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1)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2)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3)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4)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5)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6)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更多“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正确答案:(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 第2题:

    简述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答案:
    解析:
    (1)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2)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3)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4)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5)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6)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 第3题:

    下列关于小学生教育具体任务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教师无需培养学生学习的正确姿势
    B.教师暂时无需培养学生自我意识
    C.要培养学生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
    D.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可以等他们长大后在培养。

    答案:C
    解析:
    小学生的教育包括全面发展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学习的正确姿势属于智育的内容: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属于德育的内容。

  • 第4题:

    小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小学教学应提供给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和劳动教育。《教育规划纲要》把坚持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战略主题的重要内容。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 发展的统一。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 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要求为: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 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 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 辨是非的能力。
    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 素的教育。要求为: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 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 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要求为: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 惯;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具有健康的身体。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 明素养。要求为: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要求为:初步 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 第5题:

    回答教学的含义,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教与学等的关系。


    答案:
    解析: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和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而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1)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要掌握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之间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因而要防止忽视学生主动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2)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能力是成分复杂的集合,下面以智力为例说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性。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3)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学是由教与学两种活动构成的。单一的教师的教或者学生的学,都不能称之为教学。但一方面,教与学又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另一方面教与学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两者共同构成教学过程。“教”不能离开“学”,离开了“学”的“教”就如同无的放矢,毫无意义。

  • 第6题:

    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正确答案: (1)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3)启发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4)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 第7题: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提供学习指导时,教师无论如何都不能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能力的培养(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正确答案: ⑴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变“灌输式”的教为“启发式的”教。
    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⑷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⑸注重早期家庭教育

  • 第9题: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


    正确答案: (1)培养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3)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接纳(4)提高情商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宽以待人(5)有针对性的进行不良情感情绪的调适

  • 第10题:

    问答题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正确答案: (1)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2)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
    (3)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教学;
    (4)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指导;
    (5)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正确答案: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语言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提供学习指导时,教师无论如何都不能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正确答案:
    (1)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2)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3)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教学;(4)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指导;(5)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 第14题:

    下列关于小学教育具体任务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正确姿势
    B.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C.婴培养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
    D.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可以等他们长大后再培养

    答案:D
    解析:

  • 第15题:

    教师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答案:
    解析:
    (1)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2)教师要敢想敢做,不断探索;
    (3)学校要为教师的教育创新提供条件。

  • 第16题:

    简述教师培养学生的能力的策略。


    答案:
    解析:
    (1)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2)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3)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4)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5)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6)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 第17题: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正确答案: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语言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 第18题: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正确答案: (1)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2)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
    (3)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教学;
    (4)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指导;
    (5)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 第19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正确答案: (1)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的各个过程中。
    (2)把推理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程中的各个领域。
    (3)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要注意层次性和差异性。

  • 第20题:

    教师如何训练学生以培养正确归因观


    正确答案: 教师训练学生的步骤如下:
    1.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
    2.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功体验
    3.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归因
    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 第21题:

    如何提高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能力。


    正确答案: 教师与学生交往能力直接影响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交往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关注。这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包括三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2)尊重。尊重他人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得到他人的尊重,教师只有接受了学生与自己在人格上平等这一正确观念,才能自觉地、自然地尊重学生。
    (3)信任。对学生的信任是教师提高和学生交往能力的关键。首先,要相信学生具备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提供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其次,要相信学生具有处理好各种关系的能力。教师只有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才能在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桥梁。

  • 第22题:

    问答题
    教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正确答案: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指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措施,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并将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远的总的目标;另一种是特定的目标,即近期的具体的学习目标。
    ①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确定总的学习目标。②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近期的具体的学习目标。
    (2)适当开展学习竞赛
    ①竞赛内容不要单一化。②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竞赛题目的难易程度。③竞赛的要求必须具体、合理。④在竞赛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⑤可以按照能力的高、中、低分组竞赛,使每个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⑥竞赛活动要适量。⑦竞赛要与评比、奖励相结合。
    (3)创设“问题情境”,启发积极思维
    ①创设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②创设问题情境是通过“设疑”引起认知矛盾的方法。
    (4)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①要对学生多作肯定的评价。②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方法是教学材料难易要适当,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

    正确答案: 发挥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