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精神助产术      2.理念(柏拉图)    3.回忆说      4.通种论(柏拉图)       5.实体(亚里士多德)    二、简答题 1.简述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这一命题的意义。 2.简述柏拉图“理想国”的观念。

题目

一、名词解释   1.精神助产术      2.理念(柏拉图)    3.回忆说      4.通种论(柏拉图)       5.实体(亚里士多德)    二、简答题 1.简述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这一命题的意义。 2.简述柏拉图“理想国”的观念。


相似考题
更多“一、名词解释   1.精神助产术      2.理念(柏拉图)    3.回忆说      4.通种论(柏拉图)       5.实体(亚里士多德)    二、简答题 1.简述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这一命题的意义。 2.简述柏拉图“理想国”的观念。”相关问题
  • 第1题:

    “美德是一种技艺”出自:()

    • A、柏拉图
    • B、色诺芬
    • C、亚里士多德
    • D、苏格拉底

    正确答案:C

  • 第2题:

    《理想国》的作者是谁?()

    • A、柏拉图
    • B、苏格拉底
    • C、巴门尼德
    • D、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A

  • 第3题:

    关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他们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老师
    • B、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同学
    • C、亚里士多德是苏格拉底的老师
    • D、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

    正确答案:D

  • 第4题:

    简要叙述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及意义。


    正确答案: 1.理念作为事物的形式、实体或共相只能存在于具体事务之中,而不能在事物之外独立存在;
    2、人们用来论证理念存在的方法都站不住脚,它们或者是缺乏必要性的推论,或者是推出了一些没有之对应的东西或理念;
    3、“分有”只能是对“实体”的分有,因为只有“实体”才具有形式或理念,而柏拉图却让那些非实体性的东西也具有理念,如此,“分有”就成为一句空话,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诗意的比喻”而已;
    4、从现实的角度看,力量对于感性事物没有任何意义,它既不能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也不能帮人们更好的认识事物。
    意义: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判,体现的是二者不同的哲学基础与终极实在的差别,这些批判更是亚里士多德站在自己的哲学观上对理念论的一种的深入研究与阐发,建立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

  • 第5题:

    常见的网上购物流程是()。

    • A、1.查找商品>2.提交订单>3.放入购物车>4.查看订单状态>5.收货确认
    • B、1.查找商品>2.提交订单>3.查看订单状态>4.放入购物车>5.收货确认
    • C、1.查找商品>2.放入购物车>3.提交订单>4.查看订单状态>5.收货确认
    • D、1.查找商品>2.放入购物车>3.提交订单>4.收货确认>5.查看订单状态

    正确答案:C

  • 第6题:

    “知识即是美德”这是哪位哲学家的观点?()

    • A、柏拉图
    • B、毕达哥拉斯
    • C、苏格拉底
    • D、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C

  • 第7题:

    简述柏拉图“理想国”的观念。


    正确答案: 在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中,统治者(包括武士)除了国家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个人的利益。为了在统治阶层中排除个人利益,他按照了统治者共享财产和配偶的设想。柏拉图认为男女的差别只表现为生育中的不同作用,除此之外,女人和男人具有同等的自然才能,应该接受同等教育,担负国家职责,包括统治者的职务。男女统治者均由国家指定配偶,配偶不固定,致使统治者无家庭。并且,配偶在指定的时间内生育,以便能生出天性优秀的后代。婴儿出生之后即交给国家抚养,不属于父母。统治者也没有个人财富,只从生产者那里取得满足朴素生活的必需品。

  • 第8题:

    “知识助产术”是()提出来的。

    • A、智者
    • B、昆体良
    • C、苏格拉底
    • D、柏拉图

    正确答案:C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这一命题的意义。

    正确答案: 苏格拉底认为,心灵的内在原则是德性。“德性”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的技艺。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这条原则的意义有三:
    (1)知识的确定性。苏格拉底相信,只有通过定义表达的德性才是普遍的知识,反之,为不能够上升为定义的个人意见,“德性就是知识”为知识规定了一个可靠的标准,这就是善。
    (2)真理的实践性。指真正知识有这样的动能;有了知识,便有了德性;没有知识,便没有德性。知识是德性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3)道德的可教性。“德性就是知识”的一个推论是:德性是可以传授的,因为任何知识都有可授性。获得关于德性的知识的学习过程只是认识自己灵魂之内的已有的德性。德性可授性和自然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统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柏拉图“理想国”的观念。

