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小学生的观察常注意一些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低年级学生还缺乏观察兴趣和系统性;2.小学生的记忆以形象记忆为主,逻辑记忆较为发展;3.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注意的稳定性较差;4.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5.小学生的情感的倾向性、深度、稳定性及效能各方面产生了变化,但道德 感较模糊;6.自我意识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水平还很低。
更多“试述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相关问题
  • 第1题:

    举例说明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好问、好学。
    5~6岁儿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他们喜欢探索,还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想知道为什么收音机能说话,电视机里那些人躲在哪里。5~6岁儿童喜欢学习。他们喜欢动脑筋,做算术题、编故事、编谜语、下棋等等,都是他们喜欢的活动。每当学到一些新知识或解答一些智力活动问题时,他们会感到很满足。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
    5~6岁儿童已经能够根据概念分类,如能将物体图片按照交通工具、家具、水果等概念分类;在日常生活中喜欢运用已经学会的一些概念,如能发现生活环境中的“三角形”;对因果关系有所理解,懂得物体沉浮的原因等。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5~6岁儿童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如在观察活动中能学会按一定的方向或路线观察;在注意活动中,能采取各种方法使自己不分散注意;能用默默地跟着念、复述等方式帮助记忆。
    (4)个性初具雏形。
    5~6岁儿童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兴趣,如有的爱玩球,有的爱看书;情绪也变得比较稳定、不那么外露。

  • 第2题:

    试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正确答案: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等。
    (1)遗传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正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材质,正常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它规定了每个儿童心理不同发展的可能性。
    (2)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指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环境使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遗传素质仅仅是物质前提。没有环境的影响,心理发展不会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首先,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的水平;其次,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活动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再次,具体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幼儿个别差异的最重要条件。影响幼儿比较多的具体环境主要有家庭、幼儿园、社会托幼机构和电视等各种媒体。

  • 第3题:

    5~6岁儿童心理发展有哪些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5~6岁属于幼儿晚期,这一时期幼儿主要表现为以下心理特点:
    (1)好学、好问;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3)个性初具雏形;
    (4)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 第4题:

    单选题
    协调性是()。
    A

    幼儿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B

    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C

    少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D

    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论述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 根据我国现代心理学对个体发展的年龄阶段的划分,儿童期是指从6、7岁到11、12岁的年龄阶段,也就是小学阶段。这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发展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童年期的儿童骨骼增长较快,但骨化尚未完成,因此,小学生的骨骼富于弹性,但不坚硬,易弯曲变形。尤其是脊椎的软骨成分丰富,骨盆骨化尚未完成。童年期儿童肌肉含水分相对较多,含蛋白质、脂肪、糖和无机盐较少,富有弹性,而肌力较弱,容易疲劳,但恢复快。大肌肉、上肢肌发育较早,小肌肉与下肢肌发育较迟。小学生心肌纤维较细,心脏功能较差。
    (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观察。儿童的观察常注意一些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教师应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②注意。儿童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其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
    ③记忆。儿童年龄越小,识记具体的知识、事件、人物、对象、事实要比识记定义、解释、描写等好一些,并且记得巩固些。他们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对低年级儿童而言,直观形象记忆、逻辑记忆较为发展,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并使记忆系统化。
    ④思维。儿童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其思维缺乏自觉性、灵活性,在概念获得方面尚有困难,因为概念的形成需要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
    ⑤情感。儿童入学后,学校不断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情感的倾向性、深度、稳定性及效能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小学生的道德感是比较模糊的,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物的好坏,而且小学生的理智感大多是和具体事物相联系的。
    ⑥自我意识。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教师与父母对儿童活动的及时评价以及言行的潜移默化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有重大作用。
    (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①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低年级小学生对学习的价值不甚了解,对学习和游戏也难以分得很清楚。教师应尽快让学生习惯于新的生活制度,使儿童认识到学习不完全是游戏,而是一次认真的工作,学习能知道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②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对小学生而言,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所以,他们对老师怎样对待他,对他的学习有什么反应十分敏感。分数,带有教师的评价,所以,学生很快就了解到分数的作用,取得高分就成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③学习兴趣与习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点安排教学过程。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④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重视学习的结果。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常常和自己对成绩的满足感的体验联系在一起。这种满足感是伴随着教师的称赞、夸奖而增强的。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多鼓励,这对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非常重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协调性是()。

