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借行! (《国风●秦风●无衣》) 请回答: . (1) 这首诗采用了什么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分) (2)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爱国主义精神 (2)分析这首诗的主旨及其含蕴的传统文化精神。(4 分)

题目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借行!
(《国风●秦风●无衣》)
请回答: .
(1) 这首诗采用了什么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分)
(2)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爱国主义精神
(2)分析这首诗的主旨及其含蕴的传统文化精神。(4 分)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无解析
更多“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一)(3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1分)


    正确答案: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第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名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正确答案:
    (1)(2分)
    “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 第3题: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2分)

    钓 雪 亭

    (宋)姜 夔

    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

    时有官船桥畔过,白鸥飞去落前滩。

    (1)诗人在诗中寄寓了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1)惆怅、孤独、寂寞之情。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动衬静。(答出一点即可)

  • 第4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阅读全诗,分析这首诗的抒情层次。


    正确答案:
    首联第一句直接抒情,“相见时难”是客观之难,由于女子的特殊身份,决定他们见面之不易。而“别亦难”,是主观之难,因见面的机会极为难得,所以分别时难舍难分。而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以百花残落表现美好的爱情正遇到了某种障碍。
    颔联二句承此而来,以“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比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爱情至死不渝。
    尾联回应相见之难,说两个人不能自由来往,只希望给他们传递信息的人殷勤相助。

  • 第5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2分)


    正确答案: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分)
    (2)(2分)“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 第6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划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3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3分)


    正确答案:
    (1)(3分)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1分)和远大的政治抱负。(1分)(大意对即可)
    (2)(3分)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答出其中一点给1分,答出其中两点给3分,大意对即可。)

  • 第7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正确答案:

    1)  (3分)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

    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5分)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 第8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 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 第9题:

    阅读全诗,然后回答问题: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这首诗从内容、结构上可分成几层
    (2)请找出本诗中象征形象并说明其寓意。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
    解析:
    (1)全诗从内容、结构上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8行),是用鸟这一象征形象来表达诗人自己对中华大地饱含深情的至爱。第二层(最后两行),再次强调诗人的哀伤是出于爱国情感。 (2)本诗中的象征形象有鸟、暴风雨、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和温柔的黎明。作家用一组意象群来表达他对现实生活丰富的感受和复杂的情感,如用鸟来象征爱国诗人,用暴风雨来象征侵略者和反动势力,用土地来象征饱受侵略和蹂躏的祖国,用悲愤的河流来形容人民悲愤的情绪,用激怒的风来指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怒吼声,用温柔的黎明来比喻美好而有希望的未来。
    (3)抒发了诗人对灾难深重的祖国深沉的爱。
    (4)前一部分借鸟儿的歌唱间接抒情;后一部分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直抒胸臆。?

  • 第10题:

    阅读《水调歌头》,回答问题说说这首诗是怎样以月贯串全诗的。


    正确答案: 全词以月贯串,上片从问月赞月,向往月宫,写到月下起舞;下片从月影移动,月亮圆缺变化,写到月光远照。构思缜密,情意深长。

  • 第11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宋)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按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按,读ruó,“揉搓”之意。 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什么感受?


    正确答案: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 第12题:

    问答题
    阅读《水调歌头》,回答问题说说这首诗是怎样以月贯串全诗的。

    正确答案: 全词以月贯串,上片从问月赞月,向往月宫,写到月下起舞;下片从月影移动,月亮圆缺变化,写到月光远照。构思缜密,情意深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 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正确答案:
    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 第14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 第15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分析这首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的特色。


    正确答案:
    这首诗虽然只有十句,但其中却有说理,有写景,有抒情,恰切地表现了诗人非常细微的内心感受。诗的开头四句和末尾二旬说理,中间四句写景。但说理中也有景物描写,如“心远地自偏”,虽是说理却给人以很强的形象感。说理中也有抒情,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洋溢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同时,中间的四句虽然写的是天气和飞鸟,也包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而飞鸟晚归的形象描写,也寓示着诗人找到了生活上的皈依。

  • 第16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7~29 小题。

    第 27 题 这首诗的层次及各层的含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这首诗共十二句,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一个层次。前四句写南宋朝廷以和戎为国策,醉生梦死,武备松弛,根本不想收复中原。中间四句写战士们报国无门、空老沙场的悲哀。后四句写沦陷区的广大人民热切地盼望恢复,但一直遥遥无期的悲愤。

  • 第17题:

    诗词鉴赏,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海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前人评价这首诗中“放入”一词最显气魄,你同意吗?请作简要分析。(2分)

    答: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就感受最深的一点作出评价。(3分)

    答:


    正确答案:
    (1)同意。它使通常开窗赏景的行为转化为拥抱江河的壮举,表现出豪迈的胸襟和气慨。
    (2)第一、虚实结合。前两句写弥漫山颠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好象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却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之中。第二、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塑造出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第三、寄情于景,全诗写云气、松涛和水浪,融入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 第18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正确答案: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 第19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正确答案:
    9.【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 第20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结庐:
    喧:
    尔:
    (2)分析这首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的特色。
    (3)分析这首诗写景句子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5)如何理解这首诗平淡淳美的风格


    答案:
    解析:
    (1)结庐:建造住宅。喧:喧闹。尔:做到这样。 (2)这首诗虽然只有十句,但其中却有说理,有写景,有抒情,恰当地表现了诗人非常细微的内心感受。诗的开头四句和末尾二句说理,中间四句写景。但说理中也有景物描写,如“心远地自偏”,虽是说理却给人以很强的形象感。说理中也有抒情,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洋溢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同时,中间的四句虽然写的是天气和飞鸟,也包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而飞鸟晚归的形象描写,也寓示着诗人找到了生活上的皈依。
    (3)这首诗写景的句子主要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四句。千百年来,这四句被传诵不已,不仅仅是因为成功地描绘出优美的田园景色,而且是在这种景色描写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远离纷争、喧嚣、危险的官场,过着轻松自在的生活,采菊饮酒,悠然远望,何等惬意!黄昏时分,飞鸟结伴还巢,刹那间,诗人领悟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宿,像飞鸟归巢一样,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精神家园。
    (4)这首诗写作者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正意义、找到自己人生归宿的快乐心情。
    (5)由于陶渊明在诗中融入了对田园的喜爱和远离官场的恬淡心情,因而笔下的景物都带上了淳美色彩,表现出平淡自然的风格。?

  • 第21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正确答案: ①借吹奏的曲名《梅花落》的拆用,将笛声变成落梅的花片,四处飘散,色香洒满光山,以形以色写无形的声音。
    ②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之落,句中含有思乡的情调。
    ③以想像中的笛音的美妙,与一、二句中胡天成战士牧马而归夜吹笛的实景构成虚实相应的边塞和平宁静的动人意境和全诗乐观开朗的基调。

  • 第2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宋)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按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按,读ruó,“揉搓”之意。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正确答案: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 第23题:

    问答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正确答案: ①借吹奏的曲名《梅花落》的拆用,将笛声变成落梅的花片,四处飘散,色香洒满光山,以形以色写无形的声音。
    ②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之落,句中含有思乡的情调。
    ③以想像中的笛音的美妙,与一、二句中胡天成战士牧马而归夜吹笛的实景构成虚实相应的边塞和平宁静的动人意境和全诗乐观开朗的基调。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