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小儿寸口部位短,难以布三指以分三关,故诊小儿脉的方法与诊成人不同,常采用一指总候三部诊法,简称一指定三关。
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小儿手,对3岁以内婴幼儿,医生可用右手拇指或食指按于掌后高骨处诊得脉动,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对3~5岁病儿,以高骨中线为关,向高骨的前后两侧(掌端和肘端)滚转寻三部;对6~8岁病儿,可以向高骨的前后两侧(掌端和肘端)挪动拇指,分别诊寸、关、尺三部;对9~10岁病儿。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对10岁以上的病儿,则可按诊成人脉的方法取脉。
更多“试述诊小儿脉方法。”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脉诊的基本原理。


    参考答案:脉诊的原理,主要在于脉为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脉为血之府,与心相通连,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血由心所主以外,又由脾所统、肝所藏,且赖肺的朝百脉以辅心行血,肾藏精而生元气,元气以推动激发全身脏腑的功能,所以五脏均与血脉密切相关,故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的状况均可显见于脉。当发生病变时,各种病理因素均可影响脉气,而表现出不同的病理脉象。因此,诊脉可以诊断病证。

  • 第2题:

    诊小儿脉


    答案:
    解析:
    诊小儿脉与诊成人脉有所不同。小儿寸口部位狭小,难以区分寸、关、尺三部,再则小儿就诊时容易惊哭,惊则气乱,气乱则脉无序,故难以诊察。因此,小儿科诊病注重辨形色,审苗窍。后世医家有一指总候三部的方法,是诊小儿脉的主要方法。小儿脉象一般只诊沉浮、迟数、强弱、缓紧,以辨别阴阳、寒热、表里和邪正盛衰,不详求二十八脉。
    三岁以下的小儿,一息7~8至为平脉;五六岁小儿,一息六至为平脉,七至以上为数脉, 4~5至为迟脉。数为热,迟为寒,浮数为阳,沉迟为阴。强弱可测虚实,缓紧可测邪正。
    沉滑为食积,浮滑为风痰。紧主寒,缓主湿,大小不齐多食滞。

  • 第3题:

    试述脉诊的操作方法。


    答案:
    解析:
    (1)诊脉之前,先让病人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使呼吸调匀,气血平静。
    (2)诊脉体位: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脉枕。
    (3)布指: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以左手切按病人的右手脉,以右手按其左手。先用中指定关,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尖与指腹交界处的指目按触脉体。布指疏密合适,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关法诊脉,即用拇指统按寸关尺三部脉。
    (4)运指
    总按:三指平布,伺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
    单诊:吩别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重点体会某一部脉象特征。
    举法:手指用较轻的力按在寸口脉搏动部位上。
    按法: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
    寻法;手指指力适中.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适当调节指力以体察脉象。
    (5)平息: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自己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次数,此外,医生必须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仔细体会。
    (6)诊脉不少于"五十动",以每手不少于1分钟为宜,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 第4题:

    试述诊察小儿指纹的方法?


    答案:
    解析:
    诊察小儿指纹时,令家长抱小儿面向光亮,医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再以右手拇指的侧缘蘸少许清水后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部推擦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显露。

  • 第5题:

    试述诊小儿脉的方法。


    正确答案: 小儿寸口部位短,难以布三指以分三关,故诊小儿脉的方法与诊成人不同,常采用一指总候三部诊法,简称一指定三关。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小儿手,对3岁以内婴幼儿,医师可用右手拇指或食指按于掌后高骨处诊得脉动,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对3~5岁病儿,以高骨中线为关,向高骨的前后两侧(掌端和肘端)滚转寻三部;对6~8岁病儿,可以向高骨的前后两侧(掌端和肘端)挪动拇指,分别诊寸、关、尺三部;对9~10岁病儿,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对10岁以上的病儿,则可按诊成人脉的方法取脉。

  • 第6题:

    试述小儿门脉高压症特点。


    正确答案:(1)小儿门脉高压症多为肝外型门脉高压;
    (2)最常见的病因:门静脉主干闭锁、狭窄,海绵样病变,即先天性畸形引起;
    (3)小儿门脉高压少见有肝硬化;
    (4)手术施行脾肾静脉分流远期效果好。

  • 第7题:

    诊断小儿疾病,尤为重要的是()

