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豳风·伐柯》) 昏(婚)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 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仪 礼·昏义》) 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二之。(《札记·曲礼》) 材料二: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炻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妇有三不去:有所取, 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

题目
材料一: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豳风·伐柯》) 昏(婚)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 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仪 礼·昏义》) 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二之。(《札记·曲礼》) 材料二: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炻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妇有三不去:有所取, 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大戴礼记·本命》)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婚姻成立的条件。 (2)材料二中“七去三不去”的离婚原则是如何体现宗法伦理精神的? (3)西周婚姻制度对于后世婚姻立法有什么影响?


相似考题
更多“材料一: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豳风·伐柯》) 昏(婚)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 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仪 礼·昏义》) 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二之。(《札记·曲礼》) 材料二: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相关问题
  • 第1题:

    (一)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

    《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答案:
    解析:
    (1)这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婚姻成立制度。西周时期婚姻成立须按照先后顺序经过的六道繁琐的程序,这六道程序被称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发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经过夏、商的发展,至西周臻于完备,六礼是中国古代聘娶婚的渊源。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举行婚礼,要促成两方之好,对上可以侍奉宗庙,对下可以传承后世,因此君子都很重视六礼。举行婚礼,须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主人都要在宗庙摆筵,且在门外迎拜,作揖、礼让并在宗庙举拜,以表明慎重和对婚礼的重视。
    (3)这段文字表明了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贯穿着宗法伦理道德精神和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西周时期婚姻成立制度的完备,不仅表明了礼的成熟,而且表明了西周统治者对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稳定家庭关系的重视。“六礼”表明,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完全是买卖包办性质,妇女不仅没有自主择婚的权利与自由,而且是父母用钱财进行买卖交易的商品,这体现了宗法关系、男尊女卑和迷信思想。
    (4)六礼不仅在西周的婚姻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婚姻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第2题:

    西周时期婚姻缔结的三大原则包括( )。

    • A、一夫一妻
    • B、同姓不婚
    • C、父母之命
    • D、六礼必备

    正确答案:A,B,C

  • 第3题: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出自哪里?


    正确答案:“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出自《诗经·齐风·南山》。

  • 第4题:

    翻译“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复灭亡可立而待也。”


    正确答案:称王天下的统治者,首先考虑的是富民;称霸一方或一个时代的统治者,其富国强兵政策与激励机制导致文士武士富起来。那些勉强存在的国家,必定是中包了大夫这个阶层的官僚和家臣的私囊;即将灭亡的国家根本不顾人民的死活,就知道搜刮民财、充溢府库了。这样造成财富上溢下漏的危局,并不是国力的真正强大,如不能守出不能战,国家的灭亡时指日可待的事了。

  • 第5题:

    西周婚姻解除的条件是()。

    • A、六礼
    • B、同姓不婚
    • 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D、一夫一妻多妾制
    • E、七去三不去

    正确答案:E

  • 第6题:

    孔子的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

    • A、诗、书、礼、乐、易、春秋
    • B、诗、书、礼、仁、义、智
    • C、德、智、礼、义、诗、春秋
    • D、德、书、礼、乐、义、仁

    正确答案:A

  • 第7题:

    西周婚姻成立的条件有( )

    • A、一夫一妻
    • B、同姓不婚
    • C、父母之命
    • D、六礼

    正确答案:A,B,C,D

  • 第8题:

    问答题
    请翻译“先王恶其乱,古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这句话。

    正确答案: 先王厌恶那乱,所以制定礼仪、合宜的道德来治养人们的欲望,供给人所求的东西,使人们的欲望不至于竭尽所取,使所取之物不至于为欲望所竭尽,欲望和物质是相互依赖儿子生的,这就是礼仪所兴起的原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西周时期婚姻缔结的三大原则包括( )。
    A

