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场地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物采用筏形基础,埋深为3m,场地为砂土场地,地下水位为4.0m,在5.0m、10.0m、16.0m处的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分别为7、12、18,在三个深度中有(  )处存在液化可能性。(注: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A.0 B.1 C.2 D.3

题目
某场地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物采用筏形基础,埋深为3m,场地为砂土场地,地下水位为4.0m,在5.0m、10.0m、16.0m处的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分别为7、12、18,在三个深度中有(  )处存在液化可能性。(注: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A.0
B.1
C.2
D.3

相似考题
更多“某场地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物采用筏形基础,埋深为3m,场地为砂土场地,地下水位为4.0m,在5.0m、10.0m、16.0m处的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分别为7、12、18,在三个深度中有(  )处存在液化可能性。(注: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拟建建筑基础埋深2m。某钻孔揭示的地层结构,以及间隔2m(为方便计算所做的假设)测试得到的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N)如图所示。已知20m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均为全新世冲积地层,粉土、粉砂和粉质黏土层的黏粒含量(ρc)分别为13%、11%和22%,近期内年最高地下水位埋深1.0m。试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计算该钻孔的液化指数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  )


    A、 7.0
    B、 13.2
    C、 18.7
    D、 22.5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4.3.5条规定,对存在液化砂土层、粉土层的地基,应探明各液化土层的深度和厚度,按下式计算每个钻孔的液化指数,并按表综合划分地基的液化指数;根据第4.3.3条可判断粉砂层为液化土层;根据4.3.4条计算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 第2题:

    某民用建筑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① 0~8 m黏土,可塑;
    ② 8~12 m细砂土,稍密;
    ③ 12~18 m泥岩中风化。
    地下水位2.0 m,在9 m及11 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分别为5和8,场地地震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物采用打入式桩基础,桩截面为250 mm×250 mm,桩距为1.0 m,砂土层侧摩阻力为40 kPa,进行桩基抗震验算时砂土层的侧阻力宜取( )kPa。

    A 13
    B 20
    C 27
    D 40

    答案:C
    解析:
    ① 临界贯入击数Ncr。
    ② 打桩后的标准贯入锤击数N1。
    9.0 m处N1=5+100×0.0625×(1-2.718-0.3×5)=9.9
    11.0 m处N1=8+100×0.0625×(1-2.718-3×8)=14.3
    ③ 折减系数α。
    9.0 m处的折减系数α111.0 m处的折减系数α2α2=1土层加权平均折减系数α④ 抗震验算时砂层的侧阻力qs

  • 第3题: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地下水位于地表下3m,某钻孔揭示的地层及标贯资料如表所示。经初判,场地饱和砂土可能液化,试计算该钻孔的液化指数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为简化计算,表中试验点数及深度为假设)(  )


    A. 0
    B. 1.6
    C. 13.7
    D. 19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4.3.3条第2款规定,粉土的黏粒含量百分率,7度、8度和9度分别不小于10、13和16时,可判为不液化土。因此②粉土不液化。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0g,根据表4.3.4得:N0=12;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β=0.95。
    第4.3.4条规定,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为:



    土层厚度di与单位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值Wi(单位为m-1)见计算结果见表:
    各参数计算结果汇总



    第4.3.5条规定,对存在液化砂土层、粉土层的地基,应探明各液化土层的深度和厚度,按下式计算每个钻孔的液化指数:

  • 第4题:

    某场地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物采用筏形基础,埋深为3m,场地为砂土场地,地下水位为4.0m,在5.0m、10.0m、16.0m处的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分别为7、12、18,在三个深度中有(  )处存在液化可能性。

    A.0
    B.1
    C.2
    D.3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表3.2.2规定,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5g时,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按以下两种情况分析:
    ①地面以下15m的范围内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按下式计算:(规范4.3.4条)

  • 第5题:

    某建筑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场地土自地表至7m为黏土,可塑状态,7m以下为松散砂土,地下水位埋深为6m,拟建建筑基础埋深为2m,场地处于全新世的一级阶地上,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初步判断场地的液化性为( )。

    A.液化
    B.不液化
    C.不确定
    D.部分液化

    答案:B
    解析:
    土层时代为全新世,晚于第四纪晚更新世。
    液化层为砂土,可不考虑黏粒含量对液化的影响。
    可按上覆非液化层厚度及地下水位埋深初步判定场地的液化性。
    ①按上覆非液化层厚度判断
    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表4.3.3查得8度烈度区砂土的液化土特征深度d0为8m
    d0=7m
    d0+db-2=8+2-2=8m



    ②按地下水位深度判断
    du=7m
    d0+db-3=8+2-3=7m



    ③按覆盖层厚度与地下水位深度综合判断
    du+dw=7+6=13m
    1.5d0+2ddb-4.5=1.5×8+2×2-4.5=11.5m
    du+dw>1.5d0+2db-4.5满足式4.3.3-3,因此,可不考虑该场地土液化的影响。

