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同志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题目
温家宝同志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相似考题
更多“温家宝同志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相关问题
  • 第1题: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答案:D
    解析:
    【命题依据】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寒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题思路】
    (1)本题考查认识论部分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
    (2)2004年4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信件中写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的意见、要求和呼声,是对政府工作最好的批评和监督,只有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才不敢松懈,才不会犯骄傲自满的错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逸自东汉政治家王充的《论衡》。
    (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老百姓的评说最重要。显然是说,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获得的经验(评说)对判断政府工作的得失是十分重要的,此题A、B、C选项观点错误,不选,只能选D项。D项把直接经验等同于实践的看法来自《大纲解析》第33页,但严格说来,直接经验属于认识范畴,不能等同于实践,同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观点并不符合。
    【标准答案】D

  • 第2题: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答案:D
    解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认识具有指导作用。

  • 第3题: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盲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答案:D
    解析:
    A项表述错误,故排除;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种渠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两个阶段,排除B、C两项。

  • 第4题:

    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是( )

    A.学生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 B.学习直接经验必须以间接经验为基础
    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D.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


    答案:D
    解析:
    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将二者有机结 合起来。

  • 第5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出自哪里?()

    • A、《史记》
    • B、《资治通鉴》
    • C、《论语》
    • D、《论衡》

    正确答案:D

  • 第6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是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两会”上的话。这一施政理念表明政府()。

    • A、受政协监督,对政协负责
    • B、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
    • C、保障人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
    • D、对人民高度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正确答案:B,D

  • 第7题: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违背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C、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正确答案:B

  • 第8题:

    温家宝总理曾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体现了认识哲学道理是()

    • A、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认识的重要性
    • B、间接经验不重要
    • C、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 D、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正确答案:C

  • 第9题:

    单选题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2006年真题]
    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正确答案: B
    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劳动实践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①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②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育,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所以,任何认识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题中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这句古训,其深刻寓意是说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是执政者、领导者认识的真正来源和重要基础。离开了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就等于失去执政的根基,不但不能获得正确的执政经验和认识,其政权也难以稳固。A项,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应该是实践,而非人的经验;B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不能简单地说谁更重要;C项,不能简单地说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 第10题:

    单选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汉代政论家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

    D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理解和把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作为两种认识首先是有区別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正确答案为B项.

  • 第14题:

    温家宝同志曾多次引用一句话:“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这充分说明最能了解政府的是群众,最有资格评价政府的也是群众。下列关于人民群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内容都是一样的

    答案:D
    解析:
    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规定是不同的,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 第15题:

    汉代政论家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答案:D
    解析:
    “知屋漏者在字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出自汉代政论家王充的《论衡》,意思是知道这个房子漏水的人,就住在这个房子里面:知道施政有所缺失的人,就是民间的老百姓;知道儒家经书之误的,正是读着诸子百家的书的学子。这句话就是说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对判断工作的得失是十分重要的。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本身说法错误,不选。故本题答案选D。

  • 第16题: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
    •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汉代政论家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看望政协委员时引用了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中的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尺度
    •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 C、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
    • D、人民群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写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 C、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单选题
    温家宝总理曾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体现了认识哲学道理是()
    A

    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认识的重要性

    B

    间接经验不重要

    C

    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D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

    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出自哪里?()
    A

    《史记》

    B

    《资治通鉴》

    C

    《论语》

    D

    《论衡》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