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怎样理解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的观点?
第2题: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温家宝的执政理念,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下列各项中符合该学派观点的是()
第3题:
“上”的意义:不上贤,使民不争()
第4题:
“贵”的语法现象: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第5题:
“货”的意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第6题:
翻译: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第7题:
2009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了孔子的标准像。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现出自信大方、谦谦君子的形象。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任人唯贤
任人唯亲
远贤智,弃私议
不尚贤,使民不争
第12题:
第13题:
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第14题:
法家认为在治理国家时,应当()
第15题:
“之”的意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第16题:
老子的下列哪个观点可以体味出清官与贪官的区别:()
第17题:
“不上贤,使民不争”的通假字()
第18题:
《老子》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反映了道家学派()
第19题:
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立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夫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为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而不义之辩乎?”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