  • 第6题: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地下水位埋深6.0m,地层资料见下表,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用标准贯入试验进行进一步液化判别,该场地液化等级为下列哪个选项(  )


    A. 轻微
    B. 一般
    C. 中等
    D. 严重

    答案:A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4.3.3~4.3.5条。
    地下水位埋深6m,判别深度20m,初判3层可能液化,对3层进行复判。
    (1)临界锤击数计算
    地震分组第一组,β=0.80;加速度0.20g,N0=12。



    12m处:



    液化。
    13m处:



    液化。
    (2)液化指数计算(题23解表)




    0<IlE=2.05≤6,判别为轻微液化。

  • 第7题:

    某建筑物基础埋深2.0m,场地中15~17m范围有一层饱和砂土,在16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测得实测锤击数为15击,经计算修正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为12,场地地下水位埋深为15m,0~15m范围土层的平均重度为20kN/m3,则饱和砂土层可判定为()。

    • A、液化土层
    • B、非液化土层
    • C、处于临界状态
    • D、不能判定

    正确答案:B

  • 第8题:

    单选题
    某建筑物基础埋深2.0m,场地中15~17m范围有一层饱和砂土,在16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测得实测锤击数为15击,经计算修正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为12,场地地下水位埋深为15m,0~15m范围土层的平均重度为20kN/m3,则饱和砂土层可判定为()。
    A

    液化土层

    B

    非液化土层

    C

    处于临界状态

    D

    不能判定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某民用建筑场地地层资料如下:①0~8m,黏土,可塑;②8~12m,细砂土,稍密;③12~18m,泥岩,中风化。地下水位2.0m,在9m及11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分别为5和8,场地地震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物采用打入式桩基础,桩截面为250mm×250mm,桩数为6×6=36(根),桩距为1.0m,砂土层侧摩阻力为40kPa,进行桩基抗震验算时砂土层的侧阻力宜取()kPa。()
    A

    13

    B

    20

    C

    27

    D

    40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某建筑物为浅基础,基础埋深为2.0m,基础宽度为2.5m,场地自0~5.0m为硬塑黏性土,5.0~9.0m为液化中砂层,相对密度为0.40,9.0m以下为泥岩,基础底面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压力为250kPa,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砂土层的平均震陷量估计值为()m。
    A

    0.2

    B

    0.4

    C

    0.6

    D

    0.8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某民用建筑物场地勘察资料如下:①黏土,0~6m,可塑,I1=0.45,fak=160kPa;②粉土,6~8m,黏粒含量18%,fak=150kPa;③中砂土,8~10m,9m处标准贯入击数为10击;④细砂土,10~12m,q=4MPa,fak=1.3MPa;⑤粗砂土,12~17,15m处标准贯入击数为16击,地质年代为晚更新统;⑥砂岩,17m以下,中风化。该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下水位为3.0m,采用桩基础,该场地中可能发生地震液化的土层有()。
    A

    1层

    B

    2层

    C

    3层

    D

    4层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某民用建筑场地为砂土场地,场地地震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0~7m为中砂土,松散,7m以下为泥岩层,采用灌注桩基础,桩数5×7=35(根),在5.0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为10击,地下水埋深为1.0m,该桩基在砂土层中的侧摩阻力应按()进行折减。()
    A

    0

    B

    1/3

    C

    2/3

    D

    1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某民用建筑物场地勘察资料如下:
    ① 黏土0~6 m,可塑,I1=0.4 5,fak=160 kPa;
    ② 粉土6~8 m,黏粒含量18%,fak=150 kPa;
    ③ 中砂土8~10 m,9 m处标准贯入击数为10击;
    ④ 细砂土10~12 m,qc=4 MPa,fs=1.3 MPa;
    ⑤粗砂土12~17,15 m处标准贯入击数为16击,地质年代为晚更新统;
    ⑥砂岩,17 m以下,中风化。
    该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下水位为3.0 m,采用桩基础,该场地中可能发生地震液化的土层有( )层。

    A 1层
    B 2层
    C 3层
    D 4层

    答案:B
    解析:
    8度烈度,第②层粉土的黏粒含量>13%,可判为不液化。 第⑤层粗砂土的地质年代为Q3,可判为不液化。对第③层中砂土N<Ncr该砂土层液化。对第④层细砂土qc<qccr该砂土层液化。第③、④层均液化。

  • 第14题:

    某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物采用筏形基础,埋深为3m,场地为砂土场地,地下水位为4.0m,在5.0m、10.0m、 16.0m处的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分别为7、12、18,如在筏形基础下采用混凝土预制桩基础,桩截面尺寸为400mm×400mm,桩长为17m,桩间距为1.6m,正方形布桩,桩数为16×32根,打桩后可能发生液化的点有( )个。

