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黄土场地,地面以下8m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其下为非湿陷性黄土层。建筑物采用筏板基础,底面积为18m×45m,基础埋深3. 00m,采用灰土挤密桩法消除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灰土桩直径Φ400mm,桩间距1.00,等边三角形布置。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规定,处理该场地的灰土桩数量(根)为下列哪项?( ) A. 936 B. 1245 C. 1328 D. 1592

题目
某黄土场地,地面以下8m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其下为非湿陷性黄土层。建筑物采用筏板基础,底面积为18m×45m,基础埋深3. 00m,采用灰土挤密桩法消除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灰土桩直径Φ400mm,桩间距1.00,等边三角形布置。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规定,处理该场地的灰土桩数量(根)为下列哪项?( )
A. 936 B. 1245 C. 1328 D. 1592


相似考题
更多“某黄土场地,地面以下8m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其下为非湿陷性黄土层。建筑物采用筏板基础,底面积为18m×45m,基础埋深3. 00m,采用灰土挤密桩法消除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灰土桩直径Φ400mm,桩间距1.00,等边三角形布置。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规定,处理该场地的灰土桩数量(根)为下列哪项?( ) A. 936 B. 1245 C. 1328 D. 1592”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关于采用桩基础进行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桩基础应穿透湿陷性黄土层
    B.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桩底端应支承在可靠的持力层中
    C.对自重湿陷性黄土,桩底端应支承在压缩性较低的非湿陷性土层中
    D.单桩允许承载力,宜按现场浸水静载荷试验并结合地区建筑经验确定


    答案:A,D
    解析: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 — 2004)第5.1. 2条及第5. 7. 4条,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桩底端应支承在压缩性较低的非湿陷性土层中,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端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

  • 第2题:

    关于湿陷性土地区的桩基处理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确定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单桩允许承载力时,应计入湿陷性土层范围内的桩周正摩擦力
    B.对自重湿陷性场地,桩端应支承在可靠的持力层中
    C.对非自重湿陷性场地,桩端应支承在压缩性较低的非湿陷性土层中
    D.采用桩基础时,桩端深度应穿透湿陷性土层


    答案:B,C,D
    解析: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 — 2004)第5. 7. 2条,在自重湿陷性场地,桩周土体浸水发生自重湿陷时,对桩产生一个向下的负摩阻力。因此,确定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单桩允许承载力时,不计湿陷性土层范围内的桩周正摩擦力,应考虑桩侧的负摩阻力。

  • 第3题:

    采用单液硅化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时,其压力灌注的施工工艺不适宜下列( )选 项中的场地地基。
    A.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设备基础和构筑物基础
    B.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中即有建筑物和设备基础的地基
    C.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中即有建筑物地基和设备基础地基
    D.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中拟建的设备基础和构筑物地基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第16. 2. 1条第1款及条文说明, 压力灌注可用于加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拟建的设备基础和构筑物的地基,也可用于加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既有建筑物和设备基础的地基。

  • 第4题:

    某重要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为2.0m,荷载标准组合的基底压力为220kPa,场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基底下湿陷性土层厚度为7.0m,地基湿陷等级为III级,其下为性质较好的非湿陷性粉质黏土,地基处理方案中()是不恰当的。
    A.用灰土桩挤密复合地基,基底以下处理深度为7.0m
    B.用搅拌桩复合地基,基底以下处理深度为8.0m
    C.用CFG桩复合地基,桩长9.0m
    D.用挤密碎石桩,桩长7.0m


    答案:A,C,D
    解析:

  • 第5题:

    采用单液硅化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时,其压力灌注的施工工艺不适宜的场地地基为( )。

    A.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设备基础地基和构筑物地基
    B.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中既有建筑物地基和没备基础地基
    C.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中既有建筑物地基和设备基础地基
    D.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中拟建设备基础地基和构筑物地基

    答案:C
    解析:
    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16.2.1条及条文说明。

  • 第6题:

