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简述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关系”相关问题
  • 第1题:

    以下属于乡村公共设施的是( )。

    A.乡村文化教育设施
    B.乡村医疗卫生防疫设施
    C.乡村文艺娱乐设施
    D.乡村体育设施
    E.乡村自来水生产建设

    答案:A,B,C,D
    解析:
    乡村公共设施是指由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乡镇企业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建设的用于乡村社会公众使用的或享用的公共服务设施。比如乡村文化教育设施、乡村医疗卫生防疫设施、乡村文艺娱乐设施、乡村体育设施、乡村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乡村商业金融服务设施、乡村行政管理与社会服务设施等,也就是为乡村人口和社会服务的公共建筑设施。

  • 第2题:

    让乡村教育重回课堂

     2018“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昨天在海南三亚举行,100名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20名马云乡村校长计划入选者接受颁奖。在颁奖典礼的首场活动“重回课堂”上,马云、单霁翔、惠若琪、宋小宝等人与获奖教师、校长重新返回课堂,体验乡村教师的坚守与付出。
      
      “重回课堂”的价值,显然不在于组织一两次有名人明星参加的活动,让乡村教育重回课堂、回到乡村,对我国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教育扶贫被认为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从这个角度审视我国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一个突出问题是亟须改革基础教育的办学模式和内容。如果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采取升学教育模式,只关注能升学的群体,以升学为目标组织课堂教学,所起到的扶贫作用将十分有限,而且可能让乡村教育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窄。
      
      关于发展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时下流行的观念是,通过教育让乡村孩子“改变命运”,而这往往被直接理解为考上好大学。我国一些乡村学校普遍采取升学教育模式,孩子们从小被灌输一个强烈的观念:只要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大学,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成功离开乡村。这种教育模式,是通过培养农村大学生在城里求职发展,来改变农村家庭的贫困面貌,而不是培养人才,立足乡村建设,整体改变乡村面貌,让乡村都富起来。
      
      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升学教育模式对少数农村家庭是管用的,培养了一个大学生,家庭的日子就好起来,但对于没有培养出大学生的家庭,则没有多大作用。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即便是对培养出大学生的家庭来说,升学教育模式也不太管用了,因为家庭为培养大学生花了大笔钱甚至欠债,但大学生毕业后可能很难在城市找到好工作,并在经济上回报家里。
      
      更主要的是,采取升学教育模式的基础教育,与乡村发展、建设没有多大关系,甚至会影响乡村发展建设。农村学生要考上大学离开家乡,才被认为是出人头地,学生学知识都以升学为目的,而不是学习建设乡村的技能,这让那些考大学无望的学生早早选择辍学,外出打工,乡村课堂对他们没有吸引力。乡村学校的课堂,很多只是教给学生升学的知识,而没有给乡村孩子身正需要的好教育。
      
      通过升学到城市学校读书,获得自身的发展,这只能是少数学生的选择和成才路径,而不能成为乡村教育的基本模式。发展乡村教育,需要考虑怎样发展教育扶贫——扶贫不是让学生都考上大学,或者选择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而是有少数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考进大学,更多学生学习掌握建设乡村的技能,从根本上改变乡村面貌。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云基金会实施的乡村教育计划(包括乡村校长计划、乡村教师计划、乡村免费师范生计划),针对的正是乡村学校在升学竞争模式之下的薄弱环节,突出培养乡村教师、校长扎根乡村教育的目标,帮助乡村教师、校长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让乡村教育重回课堂、回到乡村。这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家、乡村校长、乡村教师的积极探索,另一方面,需要形成崇尚技能而非学历的社会氛围。
      
      只有让乡村教育真正重回课堂、回到乡村,乡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才能做到重点扶贫、精准扶贫,才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企业家积极投身乡村教育精准扶贫,也必将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关注教育扶贫,投身教育扶贫,让每个乡村孩子都拥有接受好教育的机会。


    答案:
    解析:
    无解析,请查看标题题目及内容 瑞牛题库考试软件 www.niutk.com

  • 第3题:

    本书介绍了乡村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相邻学科包括()。

    A乡村经济学

    B乡村政治学

    C农业推广学

    D乡村种植学

    E城市社会学


    A,C,E

  • 第4题:

    《“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提出要按照清洁乡村、()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4个阶段持续推进“美丽广西”建设。

    • A、绿色
    • B、生态
    • C、优美
    • D、富裕

    正确答案:B

  • 第5题:

    简述乡村、农业、农民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农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传统农业即指农田种植业,这里是从劳动内容而不是劳动方式来使用传统这一概念的。实际上,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农业并不局限于农田种植业,而是还包括林、牧、副、渔业。
    (2)农民是从事农业、以农为生的劳动者,传统社会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分类方法。农民的涵义也是广义的。
    (3)农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会。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
    农民被看作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农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他们从事共同生活的社区。

  • 第6题:

    请简述乡村建设运动的概况。


    正确答案: 时间:20世纪20末至抗战开始。
    人员:①进步的社会学者、经济学者、农业专家和有志青年;②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中的改良派;③政府官员。
    主办机构:①学术机构;②高等院校;③民间团体;④政府机关。
    工作重点:①平民教育;②社会救济与社会服务;③农村经济事业;④乡村自治。

  • 第7题:

    单选题
    “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提出要按照清洁乡村、()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4个阶段持续推进“美丽广西”建设。
    A

    富裕

    B

    生态

    C

    优美

    D

    绿色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请简述乡村建设运动的概况。

    正确答案: 时间:20世纪20末至抗战开始。
    人员:①进步的社会学者、经济学者、农业专家和有志青年;②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中的改良派;③政府官员。
    主办机构:①学术机构;②高等院校;③民间团体;④政府机关。
    工作重点:①平民教育;②社会救济与社会服务;③农村经济事业;④乡村自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宴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与乡村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其教育思想概括为“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所谓“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海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可分为五大类,下列选项中属于海南乡村旅游资源的有(  )。
    A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资源

    B

    乡村田园景观资源

    C

    乡村游居与野行资源

    D

    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类资源

    E

    乡村轻建设体验资源


    正确答案: B,D
    解析:
    乡村旅游资源点共有440个,在遵循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特点,共分为5个大类、26个亚类、62个基本类。其中5个大类为:①乡村自然生态景观资源点54个,占12.27%;②乡村田园景观资源点75个,占17.05%;③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资源点221个,占50.23%;④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类资源点60个,占13.64%;⑤乡村旅游商品资源点30个,占6.82%。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乡村、农业、农民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农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传统农业即指农田种植业,这里是从劳动内容而不是劳动方式来使用传统这一概念的。实际上,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农业并不局限于农田种植业,而是还包括林、牧、副、渔业。
    (2)农民是从事农业、以农为生的劳动者,传统社会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分类方法。农民的涵义也是广义的。
    (3)农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会。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
    农民被看作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农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他们从事共同生活的社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推广新时代“()”,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建设平安乡村。

    正确答案: 枫桥经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梁漱溟认为晏阳初的四大问题只是表面症状,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需探究内部病因。中国社会是个“理性早启,文化早熟”的社会,不同于西方和印度。而是惯于安分知足,遇事自求“调和折衷”。人类社会,将由注重物质转向注重人与人的精神,正与中国文化相合。但近百年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经济破产,尤其是礼俗蜕变,精神破产,所以中国问题是文化的严重失调。由于中国是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不存在阶级对立。内部不会因阶级对抗走进资本主义;同时西方也不希望中国走入。由于中国是乡村社会,文化的根子在农村,农村的破坏又很严重,中国的出路就唯有乡村建设,而“建设必寓于教育”“归于教育”。
    实施乡村教育必须借助于乡农学校。乡农学校由学长、学董、教员和学众组成。以“乡村领袖”为学董,众学董组成学董会,其最富德望者为学长,是乡农学校的领导;教员为受过训练的乡村建设者;学众为乡村中一切人。乡农学校分村学和乡学两级,兼为教育和行政组织,其组织原则是:“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一切政治、经济、武装自卫措施都通过乡农学校贯彻。乡村教育的开展必须通过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的合一,学校设儿童部、成人部、妇女部和高级部。乡农学校注重通过“精神讲话”巩固“旧道德”,接受“新知识道理”。

  • 第14题:

    简述乡村教育问题。
    现状:文盲、半文盲比例高。乡村的学校数却只占全国学校总数的10%。乡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数高达三分之一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学龄儿童失学率仍然较高。 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民办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在乡村仍然普遍存在,这些教师和部分正式教师并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 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乡村经济条件较差,加上某些乡村干部不重视对教育事业投入,甚至挤占、挪用教育经费,造成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学校数量不足,校舍面积不足,基本教学设施不足。
    科技人才不足,科盲比例高。一方面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在乡村的转化率低,进一步制约乡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乡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使乡村科盲比例相当高。
    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不够普及。 解决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对策: 积极宣传、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加大对乡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创造条件,吸引人才,提高乡村教师素质; 积极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