    A.0
    B.1
    C.2
    D.3

    答案:A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一2001)第4.4.3条计算
    ρ=0.4~2/1.6~2=0.0625
    N1(5)=7+100×0.0625×(1-e~-0.3×7)=12.5
    N1(10)=12+100×0.0625×(1-e~-0.3×12)=18.1
    N1(16)=18+100×0.0625×(1-e~-0.3×18)=24.2

    三个标准贯入点中打桩后的标准贯入锤击数均大于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液化点个数为0。

  • 第15题:

    某民用建筑场地为砂土场地,场地地震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0~7 m为中砂土,松散,7 m以下为泥岩层,采用灌注桩基础,在5.0 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为10击,地下水埋深为1.0 m,该桩基在砂土层中的侧摩阻力应按( )进行折减。

    A 0
    B 1/3
    C 2/3
    D 1

    答案:B
    解析:
    ① 临界锤击数Ncr
    ② 折减系数α。

  • 第16题:

    某建筑场地为砂土场地,位于7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样为第二组,建筑物采用筏形基础,埋深为3m,地下水位为4.0m,在5.0m、10.0m, 16.0m处的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分别为6、10、16,在三处测试点中有( )处存在液化可能性。
    A.0 B.1 C.2 D.3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第4.3.4条,査表4.3.4,标贯击数基准值为:N0=10;则三处测点液化判别标贯击数临界值分别为:

  • 第17题:

    某建筑场地为砂土场地,砂层厚10.0 m,10.0 m以下为卵石土,在6.0 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为16击,地下水埋深为2.0 m,拟采用打入式桩箱基础,正方形布桩,桩径为250 mm×250 mm,桩距为1.0 m,桩数为51×119=6069根,场地处于8度烈度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为0.30 g,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相关要求,打桩后桩间土的液化性应判定为( )。

    A 液化 B不液化 C不能判断

    答案:B
    解析:
    ① 临界锤击数Ncr
    ② 打桩后标准贯入锤击数。 N1=16+100×0.0625×(1-e-0.3×16)=22.2 N1>Ncr打桩后桩间土不液化。

  • 第18题:

    某场地中在15~17m范围有一层饱和砂土,在16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测得实测锤击数为15击,经计算修正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为12,场地地下水位埋深为15m,0~15m范围土层的平均重度为20kN/m3,则饱和砂土层可判定为()。

    • A、液化土层
    • B、非液化土层
    • C、处于临界状态
    • D、不能判定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下列()情况应按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 A、建筑场地为Ⅱ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
    • B、建筑场地为Ⅲ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
    • C、建筑场地为Ⅱ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 D、建筑场地为Ⅲ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单选题
    某建筑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场地土自地表至7m为黏土,可塑状态,7m以下为松散砂土,地下水位埋深为6m,拟建建筑基础埋深为2m,场地处于全新世的一级阶地上,试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初步判断场地的液化性()。
    A

    液化

    B

    不液化

    C

    不确定

    D

    部分液化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某场地中在15~17m范围有一层饱和砂土,在16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测得实测锤击数为15击,经计算修正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为12,场地地下水位埋深为15m,0~15m范围土层的平均重度为20kN/m3,则饱和砂土层可判定为()。
    A

    液化土层

    B

    非液化土层

    C

    处于临界状态

    D

    不能判定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下列()情况应按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A

    建筑场地为Ⅱ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

    B

    建筑场地为Ⅲ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

    C

    建筑场地为Ⅱ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D

    建筑场地为Ⅲ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某公路桥梁场地地面以下2m深度内为亚黏土,重度18kN/m3;深度2~9m为粉砂、细砂,重度20kN/m3;深度9m以下为卵石,实测7m深度处砂层的标贯值为10。设计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下水位埋深2m。已知特征周期为0.35s,砂土黏料含量ρc=3%。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 02—2013),7m深度处砂层的修正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Ncr最接近的结果和正确的判别结论应是下列哪个选项?(  )[2008年真题]
    A

    Ncr为8.4,不液化

    B

    Ncr为8.4,液化

    C

    Ncr为11.2,液化

    D

    Ncr为11.2,不液化


    正确答案: D
    解析:
    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第4.3.3条第1款规定,当不能判别为不液化或不需考虑液化影响,需进一步进行液化判别时,应采用标准贯入试验进行地面下15m深度范围内土的液化判别。在地面下15m深度范围内,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可按下式计算:
    Ncr=N0[0.9+0.1(ds-dw)](3/ρc1/2=8×[0.9+0.1×(7-2)]×1=11.2N0为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应按表4.3.3采用。
    N=10<Ncr ,故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