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有人把“家父”说成“我家父”,把“舍弟”用于指称对方,说成“你舍弟”,把自己的家说成“我府上”,这些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不对。“家父”本身就是指自己的父亲,无需再加“我”。“舍弟”是指自己的弟弟,不能说“你舍弟”。“府上”是指对方家, 不能说“我府上”。
略
第2题:
幼儿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了,这属于()。
第3题:
人们在说话时节,常把[toufu] ()说成[touf],这种音变现象叫做()。
第4题:
为了让幼儿更好容易理解语言,与幼儿交流时教师要模仿幼儿常用的词语,如把“小狗”说成“小狗狗”、把“一根线”说成“线线”等。
第5题:
3~5岁幼儿常出现“造词现象”,如将“粉红”说成“小红”,把“灰色”说成“小黑”,这是幼儿()的表现。
第6题:
第7题:
命名困难
错语
刻板言语
言语的持续现象
模仿言语
第8题:
幼儿词汇贫乏,词义掌握不确切
幼儿的词汇量在不断增加
幼儿的智力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增强
第9题:
早期创造才能
词汇过度泛化
不能准确区分颜色
词汇贫乏,词意掌握不准确
第10题:
新锐语言
模糊语言
含糊语言
灵活语言
第11题:
第12题:
幼儿词汇贫乏,词义掌握不确切
幼儿的词汇量在不断增加,
幼儿的智力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增强
第13题:
人们在说话时,常常把[t‘oufu](豆腐)说成[t‘ouf],这种音变现象叫做()。
脱落
略
第14题:
老师要求幼儿说出刚呈现的卡片上有几只小鸡,而幼儿则回答小鸡是黄颜色的,这是一种()。
第15题:
在给失语症患者做言语能力评估时,患者常把"被子"说成"床单",把"铅笔"说成"钢笔",这种现象称为()
第16题:
某些情况通报的写作中,有时出于对行文对象的尊重,也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态度的严肃认真,我们有时把"贫困"说成"低收入",把"政治问题"说成"热点问题",把"失业"说成"下岗待业"。这实际上使用的是()
第17题:
幼儿强迫症
内心孤独
无意说谎
梦游
第18题:
幼儿词汇贫乏,词义掌握不确切
幼儿的词汇量在不断增加
幼儿的智力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增强
第19题:
感觉的对比现象
幼儿的说谎想象
偶发记忆现象
记忆更精确的现象
第20题:
第21题:
看图说话时,有的幼儿能说出图上没有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幼儿把音阶想象成“走楼梯”,从而理解音阶
幼儿常常自己造词出现“造词现象”
绘画时,有的幼儿把太阳画成绿色
第22题:
第23题:
广府方言的说法
潮汕方言的说法
客家方言的说法
雷州话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