    关于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灰土挤密桩和土挤密桩用于消除地下水位以上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是有效果的
    B.灰土挤密桩和土挤密桩用于提高地下水位以上素填土、杂填土的承载力是有效果的
    C.灰土挤密桩用于消除土的湿陷性和减小渗透性方面比土挤密桩效果好的多
    D.灰土挤密桩和土挤密桩不适用于处理毛细饱和带土层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第14. 1. 1条,灰土挤密桩法、土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深度5 ~ 15m、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新近堆积黄土、素填土、杂填土及其他非饱和性的黏性土、粉土等土层。当以消除地基的湿陷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土桩;当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或水稳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灰土桩。

  • 第7题:

    某黄土场地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厚度为10m,其下为非湿陷性黄土,拟建建筑物采用筏形基础,基础底面尺寸为20m×50m,基础埋深5.0m,采用土挤密桩消除全部湿陷性,土桩直径为400mm,间距为1.0m,正三角形布桩。则处理该场地需要的桩孔数量为( )个。(注: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计算)
    A. 1155 B. 1498 C. 1876 D. 2080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第14.2.1条、第14.2.5条:
    正三角形布桩时等效圆直径为:de=1.05s=1.05×1.0=1.05m;
    1根土桩承担的处理地基面积为:
    h/2=10/2=5m,则拟处理地基面积为:A=(20+2×5)×(50 +2×5)=1800m2;
    故桩孔的数量为:n=A/Ae=1800/0.8655 =2080(个)。

  • 第8题:

    某黄土场地,地面以下8m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其下为非湿陷性黄土层。建筑物采用筏板基础,底面积为18m×45m,基础埋深3.00m,采用灰土挤密桩法消除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灰土桩直径φ400mm,桩间距1.00,等边三角形布置。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规定,处理该场地的灰土桩数量(根)为下列哪项?(  )

    A.936
    B.1245
    C.1328
    D.1592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7.5.2条第1款规定,采用整片处理时,超出基础底面外缘的宽度,每边不宜小于处理土层厚度的1/2,并不应小于2.00m,故处理的面积为A=(18+2×4)×(45+2×4)=1378㎡。
    根据第7.5.2条第5款规定,de=1.05s=1.05m,桩孔的数量n=A/Ae=A/(πde2/4)=1592(根)。

  • 第9题:

    采用单液硅化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时,其压力灌注的施工工艺不适宜下列( )选项中的场地地基。

    • A、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设备基础和构筑物基础
    • B、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中即有建筑物和设备基础的地基
    • C、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中即有建筑物地基和设备基础地基
    • D、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中拟建的设备基础和构筑物地基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单选题
    某拟建甲类建筑物基础埋深d=4.0m,基础底面标准组合压力p=250kPa,地表下0~14m为自重湿陷性黄土,14m以下为非湿陷性黄土。下列地基处理方案中较合理的是(  )。
    A

    桩长为12m的静压预制桩

    B

    桩长为12m的CFG桩复合地基

    C

    桩长为10m的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

    D

    桩长为8m的扩底挖孔灌注桩


    正确答案: A
    解析:
    C项,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 50025—2018)第6.4节规定,处理湿陷性土层,常用方法为土桩挤密、灰土桩挤密。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7.5.1条第1款规定,灰土挤密桩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粉土、黏性土、素填土、杂填土和湿陷性黄土等地基,可处理地基的厚度宜为3m15m。A项,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附录A表A.0.1规定,静压桩法适用于桩身穿越土层为:一般黏性土及其填土、淤泥和淤泥质土、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桩端土层为:硬黏性土及密实砂土等。B项,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7.7.1条规定,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适用于处于黏性土、粉土、砂土和自重固结已完成的素填土地基。对淤泥质土应按地区经验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D项,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附录A表A.0.1规定,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适用于桩身穿越土层为:一般黏性土及其填土、季节性冻土膨胀土、非自重湿陷性黄土、自重湿陷性黄土、中间有硬夹层,桩端土层为:硬黏性土、软质岩石和风化岩石。

  • 第11题:

    单选题
    某黄土场地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厚度为10m,其下为非湿陷性黄土,拟建建筑物采用筏形基础,基础底面尺寸为20m×50m,基础埋深5.0m,采用土挤密桩法消除全部湿陷性,土桩直径为400mm,间距为1.0m,正三角形布桩。则处理该场地需要的桩孔数量为(  )个。(注: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计算)
    A