    • A、按诊
    • B、脉诊
    • C、问诊
    • D、望诊
    • E、闻诊

    正确答案:D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诊小儿脉方法。

    正确答案: 常采用一指总候三部诊法,简称一指定三关。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小儿手,对3岁以内婴幼儿,医师可用右手拇指或食指按于掌后高骨处诊得脉动,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对3~5岁患儿,以高骨中线为关,向高骨的前后两侧(掌端和肘端)滚转寻三部,对6~8岁患儿,可以向高骨的前后两侧(掌端和肘端)挪动拇指,分别诊寸、关、尺三部;对9~10岁患儿,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对10岁以上的患儿,则可按诊成人脉的方法取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诊小儿脉

    正确答案: 诊小儿脉与诊成人脉有所不同。小儿寸口部位狭小,难以区分寸、关、尺三部,再则小儿就诊时容易惊哭,惊则气乱,气乱则脉无序,故难以诊查。因此,小儿科诊病注重辨形色,审苗窍。后世医家有一指总候三部的方法,是诊小儿脉的主要方法。小儿脉象一般只诊沉浮、迟数、强弱、缓紧,以辨别阴阳、寒热、表里和邪正盛衰,不详求二十八脉。三岁以下的小儿,一息7~8至为平脉;五六岁小儿,一息六至为平脉,七至以上二为数脉,4~5至为迟脉。数为热,迟为寒,浮数为阳,沉迟为阴。强弱可测虚实,缓紧可测邪正。沉滑为食积,浮滑为风痰。紧主寒,缓主湿,大小不齐多食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诊断小儿疾病,尤为重要的是(  )。
    A

    按诊

    B

    脉诊

    C

    问诊

    D

    望诊

    E

    闻诊


    正确答案: B
    解析:
    由于儿科为“哑科”,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吵闹,影响气息脉象,造成诊断上困难。故小儿诊法中主张四诊合参,又特别重视望诊。因此答案选D。

  • 第11题:

    单选题
    诊断小儿疾病,特别重要的诊查方法是(  )。
    A

    按诊

    B

    脉诊

    C

    问诊

    D

    闻诊

    E

    望诊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叙述诊小儿脉的方法。

    正确答案: 小儿寸口部位短,难以布三指以分三关,故诊小儿脉的方法与诊成人不同,常采用一指总候三部诊法,简称一指定三关。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小儿手,对3岁以内婴幼儿,医生可用右手拇指或食指按于掌后高骨处诊得脉动,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对3~5岁病儿,以高骨中线为关,向高骨的前后两侧(掌端和肘端)滚转寻三部;对6~8岁病儿,可以向高骨的前后两侧(掌端和肘端)挪动拇指,分别诊寸、关、尺三部;对9~10岁病儿,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对10岁以上的病儿,则可按诊成人脉的方法取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小儿诊法中最重要的是

    A、望诊

    B、闻诊

    C、问诊

    D、脉诊

    E、按诊


    参考答案:A

  • 第14题:

    诊断小儿疾病,特别重要的诊查方法是

    A.按诊
    B.脉诊
    C.问诊
    D.闻诊
    E.望诊

    答案:E
    解析:
    小儿疾病的诊断方法,与临床其他各科一样,均运用望、闻、问、切四种不同的诊查手段进行诊断和辨证。因乳婴儿不会说话,较大儿童虽已会说话,也不能正确叙述自己的病情,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吵闹,影响气息脉象,故小儿诊法既主张四诊合参,又特别重视望诊。

  • 第15题:

    试述脘腹按诊的方法?


