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出自哪里?()
第6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是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两会”上的话。这一施政理念表明政府()。
第7题: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违背的哲理是()
第8题:
温家宝总理曾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体现了认识哲学道理是()
第9题: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第10题: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第11题: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第12题: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第17题:
汉代政论家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第18题: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看望政协委员时引用了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中的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第19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第20题: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写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第21题:
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认识的重要性
间接经验不重要
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第22题: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第23题:
《史记》
《资治通鉴》
《论语》
《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