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刑法适用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 B.重其轻罪,轻其重罪 C.重其所重,轻其所轻 D.从重兼从旧

题目
关于明朝刑法适用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
B.重其轻罪,轻其重罪
C.重其所重,轻其所轻
D.从重兼从旧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解析:
【精解】A项属于唐朝刑法适用原则。B项没有此说法,不过秦朝有“重其轻罪”,但没有“轻其重罪”。D项错在:汉唐以来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刑法适用原则,但明代改为“从重从新”,表明专制主义的恶性发展。
更多“关于明朝刑法适用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以下关于刑法基本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包括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法?

    B.民主主义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所以将最能反映民意的习惯作为刑法的渊源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C.对中止犯处罚宽大于未遂犯、预备犯,此规定体现出我国的罪刑相适应原则

    D.平等适用刑法原则不仅要求司法上的平等,还要求刑法立法上的平等


    正确答案:C
    【做题技巧与方法】
    强烈建议做题的方法是:审题时用笔在题目下轻划,眼光跟着笔动,这样防止眼睛快速飘过而不审题。
    在审题的时候如果是题干说的是要选错误的或者是不正确的,你在题干后面打个(ⅹ),要选正确的就在后面打(√)在看选项的时候,认为是对在后面打(√),错的打(×),做完后,看题干要是选错就把叉的写上去,选对的就选打(√),这样能防止题目做多了,失误,本来要选正确的选错误的了,少选或者多选。
    做题技巧:
    1.排除法
    排除法是解答客观题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解答客观题的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排除法,就是从反面 处罚,把明显错误的选项排除,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思考,选出答案,这就大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排除法 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形:(1)如果选项中有些选项本身就是 错误的,则可以直接排除,然后在剩余的本身说法正确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2)选项本身的表述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与题干无关,则可排除。(3)如果是单项选择题,因此选项中若有某几个选项意义重复,是同一含义 的不同表述,则可同时排除。(4)如果选项中有自相矛盾的选项,立即排除一个。有些题目,即使不能通过排除法直接选出答案,也可以降低试题的难度, 提高答案的正确率。
    2.去同存异法
    这种解题技巧适用于考生对题目不能做出准确判断的情况。当考生发现某些选项有某种共性,只在部分位置存在差异的时候,就可以将其排除掉,然后从差别较大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
    3.第一印象认定法
    第一印象认定法是指根据第一印象来选择答案。考生读完一道考题的题干和各选项后,各选项对考生大脑的刺激程度是不同的,那些似曾熟悉的内容必然会在头脑中最先形成正确的印象。一般来说,第一印象做出的答案概率大。在考试中已经做出的答案,没有绝对把握,一般除非是审错题,不要轻易改答案。
    4.否定绝对选项发
    否定绝对选项法,即说法绝对 的选项基本上错误的,说法相对的选项则往往是不正确的。绝对选项包括,全部,完全,只有,必须,即为,不得。相对选项 包括可能、不一定、有时候、也许。
    5.比较法
    在解答单选题时,考生可以讲各个选项题目要求进行纵向比较,并根据各自题意要求差异的大小来确定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5.猜测法
    如果运用其他方法读无法确定正确答案,可以通过猜测来选择答案,这样可以避免考生在一道考题上过分深究,花费较多的时间。影响自己的注意力和情绪,同时也有一定的命中率。
    【答案】:C
    【详解】: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指的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的法律,不包括习惯法和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法。所以AB 选项错误,不当选。罪刑相适应的具体要求为:以客观行为的违法性与主观意识的有责性相结合的罪行程度以及犯罪主体再次犯罪的危险程度,作为刑罚的尺度。刑罚既要与犯罪性质相适应,又要与犯罪情节相适应,还要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中止犯在主观过错上轻于未遂犯和预备犯,因此宽大处理体现了罪刑相适应原则。因此C 选项正确,当选。平等适用刑法原则仅指刑法适用上的平等,即司法上的平等,而并不意味着刑法立法上的平等,刑法立法完全可能基于法律文化传统或者刑事政策的考虑,对相同的法益作出是否给予刑法保护的不同规定。因此D 选项说法错误,不当选。本题应选C。

  • 第2题: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B.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的适用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类推的适用