    1155

    B

    1498

    C

    1876

    D

    2080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7.5.2条第5款规定,采用土挤密桩法桩孔的数量可按下式估算:n=A/Ae
    式中,n为桩孔数量,A为拟处理地基的面积,Ac为单根土或灰土挤密桩所承担的处理地基面积。de为单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
    de=1.05s=1.05×1=1.05m正三角形布桩时,单根土或灰土挤密桩所承担的处理地基面积为:
    Ae=πde2/4=3.14×1.052/4=0.866m2拟处理地基面积为:A=(20+2×5)×(50+2×5)=1800m2
    则桩孔数量为:n=1800/0.866=2078.5,取n=2080。

  • 第12题:

    单选题
    某拟建甲类建筑物基础埋深d=4.0m,基础底面标准组合压力P=250kPa;地表下0~14m为自重湿陷性黄土,以下为非湿陷性黄土,下列地基处理方案中(  )较合理。
    A

    桩长为12m的静压预制桩

    B

    桩长为12m的CFG桩复合地基

    C

    桩长为10m的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

    D

    桩长为8m的扩底挖孔灌注桩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 50025—2018)第6.1.1条第2款规定,甲类建筑地基的湿陷变形和压缩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地基处理措施或将基础设置在非湿陷性土层或岩层上,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对一般湿陷性黄土地基,应将基础底面以下湿陷性黄土层全部处理。根据第6.2到第6.7条,湿陷性黄土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垫层法、强夯法、挤密法、预浸水法等等;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7.5.2条第9款可知,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宜大于处理前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2.0倍,且不宜大于250kPa,C项可满足题中要求。

  • 第13题:

    某拟建甲类建筑物基础埋深d=4.0m,基础底面标准组合压力p=250kPa;地表下0~14m为自重湿陷性黄土,以下为非湿陷性黄土。下列地基处理方案中较合理的是 ( )。

    A.桩长为12m的静压预制桩
    B.桩长为12m的C.FG桩复合地基
    C.桩长为10m的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
    D.桩长为8m的扩底挖孔灌注桩

    答案:C
    解析:
    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4.1.2条、4.1.3条,应处理全部湿陷性土层,常用方法为土桩挤密、灰土桩挤密。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 2002)14.2.8条,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可满足要求。

  • 第14题:

    某重要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为2.0m,荷载标准组合的基底压力为220kPa,场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基底下湿陷性土层厚度为7.0m,地基湿陷等级为Ⅲ级,其下为性质较好的非湿陷性粉质黏土,则下列地基处理方案中不恰当的是( )。

    A.用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基底以下处理深度为7.0m
    B.用搅拌桩复合地基,基底以下处理深度为8.0m
    C.用C.FG桩复合地基,桩长9.0m
    D.用挤密碎石桩复合地基,桩长7.0m

    答案:A,C,D
    解析:
    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9.1.1条、11.1.1、14.1.1条。

  • 第15题:

    某拟建甲类建筑物基础埋深d=4.0m,基础底面标准组合压力P=250kPa;地表下0?14m为自重湿陷性黄土,以下为非湿陷性黄土,下列地基处理方案中()较合理。
    A.桩长为12m的静压预制桩
    B.桩长为12m的CFG桩复合地基
    C.桩长为10m的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
    D.桩长为8m的扩底挖孔灌注桩


    答案:C
    解析:

  • 第16题: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消除地基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乙类建筑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不应小于压缩层厚度的2/3
    B.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乙类建筑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不应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的2/3,并应控制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不大于20cm
    C.甲类建筑,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处理基础以下的全部湿陷性土层
    D.甲类建筑,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处理至基础下的压缩层下限为止

    答案:A,B,C,D
    解析:
    乙类建筑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要求:①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应小于地基压缩层深度的2/3,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不应小于100KPa。②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应小于湿陷性土层深度的2/3,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200mm。湿陷性黄土场地甲类建筑消除地基全部湿陷量的处理厚度应符合的要求:①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将基础底面以下附加压力与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之和大于湿陷起始压力的所有土层进行处理,或处理至地基压缩层的深度止。②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处理基础底面以下的全部湿陷性黄土层。

