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红笔批改作业,是利用了刺激物的强度。(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1题:
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物的对比程度
C、刺激物的新异程度
D、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第2题:
第3题: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喜欢用红色的笔来作记号,其理论根据是知觉的()特征。
第4题:
教师用红笔批改作业,这是运用知觉的()
第5题:
用红笔画出了书中的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理解性的特性。
第6题:
教师批改作业时,用红笔画出作出标记,便于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是利用了知觉的()特性。
第7题:
报纸上的“寻人启事”写成“寻人启事”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利用了()
第8题:
教师用红笔批改作业,这是利用了知觉的()
第9题:
强度律
差异律
活动律
组合律
第10题:
整体性
选择性
理解性
恒常性
第11题:
第12题:
整体性
选择性
理解性
恒常性
第13题:
第14题:
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第15题:
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特性。
第16题:
之所以在上课时突然停止讲话以引起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的注意,这是由于教师利用了刺激物的()。
第17题:
之所以在批改学生的作业中使用红笔以引起注意,这是由于教师利用了刺激物的()。
第18题:
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了知觉的()。
第19题:
学校规定学生做作业必须用蓝笔,教师批改作业必须用红笔。这是运用了感知的哪一条规律?()
第20题:
整体性
恒常性
选择性
理解性
第21题: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第22题: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新颖性
刺激物的活动
刺激物的对比
第23题:
对
错