    答案:
    解析:
    诊区目标确定后再考虑按诊应采取的体位和方法。通常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坐位时,医生应在病人右侧,左手稍扶病人肩背部,右手第二、三、四、五指自然并拢,用指腹或食指桡侧按腹;取仰卧位时,病人两腿稍屈曲,以免局部肌肉紧张,医生应在病人右侧,右手第二、三、四、五指自然并拢,用指腹或食指桡侧按寻。无论采取何种体位,按时皆从脐水平线处开始逐渐移向上腹部剑突下方,如果有明显痞块,应从健康部位逐渐移向病变部位。按时应由浅入深,由轻而重,指力适中。边按边询问,边观察病人表情。注意了解局部手感情况,有无胀满、痞块、软硬程度,以及有无压痛、压痛程度等。
    肝的按诊,病人宜取仰卧位,两腿屈起,医生位于病人右侧,以左手掌及四指置于病人右腰部并向上托,大拇指固定于右肋下缘,以右手平放于脐部右侧,用并拢的四指尖部或食指桡侧对着肋缘,并压向深部,在病人吸气时,右手手指稍向肋缘方向推进,但勿随腹壁抬起,如此,逐渐向肋缘按摸。
    脾的按诊,病人可采取仰卧或右侧卧位,两腿稍屈曲,医生以左手掌置于病人左胸外侧第7~10肋处,固定胸廓,右手平放于腹部,与肋弓成垂直方向,以稍弯曲的手指末端轻压向腹深部,并随病人腹式呼吸运动逐渐由下向上接近左肋弓,以寻摸有无肿大的脾脏。
    肾脏按诊时,一般采取仰卧位,必要时亦可采取立位。诊右肾时,医生在病人右侧,右手放在右季肋部,以微曲的指端置于肋缘下方,左手平放于右后腰部肾区,随病人呼吸将右手逐渐压向腹深部,同时以左手将后腹壁推向前方,前后两手相互配合寻按肾脏。诊左肾时,医生位于病人左侧,两手相对地更换位置,如上法进行寻按。

  • 第16题:

    诊小儿脉可用"一指定三关法"来细分三部脉候。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7题:

    试述小儿生长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正确答案:(1)定期、连续、准确的测量个体儿童的体重;
    (2)在小儿生长发育图中描记小儿的体重曲线;
    (3)评估小儿体重曲线的走向并分析曲线变化的原因;
    (4)根据儿童体重曲线变化的形式及变化的原因,指导家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 第18题:

    叙述诊小儿脉的方法。


    正确答案: 小儿寸口部位短,难以布三指以分三关,故诊小儿脉的方法与诊成人不同,常采用一指总候三部诊法,简称一指定三关。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小儿手,对3岁以内婴幼儿,医生可用右手拇指或食指按于掌后高骨处诊得脉动,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对3~5岁病儿,以高骨中线为关,向高骨的前后两侧(掌端和肘端)滚转寻三部;对6~8岁病儿,可以向高骨的前后两侧(掌端和肘端)挪动拇指,分别诊寸、关、尺三部;对9~10岁病儿,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对10岁以上的病儿,则可按诊成人脉的方法取脉。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诊察小儿指纹的方法。

    正确答案: 诊察小儿指纹时,令家长抱小儿面向光亮,医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再以右手拇指的侧缘蘸少许清水后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部推擦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显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小儿诊法既主张四诊合参,又特别重视的诊法是()
    A

    按诊

    B

    脉诊

    C

    问诊

    D

    闻诊

    E

    望诊


    正确答案: D
    解析: 小儿诊法既主张四诊合参,又特别重视的诊法是望诊。

  • 第21题:

    单选题
    诊断小儿疾病时四诊中最重要的是(  )。
    A

    按诊

    B

    脉诊

    C

    问诊

    D

    闻诊

    E

    望诊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脉诊的操作方法。

    正确答案: 脉诊的操作方法是:
    (1)诊脉之前,先让患者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使呼吸调匀,气血平静。
    (2)诊脉体位: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脉枕。
    (3)布指:医师和患者应侧向坐,以左手切按患者的右手脉以右手按其左手。先用中指定关,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尖与指腹交界处的指目按触脉体。布指疏密合适,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关法诊脉,即用拇指统按寸关尺三部脉。
    (4)运指:总按:三指平布,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单诊:分别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重点体会某一部脉象特征。举法:手指用较轻的力按在寸口脉搏动部位上。按法: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寻法:手指指力适中,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适当调节指力以体察脉象。
    (5)平息:医师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自己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患者脉搏的次数,此外,医师必须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仔细体会。
    (6)诊脉不少于"五十动",以每手不少于1分钟为宜,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诊小儿脉的方法。

    正确答案: 小儿寸口部位短,难以布三指以分三关,故诊小儿脉的方法与诊成人不同,常采用一指总候三部诊法,简称一指定三关。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小儿手,对3岁以内婴幼儿,医师可用右手拇指或食指按于掌后高骨处诊得脉动,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对3~5岁病儿,以高骨中线为关,向高骨的前后两侧(掌端和肘端)滚转寻三部;对6~8岁病儿,可以向高骨的前后两侧(掌端和肘端)挪动拇指,分别诊寸、关、尺三部;对9~10岁病儿,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对10岁以上的病儿,则可按诊成人脉的方法取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