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本次两会期间,两会代表、政府工作人员、广大人民群众就自己关心的问题,通过各种媒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的精神有相当一部分被吸收到《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决定中。能够恰当体现上述做法合理性的是()。
A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C政事民情情清入耳,谋策定策策册在民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第2题:
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启示我们的政府必须()。
第3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出自哪里?()
第4题:
某中学生想撰写一篇关于“布衣参事”(政府聘请老百姓作为参事来参政、议政)制度设计必要性的小论文,他最适宜借用的古语是()。
第5题: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看望政协委员时,引用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中的话“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来表达政府倾听民声、受民监督的施政理念。这一理念表明政府()。 ①对人民高度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②致力于提高决策水平 ③受政协监督,对政协负责 ④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
第6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从权力监督的角度看,这强调的主要是()。
第7题:
“知屋漏者在雨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说明,政府必须接受()的监督。
第8题: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写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第9题:
温家宝总理曾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体现了认识哲学道理是()
第10题:
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认识的重要性
间接经验不重要
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第11题: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第12题:
《史记》
《资治通鉴》
《论语》
《论衡》
第13题: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第14题:
汉代政论家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第15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果从政府权利监督的角度看,这主要是强调()。
第16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是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两会”上的话。这一施政理念表明政府()。
第17题: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看望政协委员时引用了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中的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第18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说明,政府必须自觉接受()。
第19题:
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中的名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告诉我们()。
第20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这一党建理念所依据的哲理是()。
第21题: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第22题: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第23题: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