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从教育思想来看,()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以下述材料为背景,叙述晏阳初和梁漱溟所提出的乡村教育方案,并比较他们乡村教育理论的异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起了以改造农村和农民现状为宗旨的乡村教育运动,不少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晏阳初认为:中国乡村存在四大基本问题,即愚、穷、弱、私。“愚”指人民绝大多数是文盲;“穷”指人民生活的极度贫困广弱”指缺乏医疗保障,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私”指人民缺乏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识。梁漱溟则认为:上述问题只是中国社会的表面病象,其深层原因是文化失调。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从乡村建设入手,从中国旧文化里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以创造新文化来救活旧乡村。


    答案:
    解析:
    (1)二者的乡村教育方案 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以青少年为对象设置初级、高级平民学校和生计巡回学校;社会式教育,以一般群众和农民团体为对象开展读书、演讲等活动;家庭式教育,以家庭中各成员为对象的生活、生产常识教育。 梁漱溟提出建立行政系统与教育机构合一的乡农学校。学校由学众、教员、学董、学长组成;学校按自然村落和行政级别分村学与乡学两级,实行“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将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合一;学校课程分两类,其一为以知识教育和“精神讲话”为内容的共有课程,其二为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而设的个别课程。 (2)二者的异同 晏阳初与梁漱溟均注重乡村教育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并将教育与乡村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在方式上均注意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 对中国问题的认识不同:晏阳初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分析更多的是对中国“社会病”具体表象的归结;梁漱溟着力从中国文化中寻找中国乡村问题的病因。乡村教育的理论和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不同:晏阳初更注重乡村具体问题的解决,并引进现代民主意识和西方社会治理模式;梁漱溟则主要借鉴中国古代乡约制度并加以改造,更注重弘扬传统道德。

  • 第2题:

    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是

    A.晏阳初
    B.梁漱溟
    C.黄炎培
    D.陶行知

    答案:B
    解析:
    梁漱溟(1893-1988年),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乡村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也是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和实践者。代表作有《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等。故选B。

  • 第3题:

    抗战爆发前,在中国各地进行的乡村改造尝试中,不包括( )。

    A.晏阳初在河北进行的县政建设实验
    B.梁漱溟在山东进行的乡村建设实验
    C.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实验
    D.阎锡山在山西进行的“土地村公有”实验

    答案:C
    解析: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实验虽然也在同一时期,但是主要是在开展乡村教育方面,并不涉及乡村改造。

  • 第4题:

    简述宴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与乡村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其教育思想概括为“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所谓“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

  • 第5题:

    ()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乡村教育的先行者。他的教育思想即生活教育。


    正确答案:陶行知

  • 第6题:

    蔡元培为促进现代中国平民教育、乡村教育以及普及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正确答案:错误

  • 第7题:

    陶行知在学前教育方面的贡献有()。

    • A、“平民化”教育思想的提倡者
    • B、创办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
    • C、《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
    • D、提出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

    正确答案:A,B,C,D

  • 第8题:

    20世纪20年代,抱着教育救国思想,从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实践生活教育理论,著有《中国教育改造》的教育家是( )

    • A、鲁迅
    • B、徐特立
    • C、陶行知
    • D、梁启超

    正确答案:C

  • 第9题:

    单选题
    倡导乡村改造运动,被称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的教育家是( )。
    A

    晏阳初

    B

    梁漱淇

    C

    黄炎培

    D

    陶行知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黄炎培是中国近代()的创导者和理论家,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家。
    A

    科学教育

    B

    职业教育

    C

    平民教育

    D

    乡村教育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是()
    A

    晏阳初

    B

    梁漱溟

    C

    黄炎培

    D

    陶行知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乡村教育的先行者。他的教育思想即生活教育。

    正确答案: 陶行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起了以改革农村和农民现状为宗旨的 乡村教育运动,不少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晏阳初认为:中国乡村存在四大基本问 题,即愚、穷、弱、私。“愚”指人民绝大多数是文盲;“穷”指人民生活的极度贫困; “弱”指缺乏医疗保障,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私”指人民缺乏合作精神和公民意识。梁 漱溟则认为:上述问题只是中国社会的表面现象,其深层原因是文化失调。中国文化的 根在乡村,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从乡村建设入手,从中国旧文化里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 以创造新文化来救活旧乡村。
    请以上述材料为背景,叙述晏阳初和梁漱溟所提出的乡村教育方案,并比较他 们乡村教育理论的异同。


    答案:
    解析:
    (1) 二者的乡村教育方案
    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 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三大方式”:学 校式教育,以青少年为对象设置初级、高级平民学校和生计巡回学校;社会式教育,以 一般群众和农民团体为对象开展读书、演讲等活动;家庭式教育,以家庭中各成员为对 象的生活、生产常识教育。
    梁漱溟提出建立行政系统与教育机构合一的乡农学校。学校由学众、教员、学董、 学长组成;学校按自然村落和行政级别分村学与乡学两级,实行“政教养卫合一”,“以 教统政”,将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合一;学校课程分两类,其一为以知识教育和“精 神讲话”为内容的共有课程,其二为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而设的个别课程。
    ⑵二者的异同
    晏阳初与梁漱溟均注重乡村教育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并将教育与乡村经济、文化、 道德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在方式上均注意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
    对中国问题的认识不同:晏阳初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分析更多的是对中国“社会病” 具体表象的归结;梁漱溟着力从中国文化寻找中国乡村问题的病因。乡村教育的 理论和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不同:晏阳初更注重乡村具体问题的解决,并引进现代民主 意识和西方社会治理模式;梁漱溟则主要借鉴中国古代乡约制度并加以改造,更注重弘 扬传统道德。
    【评分说明】只写出每个教育方案的要点而不展开论述的,最高不超过4分;能从其 他方面较为合理地比较二者异同的,可以酌情给分,每点最高不超过4分。