  • 第17题:

    采用单液硅化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时,其压力灌注的施工工艺不适宜( )中的场地地基。
    A .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设备基础和构筑物基础
    B .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中既有建筑物和设备基础的地基
    C . 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中既有建筑物地基和设备基础地基
    D . 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中拟建的设备基础和构筑物地基


    答案:C
    解析:

  • 第18题: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多层丙类建筑,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当地基湿陷等级为Ⅰ级时,地基处理厚度不应小于1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不宜小于100kPa
    B、当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为Ⅱ级时,地基处理厚度不宜小于2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不宜小于100kPa
    C、当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为Ⅲ级时,地基处理厚度不宜小于3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200mm
    D、当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为Ⅳ级时,地基处理厚度不宜小于4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300mm

    答案:A,B,C
    解析:
    A项,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025—2004)第6.1.5条第1款规定,当地基湿陷等级为Ⅰ级时,对多层建筑,地基处理厚度不应小于1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不宜小于100kPa;B项,根据第6.1.5条第2款规定,当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为Ⅱ级时,对多层建筑,地基处理厚度不宜小于2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不宜小于100kPa;CD两项,根据第6.1.5条第3款规定,当地基湿陷等级为Ⅲ级或Ⅳ级时,对多层建筑宜采用整片处理,地基处理厚度分别不应小于3m或4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单层或多层建筑均不应大于200mm。

  • 第19题:

    某黄土场地,地面以下8m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其下为非湿陷性黄土层。建筑物采用筏板基础,底面积为18mX45m,基础埋深3.00m。采用灰土挤密桩法消除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灰土桩直径Φ400mm,桩间距1.00m,等边三角形布置。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规定,处理该场地的灰土桩数量(根),最少应为下列哪项?
    (A) 936 (B) 1245
    (C) 1328 (D) 1592


    答案:C
    解析:

  • 第20题:

    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厚度需5.0m,下列地基处理方法中()是适宜的。

    • A、砂石垫层
    • B、预浸水
    • C、振冲砂石桩
    • D、灰土挤密桩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多选题
    关于土桩和灰土桩的说法,正确的有()。
    A

    土桩和灰土桩挤密地基是由桩间挤密土和填夯的桩体组成的

    B

    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下,深度5~15m的湿陷性黄土

    C

    土桩主要用于提高人工填土地基的承载力

    D

    灰土桩主要用于消除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

    E

    不宜用于含水量超过25%的人工填土地基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某黄土场地,地面以下8m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其下为非湿陷性黄土层。建筑物采用筏板基础,底面积为18m×5m,基础埋深3.00m,采用灰土挤密桩法消除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灰土桩直径ϕ400mm,桩间距1.00,等边三角形布置。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规定,处理该场地的灰土桩数量(根)为下列哪项?(  )[2010年真题]
    A

    936

    B

    1245

    C

    1328

    D

    1592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7.5.2条第1款规定,当采用整片处理时,应大于基础或建筑物底层平面的面积,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底面外缘的宽度,每边不宜小于处理土层厚度的1/2,且不应小于2.00m,故处理的面积为:
    A=(18+2×2.5)×(45+2×2.5)=1150m2根据7.1.5条第1款,等边三角形布桩时,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为:
    de=1.05s=1.05m根据第7.5.2条第5款,灰土桩的数量为:
    n=A/Ae=A/(πde2/4)=1150/(3.14×1.052/4)≈1328(根)

  • 第23题:

    单选题
    某场地湿陷性黄土厚度7~8m、平均干密度t/m3。设计要求消除黄土湿陷性,地基经治理后,桩间土最大干密度要求达到t/m3。现决定采用挤密灰土桩处理地基。灰土桩桩径为0.4m,等边三角形布桩。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的要求,该场地灰土桩的桩距最接近下列哪个值?(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取0.93)
    A

    0.76m

    B

    0.78m

    C

    0.80m

    D

    1.0m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