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抗大的特点及历史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抗大的教育方针、校训和主要任务。
    抗大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主要任务:“训练抗日救国军政领导人材。”

  • 第2题:

    简述长征的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转移。
    第一,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第二,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第三,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 第3题:

    简述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第4题:

    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1947年10月10日,党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共计16条。
    (1)主要内容
    ①规定土改基本任务是废除封建、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
    ②规定土改必须遵守的原则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保护工商者,正确对待地主富农。
    ③规定保护土改的措施。对一切对抗或破坏土地法大纲规定的罪犯,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和处分。   (2)历史意义
    《中国土地法大纲》总结了中国共产党20多年土地革命的基本经验教训,是一个正确的土地纲领,体现了土地改革总路线。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人民政府便根据大纲精神,进一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运动。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为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 第5题:

    简述维新派在“戊戌变法”期间提出的各项主张及变法的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维新派在“戊戌变法”期间提出的主张有:在经济上,要求振兴商务、农务、工业,奖励创新,开矿筑路,举办邮政,保护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文化教育上,要求废八股、改书院、兴学校、办报馆,开通社会风气;在军事上,要求裁旧兵,练新军,整顿国防,创办军事学校,实行征兵制,加强边疆防务。历史意义:“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改革封建的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他们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顺应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戊戌变法”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运动期间,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戊戌变法”运动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以此为起点,资产阶级文化打破了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并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主流。

  • 第6题:

    简述波茨坦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国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有:
    第一,会议着重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对德国和波兰问题,在雅尔塔会议的基础上加以具体化。会议决定设立美、苏、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负责与战败国签订合约的准备工作。
    第二,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苏联重申了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同时宣布盟国占领日本后,将实施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等基本原则。
    历史意义:波茨坦会议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达成协议,使三国的战时同盟关系得以继续维持,这对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具有积极意义。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947年10月10日,党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共计16条。
    (1)主要内容
    ①规定土改基本任务是废除封建、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
    ②规定土改必须遵守的原则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保护工商者,正确对待地主富农。
    ③规定保护土改的措施。对一切对抗或破坏土地法大纲规定的罪犯,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和处分。   (2)历史意义
    《中国土地法大纲》总结了中国共产党20多年土地革命的基本经验教训,是一个正确的土地纲领,体现了土地改革总路线。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人民政府便根据大纲精神,进一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运动。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为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波茨坦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国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有:
    第一,会议着重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对德国和波兰问题,在雅尔塔会议的基础上加以具体化。会议决定设立美、苏、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负责与战败国签订合约的准备工作。
    第二,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苏联重申了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同时宣布盟国占领日本后,将实施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等基本原则。
    历史意义:波茨坦会议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达成协议,使三国的战时同盟关系得以继续维持,这对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具有积极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要分析和评价欧洲“新学校”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特点:
    (1)在具体实施上一般是由私人或社会团体经办,设在乡村或风景优美的地方的寄宿制学校。
    (2)规模不大,但校舍设备完善,师资优秀,学费昂贵。
    (3)非常重视体育,目的是使未来的实业家们有强健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
    (4)在智育上十分强调学习实际有用的知识。
    (5)在道德教育上,往往通过学生的自治来理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民主和自由,培养善于应对社会生活的能力。
    意义:
    (1)满足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对实用性人才的需要;
    (2)推动了学校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改革;
    (3)“新学校”运动中建立了“新学校联谊会”,加强了世界教育交流与合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战国初年,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确定了一套有特色的教育内容,其中的科学和技术教育表现出了鲜明的学派特色。
    (1)墨子科技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墨子的自然科学教育思想达到很高的造诣,涉及到数学、光学、声学、力学以及心理学等许多方面:
    ①墨家教科书《墨经》通过朴素的数学名词的定义与界说,表达出丰富的数学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邃的数理哲学思想,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②《墨经》对力学和机械学规律的探索已相当深入,它对力的定义与现代力学定义有相通之处。
    ③光学是墨子科学教育中最出色的部分,墨家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由此探讨了一系列光学基本问题,并做了类似“小孔成像的实验”。
    ④墨子的实用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思想也有出色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器械制造,首先是战争攻防器械,其次是生产器械。
    (2)墨子科技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其中不少在当时世界上居领先地位。作为儒家教育思想对立面出现的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教育思想,包含有不少合理主张,尤其是其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与实行的。所有这一切都使墨家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份独特的、很有价值的遗产。墨子科技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在于:
    ①自然科学教育思想的意义
    a.许多自然科学概念虽不说都是首创,但都被赋予了科学的含义。一方面,通过定义的形式,使这些概念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另一方面,这些概念已形成了一定的逻辑体系;
    b.《墨子》所使用的主要自然科学概念,几乎都有相应的定义,这说明当时自然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越了感性经验的范围,有了明显的理论性质;
    c.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并未停留在单纯的现象记载上,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现象的分析,从中找出本质联系,概括地反映出某一方面规律的一般原理。
    ②实用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思想的意义
    墨家学派作为先秦时期的显学,与其他学派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墨子及其门徒除了讲理论,还注重动手操作的技艺传授。这种教育思想使得墨子所进行的科技教育,注重实用与实践,注重发展学生思维,用逻辑思维来辨析明理,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逻辑学。
    ③在科技教育思想中的道德培养的意义
    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授,还表现在科技教育中对道德的培养上。从实行“兼爱”的思想出发,墨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培养为义的“兼士”,即在社会分工合作的原则下,各尽所能,在生产劳动中通过“交相利”而达到“兼相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人权条例》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在《施政纲领》保障人权原则指导下,各主要抗日根据地都制定了《保障人权条例》。《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具有典型性。
    (1)《人权条例》的主要内容
    ①规定人权的法律概念
    “边区一切抗日人民,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职业与宗教,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居住、迁徙及思想之自由,并享有平等之民主权利”。即人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抗日人民各项自由权,二是抗日人民民主平等权。
    ②规定保障人权的重要措施
    司法、公安机关逮捕人犯应证据充分,依法执行;其它任何机关、部队、团体不得对任何人逮捕、审问、处罚,但现行犯例外;过去反对边区并逃往在外的地、富,如返回家园遵守法令,一律既往不咎,依法保护,禁止侵犯其人权。凡政府各级公务人员违法侵害人民自由或权利,除依法承办外,被害人得就其所受损害依法请求赔偿。
    (2)《人权条例》的历史意义
    ①深刻体现了当时边区施政纲领确立的保障人权的立法原则,促进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
    ②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去完成民族解放的艰巨任务。
    ③有利于克服根据地内存在的一些侵犯人权的现象,增强各级干部的法制观念,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直流接触器线圈具有匝数多()的特点。