  • 第14题:

    让乡村教育重回课堂

     2018“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昨天在海南三亚举行,100名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20名马云乡村校长计划入选者接受颁奖。在颁奖典礼的首场活动“重回课堂”上,马云、单霁翔、惠若琪、宋小宝等人与获奖教师、校长重新返回课堂,体验乡村教师的坚守与付出。
      
      “重回课堂”的价值,显然不在于组织一两次有名人明星参加的活动,让乡村教育重回课堂、回到乡村,对我国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教育扶贫被认为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从这个角度审视我国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一个突出问题是亟须改革基础教育的办学模式和内容。如果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采取升学教育模式,只关注能升学的群体,以升学为目标组织课堂教学,所起到的扶贫作用将十分有限,而且可能让乡村教育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窄。
      
      关于发展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时下流行的观念是,通过教育让乡村孩子“改变命运”,而这往往被直接理解为考上好大学。我国一些乡村学校普遍采取升学教育模式,孩子们从小被灌输一个强烈的观念:只要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大学,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成功离开乡村。这种教育模式,是通过培养农村大学生在城里求职发展,来改变农村家庭的贫困面貌,而不是培养人才,立足乡村建设,整体改变乡村面貌,让乡村都富起来。
      
      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升学教育模式对少数农村家庭是管用的,培养了一个大学生,家庭的日子就好起来,但对于没有培养出大学生的家庭,则没有多大作用。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即便是对培养出大学生的家庭来说,升学教育模式也不太管用了,因为家庭为培养大学生花了大笔钱甚至欠债,但大学生毕业后可能很难在城市找到好工作,并在经济上回报家里。
      
      更主要的是,采取升学教育模式的基础教育,与乡村发展、建设没有多大关系,甚至会影响乡村发展建设。农村学生要考上大学离开家乡,才被认为是出人头地,学生学知识都以升学为目的,而不是学习建设乡村的技能,这让那些考大学无望的学生早早选择辍学,外出打工,乡村课堂对他们没有吸引力。乡村学校的课堂,很多只是教给学生升学的知识,而没有给乡村孩子身正需要的好教育。
      
      通过升学到城市学校读书,获得自身的发展,这只能是少数学生的选择和成才路径,而不能成为乡村教育的基本模式。发展乡村教育,需要考虑怎样发展教育扶贫——扶贫不是让学生都考上大学,或者选择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而是有少数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考进大学,更多学生学习掌握建设乡村的技能,从根本上改变乡村面貌。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云基金会实施的乡村教育计划(包括乡村校长计划、乡村教师计划、乡村免费师范生计划),针对的正是乡村学校在升学竞争模式之下的薄弱环节,突出培养乡村教师、校长扎根乡村教育的目标,帮助乡村教师、校长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让乡村教育重回课堂、回到乡村。这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家、乡村校长、乡村教师的积极探索,另一方面,需要形成崇尚技能而非学历的社会氛围。
      
      只有让乡村教育真正重回课堂、回到乡村,乡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才能做到重点扶贫、精准扶贫,才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企业家积极投身乡村教育精准扶贫,也必将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关注教育扶贫,投身教育扶贫,让每个乡村孩子都拥有接受好教育的机会。


    答案:
    解析:
    无解析,请查看标题题目及内容 瑞牛题库考试软件 www.niutk.com

  • 第15题:

    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是()

    • A、晏阳初
    • B、梁漱溟
    • C、黄炎培
    • D、陶行知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黄炎培是中国近代()的创导者和理论家,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家。

    • A、科学教育
    • B、职业教育
    • C、平民教育
    • D、乡村教育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解决中国乡村教育问题的对策


    正确答案: 1、积极宣传、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
    2、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
    3、加大对乡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4、创造条件,吸引人才,提高乡村教师素质;
    5、积极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

  • 第18题:

    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


    正确答案: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2)兼容并包,改革北大:整顿校风,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改革教学体制。
    (3)论学与术:
    (4)论教育独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要旨在于以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与民主、科学思想,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侵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如果说,康有为、梁启超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倡导者,那么,蔡元培就是20世纪中国资本主义教育体制的缔造者。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从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制度到教学体制和措施,特别是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有许多积极和合理的因素。从他开始,并通过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 第19题:

    主张学前教育要“中国化”“平民化”,并创办了我国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的教育家是().


    正确答案:陶行知

  • 第20题:

    多选题
    陶行知在学前教育方面的贡献有()。
    A

    “平民化”教育思想的提倡者

    B

    创办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

    C

    《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

    D

    提出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宴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与乡村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其教育思想概括为“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所谓“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解决中国乡村教育问题的对策

    正确答案: 1、积极宣传、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
    2、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
    3、加大对乡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4、创造条件,吸引人才,提高乡村教师素质;
    5、积极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20世纪20年代,抱着教育救国思想,从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实践生活教育理论,著有《中国教育改造》的教育家是(  )。
    A

    鲁迅

    B

    徐特立

    C

    陶行知

    D

    梁启超


    正确答案: A
    解析: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形成了以“生活即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在他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