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
A.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B.客观行为与主观心理之间的联系
C.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的联系
D.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第2题:
刑法中的危害行为通常分为()和()。
第3题:
下列行为中,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的是( )。
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
B.人在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
C.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D.人在身体受到强制下的行为
第4题:
无意识的危害社会的动作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
第5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犯罪客体要件中的选择性要件的是()。
第6题: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是指()。
第7题:
下列人员不负刑事责任的是()。
第8题:
对
错
第9题: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客观行为与主观心理态度之间的联系
客观方面要件与主观方面要件之间的联系
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10题:
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人
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人。
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的人
实施了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的人
第11题:
人在睡梦中的举动
人的下意识动作
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人在精神受到强制下的行为
人在身体受到强制下的行为
第12题:
第13题:
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与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有何区别?
关于犯罪行为,在犯罪学与刑法学中认定的外延和内涵是不同的。犯罪学研究的犯罪行为不是严格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刑法学中研究的犯罪行为要以也仅仅只能以刑法的规定为标准。犯罪学中的犯罪行为概念与刑法学中犯罪行为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首先,犯罪学中的犯罪行为与刑法学的犯罪行为,都以刑法的规定为依据,或者说至少有一部分以刑法的规定为依据。其次,犯罪学中犯罪行为的概念所包含的其他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都具有反社会性,都是反社会行为,不仅包括危害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而且还包括对社会生活造成的危害。再次,犯罪学中的犯罪行为概念所以包含不良行为,目的是为了更完整地把握犯罪的发展进程,以便有效地预防和治理犯罪。最后,刑法学中的犯罪行为的概念是刑法规定的,作为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依据。
第14题: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是指() 。
A.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人
B.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
C.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的人
D.实施了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的人
第15题:
下列行为中,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的是( )。
A.无意识的动作或者言论
B.人在身体受到外力强制下的动作
C.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而无法履行义务的行为
D.在人的意志支配下的危害行为
第16题:
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
A.客观行为与主观心理态度之间的联系
B.客观方面要件与主观方面要件之间的联系
C.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D.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第17题:
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指表现人的意志或()、()的行为。
第18题:
我国刑法中的危害行为之行为就是犯罪行为
第19题:
下列行为中,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的是( )
第20题:
对
错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行为的时空条件
行为的手段和方法
危害行为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