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外国的一个教育家说过“要认识学生,要学习学生”,对这种说法你如何看?
第2题:
● 某学校学生、教师和课程实体对应的关系模式如下,
学生(学生号,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电话)
课程(课程号,课程名)
教师(职工号,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电话)
如果一个学生可以选修多门课程,一门课程可以有多个学生选修;一个教师只能讲授一门课程,但一门课程可以有多个教师讲授。由于学生和课程之间是一个 (16) 的联系,所以 (17) 。又由于教师和课程之间是一个 (18) 的联系,所以 (19) 。
(16)
A. 1对1
B. 1对多
C. 多对1
D. 多对多
(17)
A. 不需要增加一个新的关系模式
B. 不需要增加一个新的关系模式,只需要将1端的码插入多端
C. 需要增加一个新的选课关系模式,该模式的主键应该为课程号
D. 需要增加一个新的选课关系模式,该模式的主键应该为课程号和学生号
(18)
A. 1对1
B. 1对多
C. 多对1
D. 多对多
(19)
A. 不需要增加一个新的关系模式,只需要将职工号插入课程关系模式
B. 不需要增加一个新的关系模式,只需要将课程号插入教师关系模式
C. 需要增加一个新的选课关系模式,该模式的主键应该为课程号
D. 需要增加一个新的选课关系模式,该模式的主键应该为课程号和教师号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外国的一个教育家说:“要认识学生,要学习学生”,对这种说法你如何看?
第6题:
采取一个模式,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这从根本上说是对教育上的( )的关系及其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所致。
第7题:
对于关系模型与关系模式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8题:
采取一个模式,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这根本上是对教育上的()的关系及其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所致。
第9题:
对
错
第10题:
自然性与社会性
受动性与能动性
共性与个体
方向性与现实性
第11题:
自然性与社会性
受动性与能动性
共性与个性
方向性与现实性
第12题:
缺乏教育艺术
缺乏教育耐心
缺乏教育智慧
缺乏教育目标
第13题:
● 某学校学生、教师和课程实体对应的关系模式如下:
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电话)
课程(课程号,课程名)
教师(职工号,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电话)
如果一个学生可以选修多门课程,一门课程可以有多个学生选修;一个教师只能讲授一门课程,但一门课程可以有多个教师讲授。由于学生和课程之间是一个 (51) 的联系所以 (52) 。又由于教师和课程之间是一个 (53) 的联系,所以 (54) 。
(51)
A. 1对1
B. 1对多
C. 多对1
D. 多对多
(52)
A. 不需要增加一个新的关系模式
B. 不需要增加一个新的关系模式,只需要将1端的码插入多端
C. 需要增加一个新的选课关系模式,该模式的主键应该为课程号
D. 需要增加一个新的选课关系模式,该模式的主键应该为课程号和学号
(53)
A. 1对1
B. 1对多
C. 多对1
D. 多对多
(54)
A. 不需要增加一个新的关系模式,只需要将职工号插入课程关系模式
B. 不需要增加一个新的关系模式,只需要将课程号插入教师关系模式
C. 需要增加一个新的选课关系模式,该模式的主键应该为课程号
D. 需要增加一个新的选课关系模式,该模式的主键应该为课程号和教师号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学生观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态度,主要包括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权利、地位及其发展规律的看法。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采取何种态度与方法的出发点和依据。
第17题:
关于关系和关系模式之间联系正确的叙述是()。
第18题:
教育最根本的一个前提是()。
第19题:
简述判断对关系模式的一个分解是否与原关系模式等价的标准。
第20题:
一个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价值认识,必须符合()。
第21题:
挣钱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当官
出名
第22题:
第23题:
对
错
第24题:
一个关系模式可以对应多个关系
一个关系可以对应多个关系模式
一个关系只能对应一个关系模式
关系是关系模式在某一时刻的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