  • 第15题:

    简述宴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与乡村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其教育思想概括为“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所谓“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

  • 第16题:

    简述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


    正确答案: 1、特点:(1)乡村家庭每户人口较城镇为多。
    (2)乡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功能较多,功能较强。如生产功能,赡养功能。
    (3)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不仅比城市家庭更多、更强,而且也有其特点。如生产的极大分散性、生产过程的极度随机性、用工的不确定性、生产成效的难预料性和不稳定性、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主动灵活的决策。
    2、功能:(1)经济功能。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通过生产生活资料,保证产品的分配和交换,满足了人们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需求。
    (2)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殖两个方面。
    (3)组织消费的功能。组织消费是任何形式的家庭都具有的功能,并且成为现代绝大多数城市社会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乡村家庭此功能也正在逐步增强。
    (4)抚育和赡养的功能。抚育是对子女生活上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
    (5)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家庭是个人休息的场所,家庭娱乐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

  • 第17题:

    简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


    正确答案: 1929—1937年,梁漱溟依据他的乡村建设哲学,制定了《乡村建设理论和实施方案》。他认为“中国问题的内涵虽包含有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而实则是一个文化问题”,并指出:“外国侵略虽为患,而所患不在外国侵略;使有秩序则社会生活顺利进行,自身有力量可以御敌也„”。他的乡村建设,就是社会秩序的建设,其手段就是“教育”。梁漱溟在邹平办设“乡学”、“村学”,其理想是“政、教、富、卫”合一,具体办法是“行政机关教育化”,用“村学”代替“乡公所”,用“乡学”代替“区公所”,使政教合一。
    梁漱溟还认为:“我们这种运动实为中国农民运动的正轨,可以代替共产党。”这就是梁115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质。

  • 第18题:

    乡村建设运动的最有名的是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其领导人为()


    正确答案:梁藗溟晏阳初

  • 第19题:

    多选题
    乡村公益事业建设包括(    )。
    A

    乡村公路

    B

    乡村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乡村公共设施)

    C

    乡村体育设施(乡村公共设施)

    D

    乡村自来水生产建设

    E

    乡村防灾减灾设施建设


    正确答案: A,D,E
    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请简述乡村建设运动产生的背景。

    正确答案: ⑴社会背景: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及掠夺、连年灾害、军阀混战,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受到摧残,农村经济全面崩溃。
    ⑵学科背景:社会调查运动的重点开始转向农村经济方面。
    ⑶思想背景:中国思想界围绕着“如何使中国走上一条富国强民的现代化道路”这个问题展开三次论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

    正确答案: 1929—1937年,梁漱溟依据他的乡村建设哲学,制定了《乡村建设理论和实施方案》。他认为“中国问题的内涵虽包含有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而实则是一个文化问题”,并指出:“外国侵略虽为患,而所患不在外国侵略;使有秩序则社会生活顺利进行,自身有力量可以御敌也„”。他的乡村建设,就是社会秩序的建设,其手段就是“教育”。梁漱溟在邹平办设“乡学”、“村学”,其理想是“政、教、富、卫”合一,具体办法是“行政机关教育化”,用“村学”代替“乡公所”,用“乡学”代替“区公所”,使政教合一。
    梁漱溟还认为:“我们这种运动实为中国农民运动的正轨,可以代替共产党。”这就是梁115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乡村教育问题。

    正确答案: 现状:文盲、半文盲比例高。乡村的学校数却只占全国学校总数的10%。乡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数高达三分之一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学龄儿童失学率仍然较高。 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民办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在乡村仍然普遍存在,这些教师和部分正式教师并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 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乡村经济条件较差,加上某些乡村干部不重视对教育事业投入,甚至挤占、挪用教育经费,造成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学校数量不足,校舍面积不足,基本教学设施不足。
    科技人才不足,科盲比例高。一方面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在乡村的转化率低,进一步制约乡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乡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使乡村科盲比例相当高。
    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不够普及。 解决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对策: 积极宣传、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加大对乡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创造条件,吸引人才,提高乡村教师素质; 积极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乡村公益事业建设不包括( )。
    A

    乡村公路

    B

    乡村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

    C

    乡村防灾减灾设施建设

    D

    乡村自来水生产建设


    正确答案: A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