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用机器操纵机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的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并且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这种看法正确么,为什么?

题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用机器操纵机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的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并且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这种看法正确么,为什么?


相似考题
更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 ”相关问题
  • 第1题: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生产自动化的土要表现: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
    请回答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材枓中的这些情况,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你如何评析这些观点?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离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阶级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 第2题:

    3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除了较高的生产效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

    A.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

    B.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

    C.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D.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 第3题:

    1、第三次技术革命带来的劳动变革实现了劳动生产方式的

    A.机械化

    B.自动化

    C.信息化

    D.智能化


    1、这次技术革命进一步形成了基于理论先导的科学性革命。2、这次技术革命形成了以传输技术为先导、以控制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技术体系,揭开了崭新的原子能时代,计算机时代和空间时代的序幕。3、这次技术革命与科学社会化、科学技术一体化,产业化。

  • 第4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除了较高的生产效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 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

    A.资本主义技术构成的提高

    B.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

    C.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D.资本主义物质构成的提高


    美国

  • 第5题:

    14、人类社会经历了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时期的产物是()。

    A.文字

    B.印刷术

    C.电话

    D.计算机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