    • A、阻抗大
    • B、阻抗小
    • C、阻抗小无骨架
    • D、阻抗大无骨架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简述重庆谈判两党争论焦点及双十协定的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重庆谈判双方争论的焦点是解放区军队和政权问题。国民党代表企图以“政令军令统一”为借口,取消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中共坚决要求在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原则下适当作出让步,但由于国民党独裁统治和一党专政的阴谋,该问题未达成协议。
    在中共努力推动下,于10月10日国共代表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它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政治协定,发动内战,就会失去人心;同时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可主动地位,在人民面前表现了和平的诚意,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而且双十协定是以国共两党协商方式产生的一个正式文件,它的发表,表明了国民党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平等地位。

  • 第15题:

    简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1931年1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1)主要内容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除前言外,共17条。它对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公民权利义务、外交政策等内容都作了纲领性的规定。主要内容:规定了苏维埃国家的性质的性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规定了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规定了苏维埃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苏维埃国家的外交政策。
    (2)历史意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宪政史上第一部规定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确保人民民主制度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工农民主专政的伟大纲领。它同资产阶级的约法以及旧中国反动政府制定的宪法有本质的区别。它肯定了革命胜利成果,提出了斗争的方向。尽管受到“左”的影响,仍是划时代的宪法性文件。它的颁行调动了苏区人民的积极性,为以后制定民主宪法提供了宝贵经验。

  • 第16题:

    简述《人权条例》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在《施政纲领》保障人权原则指导下,各主要抗日根据地都制定了《保障人权条例》。《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具有典型性。
    (1)《人权条例》的主要内容
    ①规定人权的法律概念
    “边区一切抗日人民,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职业与宗教,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居住、迁徙及思想之自由,并享有平等之民主权利”。即人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抗日人民各项自由权,二是抗日人民民主平等权。
    ②规定保障人权的重要措施
    司法、公安机关逮捕人犯应证据充分,依法执行;其它任何机关、部队、团体不得对任何人逮捕、审问、处罚,但现行犯例外;过去反对边区并逃往在外的地、富,如返回家园遵守法令,一律既往不咎,依法保护,禁止侵犯其人权。凡政府各级公务人员违法侵害人民自由或权利,除依法承办外,被害人得就其所受损害依法请求赔偿。
    (2)《人权条例》的历史意义
    ①深刻体现了当时边区施政纲领确立的保障人权的立法原则,促进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
    ②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去完成民族解放的艰巨任务。
    ③有利于克服根据地内存在的一些侵犯人权的现象,增强各级干部的法制观念,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 第17题:

    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梭伦成为执政官后,全面推进宪政改革:第一,颁布《解负令》,即解除债务及由于债务而遭受的奴役。第二,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三,设立新的政权机构,贵族会议大受限制。新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四百人会议,由四个部落各选一百人组成,除第四等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此外,梭伦建立陪审法庭,参与例行审判和受理上诉案件。第四,颁布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
    历史意义:纵观梭伦的各项改革,在解救人民疾苦、消除贵族特权方面迈出了重大一步,同时也为工商业奴隶主掌握政权准备了条件。此次改革把雅典引上了建立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发展奴隶制工商业的道路。在梭伦改革后的百余年间,雅典始终遵循着他所开辟的这条道路,继续进行一些民主改革,终于使雅典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政治民主、文化昌盛的希腊城邦。

