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把知识氛围用书面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述的明确知识(显性知识),和不能明确表述的缄默知识(隐性知识)。
第1题:
依据知识的属性,可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
第2题:
野中郁次郎将企业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所谓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而显性知识则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又称为可文本化的知识。
第3题:
默会知识远远多于明确知识,且有不同于明确知识的显著特征是()。
第4题: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可将知识分为()
第5题:
显性知识是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表述的知识”,通常用言语等人为方式,通过表述来实现,所以又称为“言明的知识”。
第6题:
知识转换有四种模式,即()。
第7题: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不易表达清楚的主观知识,它以个人、团队、组织的经验、印象、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 根据以上定义,属于显性知识的是()。
第8题:
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
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
不能转化为明确知识
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
主要是事实和原理的知识
第9题: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以上都不是
第10题:
内部知识
外部知识
隐性知识
基础知识
第11题: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将知识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是不能言传,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
没有默会知识就没有明确知识
在量上,明确知识要比默会知识多
第12题:
亚当斯
尼采
波兰尼
费希特
第13题:
一般认为,企业的内的知识的产生、流动过程是这样的()。
第14题:
知识管理强调,()的挖掘和利用是个人或组织获得成功的关键。
第15题:
20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在其论著中提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将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
第16题:
在教师知识结构中,关于缄默知识的理解,正确的是()
第17题:
在教师知识结构中,关于缄默知识的理解,正确的是()。
第18题:
企业知识系统的作用不包括()
第19题: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识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第20题:
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从内显知识到外显知识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确定性知识
不确定性知识
直观知识
言传知识
意会知识
第23题:
程序性知识
缄默知识
陈述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第24题:
它是显性知识
可以被明确地接受
可以用言语表达
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