    A幼儿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B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C少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D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B

  • 第7题: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一、新生儿期(0~1月)
    人生第一年: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婴儿期或乳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3.认识世界的开始。
    4.人际交往的开端。
    (二)婴儿早期(1~6月)
    这段时间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听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
    1.视觉、听觉迅速发展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3.主动招人。
    4.开始认生。
    (三)婴儿晚期(6~12月)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3.言语开始萌芽。
    4.依恋关系发展。
    二、先学前期(1~3岁)
    1.学会直立行走。
    2.使用工具。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学前初期的年龄特征:
    1.生活范围扩大。
    学前初期是3—4岁的孩子,也就是幼儿园小班年龄的孩子。具备了扩大生活活动范围的条件。首先,幼儿的身体比以前更加结实、健壮,身高、体重明显增加,活动精力充沛。其次动作的发展也比较自如,能够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此外语言能力也基本发展起来,能向别人表示要求和愿望,与人进行初步的交流活动。
    2.认识依靠行动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是先想好了再做。
    3.情绪作用大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3—4岁的幼儿情绪作用更大,往往因为一件小事而哭闹。
    4.爱模仿
    3—4岁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大。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主要是通过模仿他人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的。
    学前中期(4—5岁)幼儿的年龄特点:
    1.活泼好动
    这个时期的幼儿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新鲜,总是摸摸这,看看那,动作灵活,思维活跃,但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
    2.具体形象思维
    这时候的孩子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很形象很具体的。
    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
    在这个时期的幼儿已经能够在一日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活动规则。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确定游戏主题。
    学前晚期(5—6岁)幼儿年龄特征:
    1.好学好问
    这一时期的幼儿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好奇心比以前更强,他们不再满足与了解表面现象,而是想要知道事物的原因。
    2.抽象逻辑思维还是萌芽
    5—6岁幼儿的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3.开始掌握认识方法
    幼儿出现有意的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里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开始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和有意记忆。
    4.个性初具雏形
    开始有了比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再那么外露。看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 第8题: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A、观察
    • B、注意
    • C、记忆
    • D、思维
    • E、情感

    正确答案:A,B,C,D,E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 4~5岁是幼儿中期,也是幼儿园的中班年龄。4~5岁幼儿的心理较3~4岁有很大的发展,主要特征如下:
    (1)活泼好动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这一特点在幼儿中期表现尤为突出。4~5岁的幼儿总是处于不停的活动中,他们明显地比3~4岁孩子能动、能说、能跑。幼儿中期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新鲜,总是摸摸这儿,看看那,动作灵活,思维活跃。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表现为活动积极性极高,时刻处于活动状态,不知疲倦,让老师觉得“不好带”。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更能表现出童趣。
    (2)思维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在幼儿中期表现最为典型。这时期的孩子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很形象的和很具体的。
    (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
    4~5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则。在进行集体活动时,能初步遵守集体活动规则。在游戏中,他们已能理解一些游戏规则,与他人合作游戏时,初步能遵守游戏规则,在一定的要求下能做到不破坏游戏规则。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合作游戏的开展和游戏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4~5岁的幼儿比起小班幼儿来说更会玩了。4岁左右是幼儿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不但爱玩而且也会玩。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确定游戏主题。因此,中班幼儿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目标都可以在幼儿的参与下共同制定。一旦定下来,他们能够自己分工,安排角色。
    由于幼儿中期能够遵守一定的规则,所以这个时期幼儿的合作水平也开始提高。他们在共同的游戏中逐渐开始结成一定的同伴关系,初步学习与他人相处,幼儿的社会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A

    观察

    B

    注意

    C

    记忆

    D

    思维

    E

    情感


    正确答案: B,E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