    一夫一妻

    B

    同姓不婚

    C

    父母之命

    D

    六礼必备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本题考点为西周婚姻缔结的三大原则。西周时期婚姻缔结的三大原则,即一夫一妻、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凡不合此三者的婚姻即属非礼非法。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时期婚姻缔结的三大原则,与六礼等构成比较完备的婚姻制度,对后世影响较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而不是一夫多妻制。不过在当时的制度下妻是指正妻,同时也允许纳妾,但只有一个正妻。

  • 第10题:

    问答题
    给下列文字加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日良入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於申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正确答案:
    (1)标点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2)翻译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一块过生活。他们的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她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并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哭泣的,太少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翻译: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正确答案: 礼是从哪里产生的呢?答案是:人类生来就有欲望,欲望达不到不可能放弃追求;追求没有限度和界限的时候,就不可能没有争夺。互相争夺就引起混乱,乱起来就没有出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下列属于西周婚姻成立的条件的有()。
    A

    六礼

    B

    一夫一妻

    C

    同姓不婚

    D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给下面一段文字添加现代标点。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正确答案: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

  • 第14题:

    荀子曾说过:“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在也。”从荀子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礼”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节,而且成了()的一种手段。


    正确答案:国家统治

  • 第15题:

    请翻译“先王恶其乱,古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这句话。


    正确答案:先王厌恶那乱,所以制定礼仪、合宜的道德来治养人们的欲望,供给人所求的东西,使人们的欲望不至于竭尽所取,使所取之物不至于为欲望所竭尽,欲望和物质是相互依赖儿子生的,这就是礼仪所兴起的原因。

  • 第16题: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法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者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文学非所用,用之则乱法。这段话包含了法家怎样的文学理论内涵,法家的这一思想有何矛盾?


    正确答案:法家认为文艺的作用仅仅是供消遣,且对法治是极其有害的。法家是从维护法治的角度提出了取消文艺的主张。但是法家对于文艺功用问题的看法是有矛盾的,一方面,他们认为文艺有害法治要加以取消,另一方面,他们又承认文艺具有“娱乐玩好”的功用。

  • 第17题:

    聘娶婚的六礼规定了结婚的完备程序。其中()是六礼的核心。

    • A、纳采
    • B、问名
    • C、纳吉
    • D、纳征
    • E、请期
    • F、亲迎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翻译: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正确答案: 礼是从哪里产生的呢?答案是:人类生来就有欲望,欲望达不到不可能放弃追求;追求没有限度和界限的时候,就不可能没有争夺。互相争夺就引起混乱,乱起来就没有出路。

  • 第19题: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


    正确答案: 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

  • 第20题:

    问答题
    写出与句中加下划线词相对应的现代汉字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燕尔新昏,如兄如弟。(《诗经·邶风·谷风》)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左传·宣公二年》)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孟子·梁惠王下》)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诗经·齐风·南山》)

    正确答案: 昏—婚。“昏”表本义“黄昏”,引申为“婚配”,引申义用“婚”字表示。“婚”是“昏”的区别字。
    竟—境。“竟” 表本义“乐曲终了”,引申为“国界终端”,引申义用“境”字表示。“境”是“竟”的区别字。
    反—返。“反”表本义“翻覆”,引申为“返回”,引申义用“返”字表示。“返”是“反”的区别字。
    取—娶。“取”表本义“捕获”,引申为“迎娶”,引申义用“娶”字表示。“娶”是“取”的区别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不定项题
    西周婚姻成立的条件有( )
    A

    一夫一妻

    B

    同姓不婚

    C

    父母之命

    D

    六礼


    正确答案: B
    解析: 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是西周时期婚姻缔结的三大原则,凡不合此三者的婚姻即属非礼非法。而"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或称纳币、请期、亲迎。

  • 第22题:

    填空题
    荀子曾说过:“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在也。”从荀子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礼”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节,而且成了()的一种手段。

    正确答案: 国家统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西周婚姻解除的条件是()。
    A

    六礼

    B

    同姓不婚

    C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D

    一夫一妻多妾制

    E

    七去三不去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