    D.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一切溯及既往和类推的适用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和类推的适用。

  • 第3题:

    有关西周时期刑法适用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西周时期就已经确立了类推原则

    B.最能体现西周时期宗法等级制度的刑法原则是老幼废疾减刑原则

    C.西周时期有关“质剂”和“傅别”的划分体现了区分故意和过失的刑法适用原则

    D.西周时期的“八辟”之法是后世“八议”制度的渊源


    正确答案:AD
    解析:西周时期所谓“罪无正律,则以上下而比附其罪”,即“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可见,该原则类似于类推适用原则。因此,A项是正确答案。最能体现西周时期宗法等级制度的刑法原则是同罪异罚原则,故B项错误。区分故意和过失的刑法原则的划分标志是“非眚”和“眚”,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八辟”之法是后世“八议”制度的渊源,故D项正确。

  • 第4题:

    下列选项属于明朝刑法适用原则的有( )。


    正确答案:AB
    明朝的刑法适用原则有二:轻其所轻,重其所重;从重从新(法律溯及既往),故选A项和B项。“举轻以明重,举重以明轻,,是唐朝的刑法适用原则,而轻罪重刑属于战国时期的刑法适用原则。

  • 第5题:

    关于刑法的基本原则,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罪状没有具体描述犯罪特征,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明确性要求
    B.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不仅包括法律,也包括行政法规
    C.合理运用减刑、假释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
    D.禁止不均衡、残酷的刑罚是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简单罪状之所以没有详细描述犯罪特征,是因为没有必要,一般人都明白什么情况下构成该罪,所以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明确性要求,A错误。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令,B错误。合理运用减刑、假释,是在行刑中考虑罪犯的人身危险性,体现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正确。禁止不均衡、残酷的刑罚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D错误

  • 第6题:

    关于刑法原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可能造成不公正的情况下,可以直接适用刑法原则。
    B.对犯罪人适用处罚较轻的新法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
    C.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杜绝任何形式的类推解释。
    D.我国现行的刑事政策符合罪刑相一致原则。

    答案:D
    解析:
    罪刑法定是刑法最重要的原则,命题人认为其分为形式侧面与实质侧面,其思想基础是民主与自由。 A.根据罪刑法定,刑法有规定的必须严格依据规定定罪量刑,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得定罪量刑,不允许直接适用刑法原则。 B.从旧兼从轻原则,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权,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侧面。 C.罪刑法定原则并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D.我国现阶段的刑事政策是“宽严相济”,重重、轻轻,符合罪刑相一致原则。

  • 第7题:

    明朝采用(  )的刑法适用原则。
    A.从轻主义原则
    B.从旧从轻主义原则
    C.从新从重主义原则
    D.从旧从重主义原则


    答案:C
    解析:
    解析:明朝一改汉唐以来的从轻主义,而采取从重从新原则,从而引起法律原则的巨大变化。

  • 第8题:

    关于我国古代刑事立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
    A.凌迟刑始于宋朝,清末修律废除了该刑罚
    B.明朝的刑法适用原则包括从重从新、溯及既往和轻重相举等原则
    C.《大明律》首创奸党罪,并使凌迟刑正式入律
    D.《元典章》首创附载五服图。《大明律》首创附载六赃图的先例


    答案:C,D
    解析:
    解析:A项错在:凌迟刑始于五代;B项错在:轻重相举为唐朝的刑法原则。

  • 第9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有:()

    • A、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但不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 B、罪刑法定原则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
    •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 D、罪刑法定原则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正确答案:C,D

  • 第10题:

    下列哪一项表述符合中国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

    • A、依据民俗乡规定罪处刑
    • B、法官自由决定如何定罪量刑
    • C、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 D、对于刑法上没有规定的危害行为适用类推原则

    正确答案:C

  • 第11题:

    单选题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说法,正确的是(  )。[2010年真题]
    A

    刑法适用禁止扩大解释

    B

    刑法溯及力采取从新原则

    C

    刑法溯及力采取从新兼从轻原则

    D

    刑法适用禁止类推


    正确答案: A
    解析: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某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和处什么刑,都由法律明文规定,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作为它的派生原则包括:①排斥习惯法;②禁止类推;③刑法无溯及效力;④禁止绝对的不确定刑;⑤明确性原则;⑥实体的适当原则。扩大解释作为刑法解释方法之一,在不违背立法目的的前提下是可以适用的。