    正确答案: 在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中,统治者(包括武士)除了国家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个人的利益。为了在统治阶层中排除个人利益,他按照了统治者共享财产和配偶的设想。柏拉图认为男女的差别只表现为生育中的不同作用,除此之外,女人和男人具有同等的自然才能,应该接受同等教育,担负国家职责,包括统治者的职务。男女统治者均由国家指定配偶,配偶不固定,致使统治者无家庭。并且,配偶在指定的时间内生育,以便能生出天性优秀的后代。婴儿出生之后即交给国家抚养,不属于父母。统治者也没有个人财富,只从生产者那里取得满足朴素生活的必需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提出了“精神助产术”。
    A

    亚里士多德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昆体良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美德本身是一种知识”出自哲学家()。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苏格拉底

    D

    毕达哥拉斯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美德本身是一种知识”出自哲学家()。

    • A、柏拉图
    • B、亚里士多德
    • C、苏格拉底
    • D、毕达哥拉斯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提出了“精神助产术”。

    • A、亚里士多德
    • B、苏格拉底
    • C、柏拉图
    • D、昆体良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简述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这一命题的意义。


    正确答案: 苏格拉底认为,心灵的内在原则是德性。“德性”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的技艺。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这条原则的意义有三:
    (1)知识的确定性。苏格拉底相信,只有通过定义表达的德性才是普遍的知识,反之,为不能够上升为定义的个人意见,“德性就是知识”为知识规定了一个可靠的标准,这就是善。
    (2)真理的实践性。指真正知识有这样的动能;有了知识,便有了德性;没有知识,便没有德性。知识是德性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3)道德的可教性。“德性就是知识”的一个推论是:德性是可以传授的,因为任何知识都有可授性。获得关于德性的知识的学习过程只是认识自己灵魂之内的已有的德性。德性可授性和自然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统一。

  • 第16题: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正确答案: 柏拉图的理念论有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四因说是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有“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由其目的的。
    如果允许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赋予现代含义的话,那么不难看出:“质料”相当于组成;“形式”相当于“结构”;“动力”相当于相互作用;“目的”相当于功能。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系统的存在及描述都离不开组成、结构、相互作用和功能这四个要素。从这个含义上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确实是一种最原始的、最朴素的系统哲学。

  • 第17题:

    “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 A、苏格拉底
    • B、亚里士多德
    • C、柏拉图
    • D、黑格尔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知识即美德”是由谁提出的()

    • A、苏格拉底
    • B、亚里士多德
    • C、柏拉图
    • D、普罗泰戈尔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正确答案: 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来自动词“看”,原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其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可以翻译为“理念”或“型相”。“理念”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理念或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的世界,后者是可知的世界。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他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由于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型相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个别概念和它所归属的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达到等同的程度。一个东西分有了什么样的理念型相,它就是什么样的存在;分有到什么程度,就与理念型相相似到那种程度。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摹仿”是一种技艺活动,摹仿的复制品和被摹仿的原型之间没有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之间那种逻辑关系。“分有”和“摹仿”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不同之处只是在于有无造物主。“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理念是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也就是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把事物的本质——理念,与个别事物的分开,并且以理念为存在的根据,是柏拉图哲学的基本原则

  • 第20题:

    “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提倡这种“知德合一”的先哲是()

    • A、柏拉图
    • B、亚里士多德
    • C、泰勒斯
    • D、苏格拉底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单选题
    “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

    苏格拉底

    B

    亚里士多德

    C

    柏拉图

    D

    黑格尔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正确答案: 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来自动词“看”,原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其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可以翻译为“理念”或“型相”。“理念”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理念或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的世界,后者是可知的世界。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他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由于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型相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个别概念和它所归属的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达到等同的程度。一个东西分有了什么样的理念型相,它就是什么样的存在;分有到什么程度,就与理念型相相似到那种程度。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摹仿”是一种技艺活动,摹仿的复制品和被摹仿的原型之间没有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之间那种逻辑关系。“分有”和“摹仿”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不同之处只是在于有无造物主。“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理念是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也就是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把事物的本质——理念,与个别事物的分开,并且以理念为存在的根据,是柏拉图哲学的基本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关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他们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老师

    B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同学

    C

    亚里士多德是苏格拉底的老师

    D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正确答案: 柏拉图的理念论有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四因说是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有“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由其目的的。
    如果允许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赋予现代含义的话,那么不难看出:“质料”相当于组成;“形式”相当于“结构”;“动力”相当于相互作用;“目的”相当于功能。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系统的存在及描述都离不开组成、结构、相互作用和功能这四个要素。从这个含义上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确实是一种最原始的、最朴素的系统哲学。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