  • 第18题:

    简述临时约法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进行南北议和谈判的过程中匆忙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
    (一)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七章(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五十六条。其主要内容如下:
    1、确定了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规定了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实行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制。
    3、规定了人民平等、自由之权利。
    4、保护私有财产和私营工商业。
    (二)临时约法的特点
    1、变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2、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相对缩小了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3、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四)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
    它是中国法制史上仅有的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项创举。它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否认了改良派认为只能君主立宪,开明专制的谬论,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和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原则,确认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为合法,使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得到进一步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它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宪政运动的光辉结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趋势,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主义要求。因而它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但约法中未规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未涉及土地问题,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也徒有形式。特别是由于旨在约束反革命而无政权力量、国家武装作保障,旋即被袁世凯撕毁。它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根本行不通。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931年1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1)主要内容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除前言外,共17条。它对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公民权利义务、外交政策等内容都作了纲领性的规定。主要内容:规定了苏维埃国家的性质的性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规定了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规定了苏维埃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苏维埃国家的外交政策。
    (2)历史意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宪政史上第一部规定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确保人民民主制度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工农民主专政的伟大纲领。它同资产阶级的约法以及旧中国反动政府制定的宪法有本质的区别。它肯定了革命胜利成果,提出了斗争的方向。尽管受到“左”的影响,仍是划时代的宪法性文件。它的颁行调动了苏区人民的积极性,为以后制定民主宪法提供了宝贵经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内容、历史意义和特点。

    正确答案: 《宪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1、《宪法大纲》第二条规定:红色政权“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宪法大纲》规定红色政权的 基本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实行“议行合一”的民主集中制;规定实行民主选举制。《宪法大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工农劳苦大众当家做主、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使人民成为历史的真正的主人。
    2、《宪法大纲》规定:工农民主政权的任务“是在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势力”。《宪法大纲》规定:“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雇农、贫农、中农”;“中华苏维埃政权保证彻底地实行妇女解放为目的,承认婚姻自由,实行各种保护妇女的办法,使妇女能够从事实上逐渐得到脱离家务束缚的物质基础,而参加全社会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生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实行民族独立;改善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及生活状况。
    3、《宪法大纲》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手执武器参加革命战争的权利,只能属于工农劳苦群众”; 工农劳苦群众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的权利,苏维埃公民“不分男女、种族、宗教,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苏维埃政权“在进行战争许可的范围内,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承认婚姻自由。
    4、《宪法大纲》宣布:“中华苏维埃政权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自决权”,他们有权“建立自己的区域自治”;“中华苏维埃政权现在要努力帮助这些弱小民族脱离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王公、喇嘛、土司的压迫统治,而得到完全自主;苏维埃政权更要在这些民族中发展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
    5、《宪法大纲》规定:“中华民族的完全自由与独立”,反对帝国主义的特权和压迫;“宣告世界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是与它站在一条革命战线上,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联,是它的巩固的联盟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临时约法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进行南北议和谈判的过程中匆忙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
    (一)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七章(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五十六条。
    其主要内容如下:
    1、确定了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规定了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实行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制。
    3、规定了人民平等、自由之权利。
    4、保护私有财产和私营工商业。
    (二)临时约法的特点
    1、变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2、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相对缩小了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3、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三)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
    它是中国法制史上仅有的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项创举。它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否认了改良派认为只能君主立宪,“开明专制”的谬论,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和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原则,确认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为合法,使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得到进一步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它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宪政运动的光辉结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趋势,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主义要求。
    因而它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但约法中未规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未涉及土地问题,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也徒有形式。特别是由于旨在约束反革命而无政权力量、国家武装作保障,旋即被袁世凯撕毁。它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根本*行不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梭伦成为执政官后,全面推进宪政改革:第一,颁布《解负令》,即解除债务及由于债务而遭受的奴役。第二,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三,设立新的政权机构,贵族会议大受限制。新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四百人会议,由四个部落各选一百人组成,除第四等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此外,梭伦建立陪审法庭,参与例行审判和受理上诉案件。第四,颁布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
    历史意义:纵观梭伦的各项改革,在解救人民疾苦、消除贵族特权方面迈出了重大一步,同时也为工商业奴隶主掌握政权准备了条件。此次改革把雅典引上了建立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发展奴隶制工商业的道路。在梭伦改革后的百余年间,雅典始终遵循着他所开辟的这条道路,继续进行一些民主改革,终于使雅典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政治民主、文化昌盛的希腊城邦。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