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题:
问答题
(十八) 【背景材料】 “生态旅游”这个概念,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提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但有两个基本点却没有改变: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目前以“走进自然、感受生态”为主旨的生态景区,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日益受到都市人的青睐。但令人遗憾的是,有的地方在生态旅游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许多游客在旅游时并不清楚对保护环境负有什么责任,出现了一些有意或无意破坏生态的现象。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改。 【问题】 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我国实际,围绕“生态旅游”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构完整,观点明确,层次清晰,论证有力,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科学发展生态旅游(文章来自网络) 目前,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形式,其产生不仅在于适应了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更在于迫切需要改变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它的发展对于旅游区的保护和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国拥有十分丰富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倡导和促进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既符合国际旅游发展的潮流,也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的国策,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并有着一定的中国特色。截止1997年底,中国已建立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926个,总面积7698万公顷,占陆地国土面积的7.64%。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4个,面积2646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392个,面积4604万公顷等等。但由于社会及人文环境的影响,生态旅游的发展仍很滞后,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一是国民生态意识淡薄,许多地区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缺乏对生态旅游的正确认识。另外,广大旅游者的生态旅游知识贫乏,环境保护意识差,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影响了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更新。二是缺乏必备的景区规划和监管机制,不少地区在开发旅游前未制定详细的旅游规划,或者制定了旅游规划但实施过程中并未很好的执行,盲目发展,导致旅游开发失控。三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虽然也制定了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但是具体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还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尤其旅游环境保护法律及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为此,我们必须积极作为,使生态旅游实至名归。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生态旅游意识。要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能够真正认识生态旅游的本质,树立科学的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观念,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重视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把旅游环境当作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
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不断完善和健全生态旅游相关的专项法规。世界上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并有专门的机构来监督这些法规的执行。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生态旅游的法规体系和标准,使生态旅游开发有法可依,生态旅游活动有章可循。
生态旅游的发展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更拓展了旅游的外延,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的旅游环境破坏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热爱自然、保护生态、善待环境,这是生态旅游的应有之义。惟如此,才能使生态旅游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把那份大自然的原始美丽留给我们的子孙万代。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