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2)论教育作用:论教育的社会功能;论教育的个体功能,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3)论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关于教育目的,孔子希望培养出“贤人”和“君子”;关于教育目标,《子张》中提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4)论教育内容:孔子主张以“仁”和“礼”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具体形式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的传统,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 是后天形成的。(3)论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关于教育目的,孔子希望培养出“贤人”和“君子”;关于教育目标,《子张》中提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4)论教育内容:孔子主张以“仁”和“礼”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具体形式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的传统,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因材施教(“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即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1题:
体现孔子启发式教育的基本方法是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D.学而时习之
第2题:
孔子认为,各种社会关系都要以礼为准则,甚至要求人们()
第3题:
()以下哪句《论语》中的话未在书中提到?
第4题: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思想是:()
第5题:
西周孔子六艺教育中属于体育范畴的是()
第6题:
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
第7题:
孔子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其中“礼”的含义是()
第8题: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第9题:
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第10题:
老子
孔子
孟子
荀子
第11题: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
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第12题: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诚勿扰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法
第13题:
孔子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其中“礼”的含义是()
A.只要求人们要恪守的“礼”条规;
B.恪守的“礼”条规,理解“礼”的精神实质和多层面的社会作用;
C.指君臣之礼;
D.接人待物讲礼貌
第14题:
以下哪几项,是颜回与孔子共同的道德追求?()
第15题:
翻译: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第16题:
颜渊同孔子实行仁德的条目,孔子说:()。
第17题:
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教育家是孟子。
第18题:
孔子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记载这句话的是()
第19题:
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教育家是()
第20题:
对
错
第21题:
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教育无目的论
第22题:
第23题:
学而仕则优
礼和仁
有教无类
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