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1中,项目部的做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提出正确的处理办法。

题目

事件1中,项目部的做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提出正确的处理办法。


相似考题

1.(五)背景资料某公路工程所需的主要建材有路基土方填料、砂石材料、水泥、沥青材料、沥青混合料和钢材等。所有材料均由项目部自己采购和组织运输。项目部材料采购部门拟按工程量清单→材料供应计划→材料用量计划→材料用款计划→材料采购计划的顺序进行材料计划管理,并对几种材料的主要工程指标及工程特性提出了如下要求(摘要):(1)对于碎石提出了可松散性要求。(2)为区分砂的粗细度,提出了砂的平均密度和湿度要求。(3)对于水泥,提出了针入度的要求。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有关部门通过资料分析,发现混凝土工程的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增加较多,主要原因是砂、碎石材料成本的增加。但有关资料表明,砂、碎石的购入原价与施工预算时的价格一致。在工程施工中还发生了如下事件:事件1:水泥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了蜂窝、麻面,项目都认为并未影响结构,因此未做任何处理。事件2:在满堂支架桥梁施工中,发生了支架垮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万元。项目部在事后的第5天向上级公司进行了汇报。事件3:在路基施工放样时,由于工期紧,项目部新购了一台全站仪后立即投入使用,并将一台超过规定周检确认时间间隔的仪器也投入使用,使路基工程按时完工。问题1.背景中的材料计划管理程序是否合理?说明理由。2.逐条判断对材料工程指标及工程特性要求是否合理?说明理由。3.从“价差”方面分析材料成本增加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通过物耗管理控制成本的方法。4.事件1中,项目部的做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提出正确的处理办法。5.按公路工程质量事故的分类标准,事件2中所述事故属于何种质量事故?项目部处理方式是否恰当?说明理由。6.分析事件3中存在的仪器管理问题,并提出正确的处理方法。

更多“事件1中,项目部的做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提出正确的处理办法。 ”相关问题
  • 第1题:

    监理工程师的做法是否正确?按质量事故处理程序,项目部对该质量事故应 如何**?


    正确答案:
    正确。(1分)  项目部应尽快写出质量事故调查报告;(1分)进行质量事故产生原因的分析;(1分)制定处理方案;(1分)写出事故处理报告。(1分)

  • 第2题:

    1.背景材料:某公路工程所需的主要建材有路基土方填料、砂石材料、水泥、沥青材料、沥青混合料和钢材等。所有材料均由项目部自己采购和组织运输。项目部材料采购部门拟按工程量清单→材料供应计划→材料用量计划→材料用款计划→材料采购计划的顺序进行材料计划管理,并对几种材料的主要工程指标及工程特性提出了如下要求(摘要):
    (1)对于碎石提出了可松散性要求。
    (2)为区分砂的粗细度,提出了砂的平均密度和湿度要求。
    (3)对于水泥,提出了针入度的要求。
    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有关部门通过资料分析,发现混凝土工程的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增加较多,主要原因是砂、碎石材料成本的增加。但有关资料表明,砂、碎石的购入原价与施工预算时的价格一致。
    在工程施工中还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1:水泥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了蜂窝、麻面,项目部认为并未影响结构,因此未做任何处理。
    事件2:在路基施工放样时,由于工期紧,项目部新购了一台全站仪后立即投入使用,
    并将一台超过规定周检确认时间间隔的仪器也投入使用,使路基工程按时完工。
    2.问题:
    (1)背景材料中的材料计划管理程序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2)逐条判断对材料工程指标及工程特性要求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3)从“价差”方面分析材料成本增加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通过物耗管理控制成本的
    方法。
    (4)事件1 中,项目部的做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提出正确的处理办法。
    (5)分析事件2 中存在的仪器管理问题,并提出正确的处理方法。


    答案:
    解析:
    (1)不合理。应按工程量清单→材料需用量计划→材料供应计划→材料采购计划→材料用款计划。
    (2)第(1)条不合理。因为碎石应提出强度和耐磨性要求。
    第(2)条不合理。因为应采用细度模数和平均粒径区分砂的粗细度。
    第(3)条不合理。因为水泥应提出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要求。
    (3)因为材料原价未变,所以从“价差”分析,材料成本增加可能是因为运杂费、场外运输损耗率、采购及保管费的增加而引起。物耗管理的办法有:量差控制、量差考核和推行限额领料制度。
    (4)不正确。应采用整修的办法进行处理。
    (5)新购仪器在使用前应到国家法定计量技术检定机构检定,而不能直接使用。当仪器超过了规定的周检确认时间间隔而未检定,则视为不合格,必须停止使用,隔离存放,并做明显标记,须再次检定确认合格,并经项目技术部门主管验证签认后,方可使用。

  • 第3题:

    A公司承建某供热管道工程,项目总工程师主持编制了项目的质量计划,把管道焊接和防腐工艺作为重点工序来控制,施工前由专业工程师进行技术交底。沟槽开挖后发现在桩号0+859~1+126位置的槽底地基土质与勘察报告不相符,有厚约1m的旧河道淤泥层,经请示现场监理后,项目部组织人员和机械挖除淤泥、回填黏土、分层压实。管网安装的补偿器和闸门等管件由建设方材料库供应,项目部组织车辆运到施工现场,经材料员和驻地监理对规格、型号、数量进行清点,核对厂家提供的合格证明资料。质量员检查安装质量时,发现某型号波纹管补偿器预留伸缩量不符合安装标准,需拆卸重新安装调整。项目部在自行验收合格后,邀请有关单位进行工程竣工预验收。
    2.问题
    (1)地基处理程序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写出正确做法。
    (2)对管件的进场检查程序是否妥当,如不妥,写出检验程序要求。(3)对检查中发现的安装问题应如何处理如何验证
    (4)项目部编制质量计划的做法是否正确,写出正确做法。
    (5)项目部的工程竣工预验收做法是否正确应如何组织


