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课堂问题行为可以分为()。
A.人格型问题行为和行为型问题行为
B.内向性问题行为和外向性问题行为
C.教师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和师生共有的问题
D.暂时性问题行为和长期性问题行为
E.获得注意、寻求权力、寻求刺激和表现无能问题行为
F.情绪型和人格型问题行为
第1题:
简述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第2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3题:
分析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时,工作程序包括确定求助者有无( )。
(A)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B)快感缺失的行为表现
(C)不良的归因倾向问题
(D)抑郁倾向的早期行为
《二级技能》P42
第4题:
第5题:
以下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第6题:
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
第7题:
课堂管理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行为、课堂的环境研究、课堂秩序研究、()。
第8题:
课堂问题行为按照严重程度可分为严重破坏性行为、中等程度的问题行为和()。
第9题:
第10题:
教室的布置
教师的行为表现
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座位的分配
第11题:
轻微问题行为
别学生的问题行为
群体学生的问题行为
第12题:
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教师方面的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都可归结为学生方面的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只出现在“差生”身上,“优生”是不会出现的
当学生试图通过一定的方式吸引教师的注意时,教师应当立即关注学生、满足学生
第13题:
A.学生作品
B.口头
C.书面
D.他人的评价
第14题:
A.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
B.能观察到的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
C.行为表现的公认的准则
D.学生内显的行为表现
第15题:
第16题:
中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哪些?请联系实际阐述对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方法。
一、造成学生课堂行为问题有来自个体的原因,也有来自环境的原因。从个体原因分析,有性格、生理和态度与动机的原因。从环境因素分析,有来自教师的行为、家庭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社会传媒的不良影响等方面的原因。
二、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策略:
1、教师“中止授课”的策略:应明确、坚持,而不应是粗暴的或带威胁性的;应准确地表明哪个学生在受责备,并应强调所要求的正确行为,不应强调出现的消极方面;应有一个中心任务(要做什么),而不应把重点放在不允许的行为上(行为中不受欢迎的东西);应避免采取生硬、不冷静的中止授课行为;可以审慎地利用“和风细雨的效果”,意即教师最初的中止行为仅针对某个学生,但能使全班学生受到教育;应简单地提示学生自我约束作为其中止行为的目的。
2、教师对课堂行为问题的分析评估策略:程序、持续时间、频率、背境情况、联系、普遍性、正常性、对其他人的影响,考虑了上述八条后,教师就能相应地采取措施,以作出更明智的决定。
3、利用同辈集体的资源:教师帮助班级集体确立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规范,是纠正课堂行为问题的重要策略。
略
第17题:
课堂问题行为按照出现问题行为的主体数量,可分为个别学生的问题行为、群体学生的问题行为和()。
第18题: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可以划分为( )
第19题:
引起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都有哪些?
第20题:
第21题:
某学生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交头接耳,此学生是问题行为的学生
问题行为是直接指向他人和环境的不良行为
问题行为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课堂、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教师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使用惩罚
第22题:
课堂问题行为研究
教材问题研究
课堂规则研究
师生关系研究
第23题:
全班学生的问题行为
中等程度问题行为
严重破坏性行为
第24题:
课堂问题行为研究
教材问题研究
课堂规则研究
师生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