  • 第12题:

    多选题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但不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B

    罪刑法定原则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

    C

    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D

    罪刑法定原则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正确答案: D,C
    解析:
    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如下:①规定犯罪及法律后果的法律必须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的法律行政规章不得规定刑罚,习惯法不得作为刑法的溯源,判例也不应作为刑法的渊源;②禁止不利于行为的人的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③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④禁止绝对不定刑与绝对不定期刑;⑤对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⑥只能将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
    A项,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往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刑事立法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B项,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无论是谁作出的,都应该禁止。

  • 第13题: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不仅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还包括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法

    B、罪刑法定原则禁止司法机关的类推解释,但是不禁止立法机关的类推解释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是允许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D、罪刑法定原则禁止扩大解释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有:( )

    A.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但不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B.罪刑法定原则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D.罪刑法定原则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正确答案:BC
    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如下:(1)规定犯罪及法律后果的法律必须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的法律,行政规章不得规定刑罚,习惯法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判例也不应作为刑法的渊源。(2)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3)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4)禁止绝对的不定刑与绝对的不定期刑。(5)刑法的处罚范围与处罚程度必须具有合理性:只能将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禁止将轻微危害行为当作犯罪处理;处罚程度必须适应现阶段一般人的价值观念。(6)对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7)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

  • 第15题:

    关于明朝法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大明律》是明朝终世不改的根本大法

    B.充军刑在明代得到广泛的适用

    C.奸党罪是明朝专有的罪名

    D.厂卫干预司法活动是明朝司法制度的一大特色


    正确答案:C
    解析:考查要点是明朝的法制。《大明律》是在明太祖朱元璋亲自过问下,历经前后三十年而编纂成的明朝基本法典。为了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朱元璋在《大明律》颁行后,特下令:“令子孙守之,群臣有稍议更改,即坐以变乱祖制之罪。”意思是,哪怕群臣议论稍有更改《大明律》的,就以变乱祖制酌罪名处罚。因此,《大明律》直到明朝灭亡也没有更改,始终是明朝的基本大法。可见,A项表述正确,与题意不符,应予排除.充军刑虽然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存在(不过《指南》认为该刑罚创制于明代),但是到了明代才得到广泛的适用,并成为法定刑。它是强制犯人到边远地区屯种或者充实军伍的刑罚,是仅次于死刑重于流刑的刑罚。可见,B项表述正确,与题意不符,应予排除。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臣下结党营私,紊乱朝政,加强皇权,特设奸党罪。奸党罪虽始创于明代,但并非明朝专有,清朝在《大清律例》中也规定了奸党罪。可见,C项表述错误,为应选项。明朝司法的一大特色就是厂卫干预司法,厂卫干预司法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导致了明朝的迅速灭亡。可见,D项表述正确,与题意不符,应予排除。

  • 第16题:

    下列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说法正确的是()。

    A.罪刑法定原则既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也禁止有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
    B.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禁止残虐的刑罚
    C.罪刑法定原则的核心价值在于惩罚和预防犯罪
    D.罪刑法定原则要求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法律

    答案:A
    解析:
    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是:(1)禁止溯及既往(事前的罪刑法定),是指犯罪及其惩罚必须在行为前预先规定,刑法不得对在其公布、施行前的行为进行追溯适用。这一要求也被称为禁止事后法。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2)排斥习惯法(成文的罪刑法定)。根据预测可能性原理,罪刑规范应当具有明确性、稳定性。刑事司法应当以成文法为准,排斥习惯法。(3)禁止类推解释(严格的罪刑法定)。类推解释,是指对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适用有类似规定的其他条文予以处罚。类推解释实际上是对事先在法律上没有规定要处罚的行为进行处罚,属于司法恣意地对国民的行动自由进行压制。刑罚是最严厉的制裁措施,因此,对刑法的适用应严格适用,而不能类推适用;对刑法的解释也应当严格解释,而不能类推解释。(4)刑罚法规的适当,包含刑法明确性、禁止不确定刑和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三项内容(确定的罪刑法定)。刑法明确性,是指刑法条文应当清楚明确,使人能够了解什么是犯罪行为,让人具有判断可能性。禁止不确定刑,是指刑罚应当规定得清晰确定。刑罚越不确定,越容易被滥用。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是指由于刑罚是最严厉的制裁措施,刑罚的适用应保持补充性、谦抑性,适用范围应当合理适当。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 第17题:

    下列关于明朝法律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
    A.《明大诰》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最为空前普及的法规
    B.明朝首创了律例合编的法典编纂方式
    C.明朝首创奸党罪,并使凌迟刑正式入律
    D.明朝在刑法适用原则上采取法律溯及既往原则


    答案:A,B,C,D
    解析:
    【精解】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制定了《明大诰》,并称:有大诰者依《大明律》减一等处刑,无大诰者依《大明律》加一等处刑,结果讲读大诰之风盛行,造成“人人讲大诰,户户读大诰”,这使得《明大诰》成为中国法制史上最为空前普及的法规,故选A项。明神宗万历年间将律、例合编,称为《大明律集解附例》,从而首创律例合编体例,故B项正确。明太祖朱元璋首创奸党罪,并将残酷的凌迟刑写进《大明律》,故C项正确。明朝在刑法适用原则上采取从重从新原则,即法律溯及既往原则,故D项正确。

  • 第18题:

    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  )。
    A.汉、唐、明三朝实行从重从新的刑法适用原则
    B.元朝将境内之民分为四等,实行同罪异罚
    C.明朝在刑法适用原则上采取溯及既往的原则
    D.明、清都有有关奸党罪的规定


    答案:A
    解析:
    解析:A项错在:汉、唐以来在刑法适用原则上采取从新主义,明朝则采取从重从新主义。

  • 第19题:

    简述明朝刑法适用原则的变化。


    答案:
    解析:
    汉、唐以来在刑法适用原则上强调从轻主义。明朝为推行重典治吏,改以往从轻主义原则为从重从新主义原则,从而引起了法律适用的重大变化。具体而言,明朝的刑法适用原则的变化体现在:第一,实行“重其所重”的原则。主要体现在明朝加重了对一些重点犯罪的镇压。明律大大加重对危害专制统治罪、皇权罪、侵害财产权利罪和官吏贪污受贿罪的处刑。第二,实行“轻其所轻”的原则。主要体现在明律对危害典礼及风俗教化的犯罪,以及户婚、田土、钱债之类的罪行,处刑较前代普遍减轻。“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刑法适用原则完全体现了明初统治者力求集中法律力量打击重大犯罪、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立法指导思想。明律对妨害礼教罪处刑的减轻和对贼盗罪处刑的加重,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相对重刑轻礼的时代特点。这一特点之所以形成,不仅仅是专制主义和皇权极端强化的结果,也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统治者统治经验积累的反映。

  • 第20题:

    下列关于我国刑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 B、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从新兼从轻原则
    • C、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没有达到犯罪目的
    • D、我国《刑法》规定,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包括不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正确答案:A,D

  • 第21题:

    下列关于美国刑法表述正确的有()

    • A、一般将罪行分为重罪和轻罪
    • B、每类罪行按其严重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
    • C、死刑已被废除
    • D、广泛适用“保护观察”措施
    • E、数罪并罚采取相加原则

    正确答案:A,B,D,E

  • 第22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王某在国外犯我国《刑法》规定的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适用我国《刑法》,采用的是普遍管辖原则
    • B、不适用我国《刑法》
    • C、适用我国《刑法》,可不予追究
    • D、适用我国《刑法》,必须予以追究

    正确答案:C

  • 第23题:

    多选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有:()
    A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但不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B

    罪刑法定原则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

    C

    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D

    罪刑法定原则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本题考查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解。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如下:(1)规定犯罪及法律后果的法律必须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的法律,行政规章不得规定刑罚,习惯法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判例也不应作为刑法的渊源。(2)禁止不利于行为的人的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3)禁止不利于行为的类推解释。(4)禁止绝对的不定刑与绝对的不定期刑。(5)对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6)只能将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据此,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往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刑事立法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因此A不正确。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无论是谁作出的,都应该禁止,因此B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