    答案:
    解析:
    (5)(1)不正确。沟槽地基土质与勘察报告不相符时,仅请示现场监理就自行处理是不对的。正确做法:应由建设方组织有关方确认基础土质和承载能力,由设计人提出处理意见,按规定办理有关洽商变更手续。施工方按照设计要求和技术规范进行处理。
    (2)不妥。检验程序:对建设方供应(简称甲供)的补偿器、阀门等管件,施工方和监理工程师应对建设方的供应管件进行入场检验和复验,重要阀门应送到工程所在地有资质的检测方进行检验,取得合格证书。
    (3)对检查中发现的安装质量问题,应由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判定不合格程度,制定纠正措施。实施纠正措施的结果应由技术负责人验证并记录。
    (4)不正确。正确做法:1)质量保证计划应由项目负责人(经理)主持编制,项目总工程师、施工生产负责人应按企业规定和项目部分工负责编制。2)确定焊接和防腐工程为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应编制作业指导书,焊接工序在编制作业指导书前还应进行工艺评定。3)施工前由项目负责人向全体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5)预验收程序不正确。施工方自行验收合格后,应由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等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竣工预验收。

  • 第4题:


    背景中的材料计划管理程序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逐条判断对材料工程指标及工程特性要求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从“价差”方面分析材料成本增加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通过物耗管理控制成本的方法。
    项目部的做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提出正确的处理办法。
    按公路工程质量事故的分类标准,所述事故属于何种质量事故?项目部处理方式 是否恰当?说明理由。
    分析存在的仪器管理问题,并提出正确的处理方法。


    答案:
    解析:

    2.第(1)条不合理。理由:碎石应提出强度和耐 磨性要求。
    第(2)条不合理。理由:应采用细度模数和平均 粒径区分砂的粗细度。
    第(3)条不合理。理由:水泥应提出化学性质、物 理性质(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要求。
    3.因为材料原价未变,所以从“价差”分析,材料 成本增加可能是因为运杂费、场外运输损耗率、采购 及保管费的增加而引起。
    物耗管理的办法有:量差控制(或节约降耗、控制 物耗),量差考核,推行限额领料制度。
    4.不正确。应采用整修的办法进行处理。
    5.属于三级一般质量事故(或一般质量事故)。
    项目部的处理不妥当。理由:应在3天内书面报 告质量监督站,同时报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建设单位、 监理单位和省级质量监督站。
    6.新购仪器在使用前应到国家法定计量技术检 定机构检定,而不能直接使用;当仪器超过了规定的 周检确认时间间隔而未检定,则视为不合格,必须停止使用,隔离存放,并做明显标记,须再次检定确认合 格,并经项目技术部门主管验证签认后,方可使用。



  • 第5题:

    背景资料
    某市政公司承建一道路新建公司,该工程路面采用新型的透水型沥青路面及稀浆封层设计, 并根据要求,对该项目进行报监。
    事件一:由于该工程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故施工单位在相关材料进场时,向供货单位 索要了产品合格证及检验报告的复印件以作工程资料用。
    事件二:由于不熟悉该新工艺施工技术,故制订了项目管理级的报告,以便采取应急措施时使用。
    事件三:由于该工程有分包项目,故分包单位将所有工程施工管理文件及质量合格文件送给总包单位,由总包单位签字保存。
    事件四:在工程竣工后,整理施工管理文件时,发现一由注册建造师盖章的文件有明显错误需要修改,但该注册建造师正出差在外,无法进行修改,就由该公司上级主管技术的负责人 进行了修改。
    事件五:竣工后,建设单位请当地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对施工技术文件进行验收及存档。


    1.事件一中关于材料的资料做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简述正确的做法。
    2.事件二的做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3.事件三及事件四中的做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简述正确的做法。
    4.简述关于施工技术文件的验收及存档程序。


    答案:
    解析:
    1.不正确。正确做法:合格证书、检(试)验报告为复印件的必须加盖供货单位印章方为 有效,并注明使用工程名称、规格、数量、进场日期、经办人签名及原件存放地点。凡使用新 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有法定单位鉴定证明和生产许可证。产品要有质量标准、 使用说明和工艺要求。使用前应按其质量标准进行检(试)验。
    2.不正确。正确做法:应该制订业务管理级的进度报告。业务管理级的进度报告是就某个 重点部位或重点问题为对象编写的报告,供项目管理者及各业务部门为其采取应急措施而使 用的。
    3.不正确。事件三中分包工程施工管理文件应当由分包企业注册建造师签章分包企业签 署质量合格的文件上,必须由担任总包项目负责人的注册建造师签章。
    正确做法:修改注册建造师签字并加盖执业印章的工程施工管理文件,应当征得所在企业 同意后,由注册建造师本人进行修改,注册建造师本人不能进行修改的,应当由企业指定同等资格条件的注册建造师修改,并由其签字,加盖执业印章。
    4.建设单位在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前,应提请当地的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对施工技术文件进行 预验收,验收不合格不得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在收到施工技术文件7个工作 日内提出验收意见,7个工作日内不提出验收意见的,视为同意。建设单位应在工程竣工验收 后3个月内报送当地城建档案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