日下午,厂区突然传来“轰轰”两声巨响,很快,钢瓶检验站厂房浓烟冲天,一片火光。正在上班的几名工人成了火球,“嗷嗷”叫着冲出厂区。他们或在地上打滚,或跳进厂区内水池,其状惨不忍睹。在车间工作的8名作业工人烧伤,其中2人伤势严重,其余工作人员全都受了伤。经分析,认定这起爆炸事故是由于储气罐气体泄漏,被作业的电火花引燃所致。为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该站拟重新选址后,着手编制事故应急预案。
    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事故类别共分(  )。

    A.7种
    B.10种
    C.15种
    D.16种
    E.20种

    答案:E
    解析: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将事故分为20类,分别是: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 第15题:

    液化石油气钢瓶中的残液不准乱倒,应定期送交充装站或检验站统一回收处理。

    A

    B



  • 第16题:

    液化石油气钢瓶中的残液不准乱倒,应定期送交充装站或检验站统一回收处理。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某用户甲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该用户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它防倒罐装置,负责充装钢瓶的工人在充装液氯前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对欲充装的钢瓶进行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致使氯化石蜡倒灌入液氯钢瓶中,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爆炸,并导致周围相继钢瓶爆炸。该事故直接原因()

    • A、用户对钢瓶内的氯化石蜡说明,形成事故隐患
    • B、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前未按规定检查和清理,就进行充装作业
    • C、用户方的钢瓶缺少必要的防倒灌设施
    • D、属于特殊情况

    正确答案:A,B,C

  • 第18题:

    对油罐管线进行()是对管线进行维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目的是确保管线不被锈蚀。

    • A、清洁、除草、涂漆
    • B、降温、除锈、涂漆
    • C、加温、除锈、涂漆
    • D、清洁、除锈、涂漆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液化石油气钢瓶中的残液应定期()。

    • A、集中倒入下水道
    • B、送充装站回收
    • C、送检验站回收

    正确答案:A,B,C

  • 第20题:

    《液化石油气钢瓶定期检验与评定》(GB8334-2011)4.2.5规定,凡浓度高于()体积的钢瓶,应重新对瓶内残液和残气进行处理。

    • A、0.4%
    • B、1%
    • C、1.5%
    • D、3.2%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判断题
    在用承压设备焊接接头的检测必须清除锈蚀和污物后才能进行渗透检测。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某钢瓶检测站站长指挥6名职工将一只400L的待检测环氧乙烷钢瓶滚到作业现场进行残液处理。将瓶阀门打开后未见余气和残液流出,就把阀门卸下,仍没有残液和余气流出,即将阀门重新装上并关好。再将环乙钢瓶底部的一只易熔塞座螺栓旋松后,即听到有“滋波”的漏气声,随后工人们都去干其他工作了。下午15:20左右,检测站作业现场环氧乙烷钢瓶突然发生爆炸。造成正在作业现场的4人受伤,经抢救无效有3人先后在6日内死亡。爆炸导致站内大部分厂房和围墙倒塌,并造成周围一部分民宅门窗玻璃不同程度损坏。试分析下列问题: 高压气瓶的工作压力大于()。
    A

    3MPa

    B

    5MPa

    C

    8MPa

    D

    10MPa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液化石油气钢瓶中的残液不准乱倒,应定期送交充装站或检验站统一回收处理。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